《泥人》(
——中央戏剧学院2010级导演系博士生陆长河作品
一、作品介绍
图3-63 《泥人》海报
(一)创作工具
摄像设备:RED Epic Dragon
剪辑工具:Adobe Premiere Pro CC、Avid
调色软件:DaVinci Resolve 16
特效及海报软件:Adobe After Effects CC、Adobe Photoshop CC
(二)获奖情况
第三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微电影奖
第六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
(三)剧组人员
编剧、导演:陆长河
艺术指导:赵雅文、杨爱君、白栻本
监制:刘建枫、李胜利
制片人:王狄
摄影指导:刘永年
灯光:王志刚
混音指导:陈志鹏
录音:马佳
剪辑指导:王楠
场记:苏智琳
美术、造型指导:危怡
调色指导:李文涛
文学策划:常晓笛
演员:李春遂、韩远琪、海星勐、董青、刘建枫、叶宇、张淑敏、张涵、郭雪瑶
(四)故事大纲
这是一位一心只为做好泥人,不为名利,只为将这份手艺传承下去的老匠人。儿子不懂父亲的心,想给他介绍商人把泥人卖出去。老头将泥人拿至泥人轩,可是那里的老板虽然出了高价,却满口都是融资、商业、效率。老头有些生气,他果断地拒绝了老板。
在回家的路上,老头看到街边叫卖泥人的摊贩,那些泥人劣质无比,十分生气。又过了一条街口,老头看到路边的一个小男孩受同学欺负,却拿着一个劣质泥人,无比珍惜的样子。老头心念一动,索性将自己本来打算交给老板的泥人送给了小男孩。看到如此精致的泥人,小男孩破涕为笑了。
老头回到家,谁知小男孩也跟了过来。老头让小男孩跟他一起回到了家里,小男孩看到家中各种各样的泥人,十分开心。他左摸右摸,还拿起了老头的泥砖,有模有样地学着做了起来。看到小男孩这么喜爱泥人,老头子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此后,小男孩经常会去老头子的家中,和他一起学做泥人,打扫院子。小男孩的出现让老人十分欣慰,老人捏塑泥人的精湛技艺也让小男孩大开眼界。一老一小,在这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正当老人觉得手艺传承有望之时,男孩子的母亲却上门教训老人,警告他以后别再教孩子、打扰孩子的学习。还说如果儿子再到他这里来就报警。老头子很是为难,觉得惋惜。他不得不再次回归原来的孤独生活——一个人锻炼,一个人打扫,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做泥人。儿子不理解的电话让他更加难过。
没想到,第二天,突然的敲门声打破了平静。老人开门后,惊讶地发现,还是小男孩那熟悉的微笑着的脸庞。
二、类型特点
这是一部剧情片,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人物对话也是少之又少,男主角老匠人全程甚至一句台词也没有。但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情节,却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传统手工匠人的孤独。老人不为名利,只希望将传统手艺传承下去——这与当代人只重眼前利益、唯利是图形成鲜明对比。电影短短十几分钟却将人物内心刻画得十分细腻,同时也引发人们思考,呼吁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并希望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中华传统艺术瑰宝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三、创作过程
(一)剧本创作
影片剧本为陆长河原创,其兼任导演。当时的赞助单位要求拍一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由于身处天津,需要就地寻找创作素材,于是导演开始从“相声”“泥人张”“天津大麻花”和“狗不理包子”等几样天津知名的传统物件中思考。来到天津著名的古文化街采风之后,导演深深为“泥人张”中泥塑人偶的造型感所惊艳,当时一个想法就应运而生——传统文化在现在这个数字融媒时代将如何传承?
