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艺术类院校影视专业学生及青年创作者群体特征和作品特征分析
一、群体特征
(一)最欣赏的电影类型
通过对“最欣赏的电影类型”和“毕业影视院校所处国家”进行交叉分析可知,中国影视高校学生选择悬疑、科幻、剧情、爱情、动画、纪实、其他等影视类型为“最欣赏的电影类型”的分别占据本次被调查者中中国影视高校学生总数的19.2%、3.8%、42.3%、3.8%、7.7%、7.7%、15.4%;美国影视高校学生选择喜剧、动作、悬疑、战争、科幻、剧情、爱情、歌舞、灾难、惊悚、纪实等影视类型为“最欣赏的电影类型”的分别占据本次被调查者中美国影视高校学生总数的13.2%、5.3%、18.4%、2.6%、13.2%、31.6%、2.6%、2.6%、2.6%、5.3%、2.6%。
相同的是,无论中国影视高校的学生还是美国影视高校的学生,其对剧情、悬疑类影片的喜爱都占据较高的比例。不同的是,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喜爱喜剧、科幻、动作、战争、歌舞、灾难、惊悚类影片。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更喜爱动画、纪实、爱情类影片。相对而言,美国学生最喜爱的影片类型分布更加广泛。
图2-1 中美影视专业学生喜爱的作品类型比较
(二)电影最大的价值
由调查可知,中国影视高校学生选择业内认可、个人艺术追求、观众口碑为电影最大的价值的分别占据本次被调查者中中国影视高校学生总数的11.5%、30.8%、57.7%。美国影视高校学生选择电影节获奖、业内认可、票房大卖、个人艺术追求、观众口碑为电影最大的价值的分别占据本次被调查者中美国影视高校学生总数的2.6%、10.5%、13.2%、28.9%和44.7%。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和美国影视专业学生对电影价值中的业内认可、个人艺术追求和观众口碑都比较重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影视专业学生对电影价值中的电影节获奖和票房大卖等更加重视,这一方面与美国电影节的含金量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美国电影的工业化有关。
图2-2 中美影视专业学生关于电影价值认知比较
(三)影视创作最好的学习方式
由调查可知,中国影视高校学生选择在专业高校学习、观察生活增加阅历、赏析大量影片和在剧组实践中学习为影视创作最好的学习方式的分别占据本次被调查者中中国影视高校学生总数的7.7%、7.7%、19.2%、65.4%。美国影视高校学生选择赏析大量影片、在专业高校学习、观察生活增加阅历、在剧组实践中学习为影视创作最好的学习方式的分别占据本次被调查者中美国影视高校学生总数的13.12%、15.8%、31.6%和39.5%。
中国和美国影视高校学生都十分看重实践,选择阅读影视专业书籍为影视创作最好的学习方式的人数都为0,而选择在剧组实践中学习的则较多。有意思的是,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认可观察生活增加阅历是影视创作的最好学习方式,而中国学生则比美国学生更认可赏析大量影片是影视创作的最好学习方式。
图2-3 中美影视专业学生对影视创作最好学习方式的看法比较
(四)毕业或所在院校主要的授课方式
通过对“毕业院校主要授课方式”进行调查可知,中国影视高校学生选择课堂讲授、交流讨论、实践拍摄、网络教学、专题讲座、其他为高校影视专业主要授课方式的分别有25人、4人、9人、0人、5人、0人;美国影视高校学生选择课堂讲授、交流讨论、实践拍摄、网络教学、专题讲座和其他为高校影视专业主要授课方式的分别有28人、18人、29人、1人、8人、2人。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影视高校的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拍摄为辅;美国影视高校则是课堂讲授、交流讨论、实践拍摄三者并重。
表2-48 中国和美国影视高校主要授课方式统计
(五)老师多在影片制作的哪些阶段进行指导
通过对“老师多在影片制作的哪些阶段进行指导”进行调查分析可得,中国影视高校学生选择老师多在影片制作的导演构思、剧本创作、现场拍摄、后期制作和制片管理阶段进行指导的分别有17人、13人、29人、3人、3人;美国影视高校学生选择老师多在影片制作的导演构思、剧本创作、现场拍摄、后期制作和制片管理阶段进行指导的分别有27人、29人、18人、17人、21人。
可见,中国影视院校老师指导主要集中在前期,而美国影视院校老师指导在前中后期均匀分布。
表2-49 中国和美国影视高校教师在学生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指导情况统计
(六)毕业要求的成果形式
