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课》(

第十四节 《补课》( Make Up Some Missed Lessons

——中国传媒大学2017级移动视频媒体节目创作系赵丹宁作品

一、作品介绍

图3-52 《补课》海报

(一)创作工具

现场主要拍摄器材:Canon 5D Ⅲ、70D

镜头:Canon EF 24—70mm f/2.8L Ⅱ USM、EF 50mm f/1.8 STM、EF 70-200mm f/4-5.6L IS USM

摄影器材:三星Galaxy S7、单反三脚架、单反手持稳定器DJI Ronin-S、单反手持稳定器智云Crane Plus、手机手持稳定器智云Smooth4

灯光设备:LED板灯、LED手持灯、反光板

录音设备:Sony小蜜蜂、三星Galaxy S7、华为Mate10、iPhone X

后期剪辑软件:Adobe Premiere、Camtasia 2018

特效及海报软件:Adobe After Effects、Photoshop CC

调色软件:DaVinci Resolve

(二)剧组人员

导演:赵丹宁

策划:赵子忠、赵丹宁

编剧:赵子忠、赵丹宁、曾小妍、徐文

制片:赵丹宁、沈秋芳、白婧玉

监制:梁宇、白婧玉

赞助: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赵少鹏、郭廷丽

主演:赵竟汝、李源江、冉帅

配音:赵泽、赵丹宁

摄像:康彩恩、邢琦争、赵丹宁

摄影:赵丹宁、武汶霞

录音:赵丹宁、赵泽、邢琦争

灯光:赵丹宁、邢琦争、武汶霞、沈秋芳

场记:赵丹宁

剧务:邢琦争、沈秋芳、曾小妍

道具:赵丹宁、郭廷丽、赵泽

化妆:武汶霞、赵竟汝、李源江

服装:赵丹宁、郭廷丽、赵竟汝、李源江

后勤:赵丹宁、赵少鹏、郭廷丽、白婧玉、赵泽

后期:赵丹宁

(三)故事大纲

初入职场的90后“北漂”女孩郭西实习期间接下了一个重大海外项目,只有一个月的准备时间,在校期间成绩好但未重视实践而口语不好的她必须牺牲全部休息时间补课,然而不会做饭、恋爱与工作难以平衡、防诈骗意识差等问题给从小处于舒适圈的郭西带来了一系列的打击。郭西在一系列挫折中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成长,在母亲的鼓励开导和教育帮助下学会了许多生存必需技能,最后重新出发。

二、类型特点

本片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微电影剧情片,影像色彩清新明快,暖色调为主以突出温馨场景,兼具冷色调以突出郭西在实习期间遇到问题时的烦躁与焦虑。故事创作采用三段式结构,总体分为3大段7小节,包括:离家→北漂(学习→生存→恋爱→社会经验)→回家后再次离家,剧作结构和叙事结构包括现实时空、顺序、起伏、突转等,运用大量留白、对比手法,在层层递进中潜移默化展现主角郭西的成长。以朴实而具有真实感、典型性的故事引起观众共鸣。

三、创作过程

(一)剧本创作

为保证中期拍摄和后期剪辑的速度与质量,剧本创作是整个作品完成期间投入精力最多、打磨时间最长的环节,经历了多稿剧本的写作修改、场景分镜的调整。

剧本预设总时长15—20分钟。具体的剧本预设体量分布如表3-4所述。

表3-4 剧本预设体量分布表

剧本以中国式家长和中国补课文化入题,实习、做饭、恋爱吵架、电信诈骗等主要情节取材于生活中“北漂”职场新人的常见问题。

据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34万人,且该数据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背井离乡“北漂”成为年轻人的首选。这一批毕业生正是出生于改革开放逐现显著成效并且实行计划生育的20世纪90年代的“90”后。成长于新时代的这批年轻人,伴随着我国经济条件飞速发展的大潮,从小生活条件远远优于父辈,并且由于独生子女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以及其父母成长条件的限制,新时代的中国年轻人普遍会得到相较父辈更为丰厚的物质条件和精神关注。此外,更加开放、包容的时代氛围使其性格和为人处世方面都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和人群特点。

本片着眼于90后应届毕业生这一典型人群进行创作。他们从幼儿园到小学,从中学到大学,身份无外乎学生、子女、恋人一类相对属于价值获得者和被照顾者的角色,所处环境也一直为家庭的舒适区、校园的象牙塔。初出校园、走向社会、进入职场后,其角色突然转变为工作者、爱人、下属、同事等相对属于价值生产者和竞争者、从属级的复杂角色,快节奏、高强度的环境与先前的舒适区形成断层,生存技能、实践本领、社会经验、人际交往、关系平衡能力的缺乏都可能使其在生活、恋爱、工作、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甚至形成焦虑以及自我否定等困扰,太多的不会、不适应需要“补课”。与此同时,家长在面临空巢和孩子离家后频频受挫时,也应反思在充分给予孩子物质条件和紧抓孩子学习的同时,也应注重孩子全方位的成长和提升。原来诸如只重成绩、“填鸭”式学习、“巨婴”式关爱等许多做法其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重视学习、轻视生活技能培养是很多中国家长的通病,却因司空见惯并未引起大家的重视,当孩子离家独自生活,这些问题就会一个个暴露出来让孩子措手不及,而家长对远在他乡的孩子遇到的麻烦,也鞭长莫及。孩子和家长在这段孩子的“职场过渡期”,其实都需要“补课”。