确定主题选材后,导演开始重点了解“泥人张”这个艺术形式。继而了解到古文化街上一共有三家“泥人张”招牌,第一家是政府运营的工厂和商店,里面的泥偶都是批量生产的,价格便宜,分别为十几元到几百元不等。这是政府宣传泥人文化时所享有的版权和福利,但是和泥塑艺术似乎关系不大。第二家是泥人张某一辈女儿传承的“泥人张”店,听闻“泥人张”传统是传男不传女,某一辈女儿一怒之下“揭竿而起”,自己开创了新店,和儿子打起了官司,逐渐分化为另外一家“泥人张”。这家的人偶作品就在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了。还有一家“泥人张”算是相对正统的,不仅店面比较大气,泥塑作品也大多价格不菲(店主亲自制作的泥人都要几万元人民币),甚至还有一家“泥人张”博物馆可供有偿参观,里面讲述了清朝以来“泥人张”文化传承的历史,也收藏了当年的作品。看到这里,导演觉得更有意思了,因为他想要的戏剧冲突一下子就出来了。
因此,导演构思出来的剧本结构主要就围绕“孤独”二字讲述,踽踽独行的老人,不被理解的艺术形式,以及在浮躁和喧哗的外表映衬下传承却远不如以往的那种痛苦。
(二)剧组建立与演员选拔
整个剧组的预算只有7万元人民币,因此,除了必要的设备租金,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有帮忙的性质,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聚到一起,目的是做出一部好作品。摄像刘永年老师是长期拍摄广告和纪录片的,对于镜头和灯光有天然的艺术敏感性。他的加盟对于团队来说,实在是意外之喜。另外,制片人王狄也寻找到一系列优秀的主创团队:监制刘建枫、录音马佳、灯光王志刚等。他们都是非常有经验的创作人员。更重要的是人心齐,整个团队想要一起完成一部好作品。
剧组很快建立起来,通告中只有两个完整的拍摄日。大家开始了紧张的筹备。
演员的选择方面,最主要的就是片中的老人和小孩两个角色的选择。由于开机时间比较紧凑,选择演员的压力很大。剧组很幸运,导演很快从副导演提供的资料中选择了李春遂老师。李春遂老师在生活中是一名优秀的武术家、书画家,本身就有那种仙风道骨的气质,长长的头发,忧郁的眼神,十分符合导演心中的人物形象(见图3-64)。经过短暂的商议,剧组当即向李老师发出了邀请,李老师也很愿意配合,当时就订了机票准备飞到天津加入剧组。
图3-64 《泥人》剧照
小男孩这个演员选择的过程就有些纠结了。应聘的小演员太多,剧组经过了三天的层层选择。忽然,导演朋友介绍了一个天津小演员韩远琪,他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小演员了,演过很多戏。考虑到剧组的整个拍摄时间很紧张,采用比较有经验的小演员能够大大节约拍摄时间,因此,这一老一小在当时的选择下已经是最完美的组合。
但是,当李春遂老师到组以后,导演却发现他的四川口音比较浓重,不太适合天津的规定情境。出于无奈,也是灵机一动,导演决定不采用后期配音,而是在前期拍摄时就把老人的台词全部取消,这样沉默的表演,刚好更加突显了人物的“孤独”。
(三)拍摄工具选择与获取
根据预算,主要是后期制作调色的限制,剧组选择了RED Epic Dragon进行拍摄,这台机器宽容度比较高,因此后期的制作费用会相对较低。导演认为电子炮是必要的,因为影片中不能没有漂亮的大场景。但是电子炮的租金是按天计算的,而且安装和拆卸都需要时间。因此,为了加快拍摄进度,剧组选择挑场拍摄,也就是说把所有需要大场景的镜头都全部拍完,然后拆下电子炮。
录音设备是录音师带的便携式调音器和录音杆。灯光为1KX2、2KX2、4KX1,还有面光板、补光灯若干。
(四)场景设计与拍摄地选择
天津西青区杨柳青石家大院始建于1875年,至今已有140余年的历史,其建筑结构独特,砖木石雕精美,体现了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
为了转场的便利,剧组所有的场景全部都选择在石家大院中拍摄。摄制组寻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四合院,四合院的天井和外墙、大门都十分好看,但是屋里却摆满了现代的家具,不符合老人的生活气息。经过调查,道具师发现在不远处有一个旧家具市场,于是找相关老板聊了租赁家具的事宜,缘分使然,一切顺利。
石家大院有很多古色古香的胡同,天生具备完美的景深效果。黑青色的地砖、墙面,加上屋檐和老人家就像是一幅画。剧组尽量使用原本的场景,选取景深效果的镜头来满足构图的需要,来表现理想的艺术效果。
(五)现场照明与摄像
根据影片需求,灯光是基本灯光,3只1K加2只2K,加上排灯及手持灯光若干。导演还是保证了夜戏内景的基本灯光。泥人屋里,各种色彩变幻,显得很美好。