通过对“毕业要求的成果形式”进行调查可得,中国影视高校对毕业成果的要求为毕业论文、毕业作品、毕业论文及作品的分别占据本次调查中国影视高校学生总数的19.2%、7.7%和73.1%;美国影视高校对毕业成果的要求为毕业作品、毕业论文及作品的分别占据本次调查美国影视高校学生总数的52.6%和47.4%。
由此可见,中国和美国影视高校在毕业要求的成果方面都更注重毕业作品,不同的是中国影视高校有仅仅要求毕业论文的情况。
图2-4 中美艺术类院校影视专业毕业要求的毕业成果比较
(七)学校的影视教育更关注的方面
通过对“学校的影视教育更关注的方面”进行调查可知,中国学生认为中国影视高校关注创作技能、艺术水平、学科体系、市场需求、艺术创新和其他的分别占据本次调查中国影视高校学生总数的7.7%、23.1%、34.6%、11.5%、15.4%、7.7%;美国学生认为美国影视高校关注创作技能、艺术水平、学科体系、市场需求、艺术创新和其他的分别占据本次调查美国影视高校学生总数的60.5%、2.6%、2.6%、21.1%、5.3%和7.9%。
图2-5 中美艺术类院校影视教育关注面比较
中国影视教育的关注面较广,创作技能、艺术水平、学科体系、市场需求、艺术创新都有涉及且分布均匀,而美国影视教育则以创作技能为主要关注点,市场需求也是其主要的考虑因素,对其他方面的关注较少。
二、作品特征
(一)作品数量
通过对被调查者创作的“作品数量”进行调查可知,中国影视高校学生有46.2%拥有1—2部作品,有34.6%拥有3—5部作品,有3.8%拥有6—8部作品,有15.4%拥有8部以上的作品;美国影视高校学生中有21.1%拥有1—2部作品,有44.7%拥有3—5部作品,有7.9%拥有6—8部作品,有26.3%拥有8部以上的作品。
拥有3部及3部以上作品的中国影视高校学生占本次被调查者中中国影视高校学生总数的53.85%。而拥有3部及3部以上作品的美国影视高校学生占本次被调查者中美国影视高校学生总数的78.95%。
尽管作品数量与接触影视专业的时间、个人对影视的喜爱程度和影视技能等个人原因有所关联,但依然能够看出,相较而言,美国影视高校学生作品产出更多,这与其注重实践的理念不无关系。
图2-6 中美影视专业学生作品数量比较
(二)作品发布平台
通过对“作品发布平台”进行调查可知,被调查的中国影视高校学生中的7.7%选择在影展或电影节发布作品,3.8%选择通过院线发布,53.8%选择在网络平台发布,另有34.6%未发布过作品;被调查的美国影视高校学生中的34.2%选择在影展或电影节发布作品,2.6%选择通过院线发布,34.2%选择在网络平台发布,另有28.9%未发布过作品。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美艺术类院校影视专业学生发布作品的差异,中国影视高校学生以网络平台为主、影展或电影节为辅,而美国影视高校学生则对影展或电影节、网络平台同样重视。相同的是,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美国学生,其都认为院线是最次要的发布学生作品的方式,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作品的制作水准还有待提升和磨炼,另一方面是因为商业化运作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和人力投入也不是学生能承担的。
图2-7 中美影视专业学生作品发布平台比较
(三)作品形式
通过对“作品形式”进行调查可知,中国影视高校学生作品中的剧情长片、剧情短片、纪录片、动画片、音乐短片MV和其他分别占据本次调查中中国影视高校作品总数的7.7%、50.0%、26.9%、3.8%、7.7%和3.8%;美国影视高校学生作品中的剧情长片、剧情短片、纪录片、音乐短片MV 和其他分别占据本次调查中美国影视高校作品总数的5.3%、81.6%、2.6%、2.6%和7.9%。
图2-8 中美影视专业学生作品形式的比较
可见,影视高校学生作品仍以剧情短片为主,但依然涉及剧情长片、纪录片、动画片、音乐短片MV等类型。有所区别的是,中国影视高校学生作品以剧情短片和纪录片为主,而美国影视高校学生作品则单以剧情短片为主,这可能与中国影视高校注重影片的人文思考以及美国影视高校注重用画面讲故事的能力有关。
(四)影片类型
通过对“影片类型”进行调查可知,中国影视高校学生作品中的喜剧片、动作片、剧情片和其他分别占据本次调查中国影视高校作品总数的7.7%、3.8%、53.8%和26.9%;美国影视高校学生作品中的喜剧片、动作片、剧情片、恐怖片、科幻片、犯罪片、歌舞片和其他分别占据本次调查美国影视高校作品总数的2.6%、2.6%、57.9%、5.3%、5.3%、10.5%、5.3%和5.3%。
图2-9 中美影视专业学生作品类型比较
影视高校学生创作的影片类型以剧情片(依据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件改编的故事性电影)为主,其他类型的影片也有涉及但很少,主要是因为来源于生活的故事对于学生导演来说更好把控。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影视高校学生也在其他多种类型的影片领域积极实践和创作,相比而言,中国影视高校学生作品涉及的类型则没有那么广泛。
