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艺术类院校影视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近年来,中国影视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观影人次增幅不断加大。作为电影大国,中国已拥有高票房、广阔市场与年产一千余部电影的产业规模。在世界电影产业格局和全球电影市场体系中,中国电影在作品呈现方面尚不具备绝对优势,在世界电影话语权方面的主导地位尚未形成。繁荣电影创作,必须发展影视教育,造就和培育一批高水平的青年影视精英人才。
美国作为世界上影视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其影视人才培育体系相对成熟和完善,培养出的影视专业学生也更符合发展影视产业的需要,其人才培养方法和手段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为了解中国和美国影视专业学生的差距,笔者用3个月时间进行了一项针对中国和美国影视专业在校学生及已毕业的青年创作者的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65份。调查结果显示:中美青年创作者对于影片偏好、主题价值及创作过程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被调查者中,美国影视专业学生的创作频次明显高于中国影视专业学生的创作频次,并且美国学生更重视作品的展映和电影节上的发布,创作的影片类型也比中国学生的更为广泛,更关注影片商业价值的实现,团队成员更多,聘用的演员更加专业,更重视音乐版权,因而影片成本相对更高。而中国影视专业学生则在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思考上相对具有优势,故而创作团队在合作过程中的默契度及艺术追求也能更好地在影片中体现。可以看出,虽然两国学生各具优势,但相对于影视产业发展和商业价值而言,美国的青年影视人才因涉猎的影片类型更为丰富,并且对影片商业价值更加重视,故而其作品更能适应当下的电影消费市场,更能为影视投资人带来经济效益,推动本地的影视产业发展。
中国影视专业学生和美国影视专业学生不仅在群体特征上具有较大差异,在创作过程及作品内容上也更加清晰地体现了相互的优势和短板。本书对中国和美国的影视专业学生以及青年创作者的作品进行了比较分析,共收集了21部影片,其中中国影视专业学生作品9部,美国影视专业学生作品12部。这21部作品包括音乐歌舞类2部,犯罪悬疑类5部,动作情感类2部,家庭伦理类4部,科技情感类3部,历史传说类1部,社会人物类3部,青春爱情类1部。首先,在题材选择、主题表达上,中国学生更侧重于对人文社会的观察与感悟,人物刻画和故事讲述多基于现实生活,情感表达含蓄内敛。美国学生则更倾向于多样的题材和主题,选择范围更广,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情感表达直接奔放。在叙事方式上,美国学生作品偏向于悬疑片和动作片,因而善于通过强烈的视听表现推进剧情直至高潮。中国学生作品以纪录片和文艺片居多,情节和人物起伏较少,往往是娓娓道来,戏剧冲突比较平淡。在剧组专业性上,中国学生剧组往往有身兼多职的现象,容易因人员精力分散降低影片质量。而美国的学生剧组分工精细、各司其职,更符合产业化的流程,更有利于生产出优秀作品。在影片属性上,中国学生作品以导演的自我表达为主,很少考虑商业价值。而美国学生作品,往往在创作初始就会考虑观众、市场、投资等因素,因此更适应商业市场。由此可见,中国影视产业要实现质的飞跃,依赖于专业的影视分工,依赖于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实现人才培养最优化,是影视教育一直以来探索的课题。思考当下影视人才培养问题,要直面影视产业人才构成的现实,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富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影视教育虽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提高艺术水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过于强调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意境和美学,轻视视听语言和拍摄技法。第二,学生少有接触影视行业的机会,与影视产业的合作联系有待增强。第三,教学模式单一,多以课堂讲授为主,比较乏味。第四,重视影片的艺术审美属性,轻视影片的商业属性。与美国先进的影视教育比较而言,我国影视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影视教育既要注重中国语境与国际视野相结合,弘扬中国特色、中国学派的文化自信,与国际艺术实践发展交流,又要注重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结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在深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促进影视产业发展。
为建立更加完善的影视人才培养体系,中国的影视教育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有效满足影视产业需求
我国影视产业迅速发展,对影视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但目前我国影视人才培养体系与行业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导致我国影视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即应用型人才扎堆,占总量的80%以上,而创新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严重短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鲜明落差,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影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影视教育的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对我国影视产业环境的深刻认识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定位上。要做到影视人才输出与市场需求的“无缝衔接”,就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越明确,人才的竞争力才有可能越强。具体来说,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师资优势明确专业特色,确定影视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区分影视专业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层次分界,有针对性地培养影视人才。
二、搭建影视实践平台,推进联合培养模式
影视教育与实践创作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影视人才的优化培养离不开具体有效的实践教育。重视实践教育的落实,有助于解决封闭办学的困境。这就要求高校加强产学合作,通过与影视公司合作,将学生送到各个剧组,为学生提供真正创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参与到市场化的影视制作的全过程中而非局限在校园之内。实践可以检验专业理论是否得到真正理解,在拍摄作品的过程中,理论运用的实际效果与新的问题都可以放到课堂上集中讨论,这将有效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素养和制作水平。同时,联合培养模式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使其创作的影视作品有更强大的包容性和更丰富的内涵。
三、更新实验教学设备,加强教师实践技能培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让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切实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就必须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更新设备、规范制度,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先进设备可以使用。同时,高校影视专业教师队伍以文学、史学专业老师为主,大部分没有相关影视从业背景,学校应积极安排教师到重点院校或专业院校进修,提升业务水平和理论修养,或是到电视台和相关影视制作单位挂职锻炼,熟悉影视行业的制作流程和最新动态,掌握过硬的实践技术,真正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
四、调整影视教学模式,打造“一专多能”影视人才
在高校,影视知识的教授是分阶段、分模块的,不利于学生对于影视系统认知的构建。因此,相关院校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利用项目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对于影视体系、影视工业的认识和理解。师生共同将影视作品的拍摄作为一个项目,教师通过有效引导、适当参谋、全程辅助来帮助学生进行理念上的认知。从前期筹备到影片发布,让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各类影像作品的制作和发行流程,从而在实践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岗位或工种,通过后续的努力和学习形成自己的专长领域,以实现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目标。
中国影视教育更要精心布局、积极作为,培养能以新技术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型人才,用新的叙事理念和艺术规则引领文化创新,整体提升作品品质,将影视思维和影视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代表作品;建立中国独立的影视理论话语体系,增强中国影视作品的国际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