夜戏外景加了一个能打出月光效果的6K镝灯,因为导演脑海中一直有一个画面,就是老人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孤独地等待死亡(当然剧中老人没有真的死了)。事实证明,这个镜头是整部戏里最奢侈的,不光是灯光租赁的费用,整个布光时间就有3个多小时,在一共两天的拍摄时间里,简直是一项令人心疼的时间付出。好在效果很好,布置好灯光不到20分钟就拍完了。摄影问导演还要不要切近景,导演想了想认为没有必要。于是这4个小时,就只换来了一个珍贵的夜外镜头(见图3-65)。
图3-65 《泥人》剧照
(六)排练与表演
拍摄现场重点设计的一个镜头是小男孩的出场戏。老人在孤独难受中看到希望,剧组选择用推轨加上小摇臂的方式拍摄。镜头调度和老人走位相交,然后镜头绕过老人穿进胡同里,老人作为一个路人,看到小巷里发生的一切,小孩被欺负,泥人被砸碎,然后小孩抱着毁坏的泥人哭泣。长镜头继续,老人走入画面,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然后老人蹲下以后切正反打镜头。这个镜头一共拍了三遍,剪辑最终选择了最慢的一遍。
(七)现场录音
现场录音用的是最简单的肩挎式录音设备,录音师直接挑杆录音,最后一并输出一个录音文件,由后期剪辑合板。
(八)后期制作
本片的剪辑由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的剪辑课教师王楠老师担任,初稿剪辑了一周左右,精剪和导演一起修了三天后定稿。
混音师与导演合作过很多次,基本没费事,直接发工程文件过去,改了两稿就制作出来了。其中一些小细节的环境音设计,比如老旧钟表发出的声音、老式收音机发出的报道,都是混音师在做环境音的时候匠心独运的发挥,给影片增加了惊喜。
四、导演阐述
图3-66 陆长河
(一)导演简介
陆长河,四川成都人,汉族,中共党员。本科毕业于天津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编剧专业,博士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专业。现居天津,为天津师范大学影视专业的一名专业教师,也是编剧、导演、制片人。编剧作品有电影《坏孩子的秋天》,电视剧《拥抱星星的月亮》《向幸福前进》等,制片、导演作品有电视剧《花木兰传奇》《多情江山》《上官婉儿》《美人香》等。
(二)导演阐述
影片就表现了两个字——孤独,用压抑的方式,表达出传统艺术不被重视和理解,甚至畸形传承的事实,并在结尾表达出一种期许和信心,希望传统艺术薪火相传,弦歌不辍。这也是当代艺术孤独的一种现实。
鉴于此,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让老人静静地在镜头中展现这种孤独。一定要表现老人的这种孤独是常态,是生活,是长期养成的习惯。于是,孤独的油灯灯火,老街上的那把竹扫帚,清晨的太极拳和清粥小菜,都着力想塑造一种日常的感觉。剧情中的规定情景就那样出现了。对这一点,我们自信还是表达得不错的。
另外,沉寂需要和喧嚣对比。我们为此安排了老板自以为雅的现场音乐弹奏、大街上喧闹的大头娃娃舞以及小商贩贩卖劣质泥人的场景。对比老人,这种“闹”就突出了老人的“静”,以及“静”中的孤独。小男孩的出现是给老人的希望,也是给传统艺术的一丝希望,一丝喘息的余地。
影片的形象种子,正如同影片开场一样,就是那盏忽明忽暗、摇摇欲坠的油灯,或者说是那根几乎快熄灭的火柴,一次次点燃,想要传递光和热。
五、优点和不足
(一)影片优点
影片将传统文化融入电影当中。如今社会节奏的加快让很多人忽视了传统文化,而影片将生活中被人们遗忘的东西捡起,重新塑造,主题上更加深刻,希望人们去重视传统文化,唤起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主人公没有一句台词,却将人物性格刻画得十分细腻,老人的很多眼神十分到位,将落魄和失望都表现得非常深刻。另外影片节奏还算张弛有度,并没有拖沓的剧情。短短几句的画外音台词,剪辑与背景音乐的衬托,更显示出了一份孤苦。整部影片十分有感染力。
(二)不足之处
影片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剧情太过简单,且比较套路,整部影片仿佛表达的是一种情绪,而没有真正地讲清一个故事。这一点,从剧作上讲,是没有优势的。
开头没有吸引人的场景,电话中的情节铺设也表述不清。在微电影这样的媒体中播出,信息量的传递就成了问题。观众很难听清、看清,后面就看不下去,自然也代入不到情节中了。
制作比较简单,镜头方式没有任何突破创新,只是老老实实地循规蹈矩地做了叙事尝试。这使得影片缺乏实验性意义,只有实践性意义。如果有时间和魄力去更努力地设计镜头,想到一些新颖出彩的点,也许片子能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