作品名为“补课”,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字面意思是郭西过去只重成绩,未重视实践,英语成绩高但口语能力差,为了自己承接的公司一个月后的海外项目要进行英语口语的补课;第二层意思是郭西单枪匹马走向社会,有许多生存、沟通技巧需要在失败中不断补课;第三层深意则是郭西的母亲孙英在女儿频频受挫中不断地反思自己教育理念的错误,与女儿不断补课、共同成长。

在场景设置和人物形象设计上都尽量贴合当代年轻人和典型中国式家庭构成进行故事架构,符合一般百姓生活特点。采取叙事的形式,选择具有年龄特征的演员,青年演员选角以青春靓丽为主。主题是成长,以补课为话题,选择具有奋发向上气质的90后职场新人为入手点,影片风格在自然真实的基础上加以清新淡雅色调,家庭场景多偏温馨。人物和景深处理上虚实有度,不喧宾夺主。

(二)剧组建立与演员选拔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毕业作品要求,导演承担脚本内容设计、拍摄、剪辑全部内容。根据终稿剧本确定了本片共涉及3位主演及2位配音演员,剧组建立主要通过熟人、朋友介绍和朋友圈征集招募,即以自身资源以及微中传、中传微助手等平台招募演员、摄像、灯光、剧务等剧组人员,确立分工。

(三)场景设计与拍摄地选择

在场景选择和置景方面,剧本甫定,剧务就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主场景堪景和确定工作,确定拍摄场景,取得相应拍摄权,为后期拍摄工作提供了充分的保障。物件造型包括英文合同、各式手链、雨伞等,代表不同年龄层人群特征,起到线索串联或情节暗喻、对比等作用。

场景的选择从光线、色调和人物性格表现等都对影片最终效果影响很大,而剧本涉及场景较多,因此在剧本创作前期,导演对于场景的选择进行了大致预想:

1.内外景:棚内置景包括家庭客厅、家庭郭西卧室、家庭玄关,郭西出租屋,领导办公室等地,前景为细致生活家具、办公用品特写,中景为大型家具、办公室办公桌椅等,后景则为衣橱、书柜等可体现场景位置的贴墙大型家具。室外置景包括小区道路、郭西下班行走道路等。

2.实景与置景:真实场景包括马路、大街、楼宇等,大部分场景须根据剧本需要置景。

在对场景有了初步构想后,导演开始着手勘察并预约场地,确定标准是符合场景风格要求并且光线等因素良好或不影响拍摄,并可以给机位和灯光预留出拍摄空间。因为拍摄正值北京各种会议召开期间,所以外景选取比较艰难,须提前与当地街道办事处或单位负责人沟通联系。而内景的选择由于同样的原因,许多房源不提供拍摄,场景敲定比较困难。在参考剧组人员的家并四处联系后,女主人公郭西的家和出租屋的拍摄场地才确定下来。但公司的场景迟迟无法敲定,因为所能联系到的办公环境要么过于房产中介化(无法体现出是领导办公室),要么装潢风格偏古典(与现如今常见企业的简约化、高端化风格相异),斟酌再三,导演最后选择了装潢古典但起码比较贴近领导办公室风格的拍摄场地,并通过后期加入适当空镜以消除场景的突兀感。在拍摄时,为保证场景的稳定,安排有专人负责现场置景、管控、适当清场,以保证镜头整齐度。

(四)现场照明与摄像

作品构图为居中式、三分法、留白式、对比式。光线为逆光、顺光。影调选择清新蓝调。色彩依据场景特点进行相应配合,主调清新明快。

外景拍摄多选取晴好天气拍摄,以期最大化利用自然光。内景拍摄为使演员光线自然并方便后期调色,多使用反光板及面光设备进行角色脸部、手部等的柔光处理。此次拍摄运用了推、拉、摇、移、跟、升、降、变焦、多机位等拍摄手法。摄像风格主要采用大光圈纪实风格。

(五)排练与表演

剧组搭建好后,反复确认演员和摄像时间,确立行程表,并根据每日拍摄日程提前一天打印并发送次日分镜表给剧组成员,确保大家对第二天的拍摄内容和行程心中有数。

前期与编剧、演员进行剧本围读,现场提前预排,尽可能进行导演构思传达,使拍摄涉及人员充分了解导演意图并能够进行对应表演和运镜。因为演员没有表演经验,所以表演戏份须分多次不断磨合。表演风格、肢体、动作、表情、台词、走位均按剧本场景要求设计,并根据现场情况及演员特点适当调整。

造型形式、位置转换、距离关系、运动路线均提前设定好,拍摄前进行预排走位,拍摄时灵活机动。

图3-53 现场调度图

(六)现场录音

现场录制的人与物体运动所产生的声音和背景环境声音以Sony小蜜蜂进行同期音采录。小蜜蜂本身底噪很大,对于后期降噪形成了不可抗难度。由于事先测试不够,现场才发现有一台设备稳定性很弱,在后期剪辑阶段发现有的时候其实收音效果并不好,影响了后期效果。

