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背景视域下的作品差异分析

第三节 文化背景视域下的作品差异分析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高校作品,最初往往都是由学生结课作业衍生出来的。因此,作品的呈现和质量会直接反映教学方式的差异。

在上文对作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判断出,美国影视专业学生作品比较自由灵活,对题材的选择更加多样,注重视听语言,强调内容的商业性。中国学生的作品主题大多数注重对于人文社会的观察和感悟,家庭、亲情、友情、个人遭遇占据了拍摄主体范围的半壁江山。就叙事方式来说,美国高校学生作品一般节奏较快,而且能够以强烈的视听表现能力来快速推进剧情,将影片推向高潮;而当下中国学生作品多以纪录片、文艺片为主,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不会有太大的起伏、波动和反转,观众更多的是观察影片中的标签人物是怎样一步步强化他的个体行为和性格的,这是一种更为省时省力的塑造方法,也是影片共性更加明显、作品形式相对单一的原因。

就投拍的初步投资、筹备、布置和调度来说,美国影视专业的学生导演一般会结合美国的专业化影视流程进行创作,从剧本创作、团队组建、演员招募到场景选择、设备租赁和后期合成,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创作的前提条件不同,自然影片的后续发展也就不同。美国学生作品在这样的步骤指引下,孵化出成熟影视作品的可能性更大。而中国学生影片可能会出现后劲不足、后续总结不够、“烂尾”等不了了之的结局。

总的来说,目前国内的影视教育还停留在模仿阶段,并未真正成熟;目前所采取的让学生自主探究拍摄作品的手段,只是涉猎了美国影视教育的初级阶段,还并未发挥出这种手段的真正作用。年轻创作者独立拍摄作品,是从学生到编剧、从编剧到导演的逐步转变,在拍摄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影片的制作流程、筹备需要和剧组机制,从而为以后的商业化拍摄奠定基础。但这种以实践为出发点的教学方式却逐渐促使学生为了完成作品而完成作品,如将拍摄过程尽可能简化、用高科技拍摄功能的手机替代原始的摄像机,将拍摄的人员尽可能精简以求减少剧组人员职务的协调等。如此种种,是国内高校普遍出现的一种现象和状态,即学生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影片的呈现效果和观众的反响,只是为了拥有几部作品来完成学业。在这样的前提下,又怎么能够期待学生去拍出成熟的商业影片呢?怎么能够让学生在真正走上影视创作道路之后迅速适应当下影视行业的规则和流程呢?反观美国影视高校的教育,学生能够大胆地投拍各式各样的题材,让影片更加多样化,这能够真正起到对学生进行锻炼的作用,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影视行业的生产模式。这样培养出的对于影视创作真正感兴趣的学生,走出校门之后更加善于寻找和发现合适的题材进行拍摄,在校内养成的反思和改进的习惯也能够使影片的专业延续更加完善。

中美文化教育的差异,也渗透到了中美学生影视作品的创作当中。中国影视作品的风格普遍恬淡而含蓄,使得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产生了同样的认知,也就是认为关注社会人物、展现人文情怀,同时在表现上又要浅尝辄止,这是最能够体现作品内涵和深度的方式。然而,没有强大的功力和老练的手法,是很难在平淡之中铸就高超,在含蓄之中体现悠远的。就国内成熟导演的作品来说,曹保平黑色幽默的《追凶者也》,就能够让观众品出国产电影不一样的感觉和味道。紧凑的节奏,不过分渲染场景气氛,凭借人物的表演和叙事的推动来牵动观众的内心,这是最吸引人的影片内容。夺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白日焰火》,其题材和内容充斥了爱情、人性、谋杀、犯罪,但是也通过文艺的处理手法让血腥的场景柔和了起来,让赤裸的人性和欲望浪漫了起来。这是国内外导演都在追求的呈现效果,也是中美学生导演都在不断学习的。能够孵化出一部成熟的商业影片,需要导演和团队不断地打磨和考量,这在前期就需要大量的实践和反思。校内的拍片作业就是锻炼的重要途径,即使校内拍片可能会存在资金不足、设备紧缺、人手过多或过少等问题,但这正能够促使导演在面对真正的影片创作时提出更加完备的解决方法。即使国内学生导演想要追求文艺片类型的题材和拍摄方式,也可以在已经具备了影片创作的基本功底之后再开始逐步探索。

中国影视文化领域中,有许多的创作题材可以选择。社会人文固然是重要的选择之一,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当下的社会生活中所反映出的问题、热点新闻乃至于正在一步步崛起的国产动画,这些题材都可以供年轻的学生导演们大胆创作。影片之间所传递的思想是可以共通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剧情还是纪实,暴力还是文艺,只要能够针对选取的题材,从独特的视角切入、设身处地地设计出高潮情节对观众的视听刺激,最后把握住结尾的酣畅感,就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这是一部用心的作品。综观中国和美国艺术院校的影视教育方式,我们能够看出国内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即使是学生作品,导演也应当清楚,在创作和拍摄中不应该因其受众范围小和辨别电影价值的能力有局限,就糊弄了事,使其成为应付结课的粗制滥造;更不应该披着类型片的外衣,打着独特性和实验性的旗号作为宣传手段,却包裹着空洞的内核。真正优秀的学生电影作品,应该是有着真情实感、充满诚意的。艺术工作的学习者应该高效地利用校内电影创作的机会和平台,让自己的作品初步具备电影的价值。

学生作品作为电影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前期准备部分,应该体现其原本应有的价值,在让学生的专业水平逐渐成长成熟的同时,能够让学生在之后的电影创作历程里,在自己的作品中,树立起正确和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中美学生作品的专业性和创作模式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中美影视文化的差异所间接导致的中美高校艺术创作教育的差别,以及国内教育模式所存在的进步空间。这是相互促进的方式,在相互的借鉴和学习中,才会有文化意蕴、民族风情、童真童趣、真情实感四个方面相结合的典范出现。这样的作品,既能够让观众眼前一亮,又能够让影视艺术为更多的受众所接受和品味,让更多的学生作品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