(五)作品叙事结构
通过对“作品叙事结构”进行调查可知,在中国影视高校学生作品的叙事结构中,单线结构、复线结构、套层结构、板块结构和其他分别占据本次调查中国影视高校作品总数的53.8%、23.1%、11.5%、7.7%和3.8%;在美国影视高校学生作品的叙事结构中,单线结构、复线结构、套层结构、板块结构、散点结构和其他分别占据本次调查中美国影视高校作品总数的57.9%、21.1%、7.9%、7.9%、2.6%和2.6%。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的影视高校学生作品,其叙事结构大都以单线叙事为主,复线叙事的作品数量也占据较高的比例,套层结构、板块结构和散点结构等叙事结构的作品也时有出现。
图2-10 中美影视专业学生作品叙事结构比较
(六)团队成员的数量
通过对“团队成员数量”进行调查可知,中国影视高校学生作品创作团队成员为1—5人、6—10人、11—15人、15人以上的分别占据本次调查中中国影视高校作品总数的57.7%、30.8%、7.7%和3.8%;美国影视高校学生作品创作团队成员在1—5人、6—10人、11—15人、15人以上的分别占据本次调查中美国影视高校作品总数的13.2%、5.3%、10.5%和71.1%。
中国学生作品的创作团队以“1—5人”和“6—10人”为主,这与作品形式主要为剧情短片和纪录片有关,而且创作团队中的成员往往都身兼数职。美国学生作品的创作团队大都在“15人以上”,与其电影工业环境下的精细化分工不无关系。
图2-11 中美影视专业学生拍摄团队成员数量比较
(七)作品中主演的资历
通过对“作品中主演的资历”进行调查可知,中国影视高校学生作品中主演资历是表演专业学生、经验丰富的资深演员、非专业演员的分别占据本次调查中中国影视高校作品总数的15.4%、7.7%和76.9%;美国影视高校学生作品中主演资历是表演专业学生、经验较少的专业演员、经验丰富的资深演员、非专业演员的分别占据本次调查中美国影视高校作品总数的34.2%、23.7%、23.7和18.4%。
中国学生作品的演员以非专业演员为主,与其作品形式有关。在本次调查中,中国学生的作品有26.9%为纪录片,美国的学生作品的演员以表演专业学生和专业演员为主。
图2-12 中美影视专业学生作品主演资历比较
(八)筹备阶段在哪部分花费时间最多
通过对“筹备阶段最花费时间的部分”进行调查可知,中国影视高校学生认为在作品筹备过程中的剧本及分镜创作、资金对接、团队组建、演员甄选、场景设计与选择中花费时间最多的分别占据本次调查中中国影视高校学生总数的57.7%、3.8%、7.7%、3.8%和26.9%;美国影视高校学生认为在作品筹备过程中的剧本及分镜创作、资金对接、团队组建、场景设计与选择中花费时间最多的分别占据本次调查中美国影视高校学生总数的60.5%、7.9%、23.7%和7.9%。
图2-13 中美影视专业学生作品筹备各阶段花费时间比较
多数中国和美国学生作品的筹备过程中最耗费时间的是剧本及分镜创作,毕竟一个好的剧本是好影片成功的基础。中国学生在场景设计与选择方面所消耗的时间比美国学生多,而美国学生在团队组建方面比中国学生消耗的时间多。
(九)拍摄过程中的最大难题
通过对“拍摄过程中的最大难题”进行调查可知,中国影视高校学生认为在作品拍摄过程中的场地协调、团队合作、演员表演、场面调度、现场收音和其他是最大难题的分别占据本次调查中中国影视高校学生总数的19.2%、15.4%、11.5%、34.6%、11.5%和7.7%;美国影视高校学生认为在作品拍摄过程中的场地协调、团队合作、演员表演、场面调度、摄影照明、现场收音和其他是最大难题的分别占据本次调查中美国影视高校学生总数的18.4%、23.7%、15.8%、15.8%、7.9%、2.6%和15.8%。
中国和美国的学生都一致认为场地协调、团队合作、场面调度是作品拍摄过程中的三大难题。不同的是,中国的学生团队在场面调度、现场收音方面不如美国的学生团队,而美国的学生团队在团队合作方面不如中国的学生团队。
图2-14 中美影视专业学生拍摄过程中难题比较
(十)作品是否有原创音乐
通过对“作品是否有原创音乐”进行调查可知,中国影视高校学生作品中有原创音乐和没有原创音乐的分别占据本次调查中中国影视高校学生作品的15.4%和84.6%;美国影视高校学生作品中有原创音乐和没有原创音乐的分别占据本次调查中美国影视高校学生作品的68.4%和31.6%。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学生作品和美国学生作品在音乐上的巨大差异,美国学生作品大多会用原创音乐来烘托剧情发展、揭示影片主题,而中国学生则较缺乏音乐版权意识,多使用已有乐曲来为作品配乐。
图2-15 中美影视专业学生作品有无原创音乐比较
[1] 本节数据误差在±0.1%。
[2] 普及率=选项被选择频次/样本数。
[3] 本节数据误差在±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