(七)后期制作

后期制作主要包括整理素材、粗剪、配乐、补镜头、补配音、精剪、调色、包装等几个步骤。拍摄时的“多保几条”成为了整理素材时的一大问题,看过多的素材花费了大量时间,并且事实证明最后有很多素材并没有派上用场,而且在进行素材选取的时候,断舍离很重要,反复挣扎后,导演最终留下了与情节相关且有意义的镜头素材。部分片段采用倍速式快节奏,关键镜头进行相应缩放或裁切等处理,形成前后呼应及对比。

此外,在后期制作时,收音设备底噪过大使降噪成了最大的问题。演员本身台词记忆不扎实,现场会有一些台词和情节设置的修改,造成了影片最终呈现效果出现角色口型和台词并不匹配的问题。

调色清新明快,结合场景特色进行调整,蓝调为主,回忆场景色调饱和度相对较低,表现非现在进行时,以和主场景区分。曲线上调为主,整个片子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音效方面,外部获取的自然音效包括自然车流声、鸟叫、虫鸣等,动作音效包括键盘打字声、鼠标点击声、放筷子的声音等;机械音效包括键盘打字声、微信提示音等。为使后期配音和现场音能够融合,还使用了空气音等背景环境音效。

四、导演阐述

(一)导演简介

图3-54 赵丹宁

赵丹宁,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

(二)导演阐述

《补课》是我研究生期间最后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人生中第一次担当导演并且从策划到剧本创作、拍摄、剪辑全流程参与完成的作品。选题、筹备、创作、成片,完成的一刻感慨万千。拍摄前,我对一条、二更、猫的树等摄影摄像工作室以及许多公益短片(尤以泰国广告为主)等同类型相关作品的影像资料进行了参考分析,在研究了时下热门微电影结构的同时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

拍摄这部片子最主要的原因是,郭西遇到的种种问题其实是同样身为90后的我以及身边同学、朋友都会遇到的问题。我们很多人都能够或多或少从郭西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郭西这个角色的设定本身也是为了折射一直处于舒适圈的90后在走出校门、家门,走向社会时的状态。结合时代背景和当下社会环境,《补课》的选题具有普适性与现实意义。年轻人离开校园、走出家门、初入社会,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包括生存技能、人际交往、关系平衡等以前本该学会的,以及进入职场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都需要“补课”。

对于剧本最终呈现的明线郭西的成长“补课”与暗线母亲的反思“补课”双线并行的结构,在前期剧本设置时,主创团队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磨合和敲定。因为在团队创作经验称不上十足丰富且导演创作思路更显稚嫩的情况下,毕设作品15分钟的微电影采用双线并行的形式其实是一个很冒险的行为。但是在经过主题升华、情节设置等一系列考虑后,最终主创团队还是采用了双线并行的形式,从成片效果来看,这无疑是一次冒险却成功的尝试。

此外,微电影《补课》的故事发展由时间线串联,以郭西的补课为线索,形成了承上启下的顺序叙事结构。台词简短却简明扼要地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由于设置了4个主环节,在故事展现上节奏过于紧凑,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的观众体验。

本片主题是成长,副题是教育。我希望通过微电影的拍摄形式,以郭西的实习和补课故事为眼,揭示共性问题,引导人们审视自身情况并反思,探讨现代年轻人在家庭、社会、自我之间关系的平衡与价值实现。“人这辈子,最害怕突然把某一首歌听懂了”,影片中出现的配乐《小小少年》,我小时候只是觉得这首儿歌朗朗上口,现在明白了歌词深意的自己,却早已挥别那个很少烦恼的小小少年。在拍摄过程中,我成长了许多,结束21年的学生生涯,即将步入社会,这也是自己的一次补课。

五、优点与不足

(一)影片优点

本片主要运用了表现蒙太奇和叙事蒙太奇,如郭西练习口语、做饭、被骗匆忙回家等情节,均运用了画面合成或画面剪辑的手法表现主人公行为和心理的焦灼程度,形象刻画人物。运用画面剪辑将影片中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刻画郭西随着1个月时间的流逝不断补课、不断成长的形象。

本片以90后开始进入职场的时代背景为依托,采用新媒体微电影形式对北漂职场新人这一群体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处理和展现,以时间顺序展开叙事。从新媒体角度,本片以微电影形式进行拍摄,短小精悍的体量和内容符合新媒体微电影叙事和移动互联网传播特点,贴合受众热衷于在闲暇时间、移动化、碎片化状态下观看节目的收视习惯。根据情景理论及受众研究,运用新媒体内容创意理论,选取90后初入职场这一热点话题,以引起观众兴趣以及观看时的共鸣。

在镜头语言方面,多处场景第一镜均采用摇镜头,交代人物位置关系和环境。角色对话采用正反打形式拍摄,机位基本以过肩正反及全景3镜为准,详略得当又不至于过于跳跃。男朋友及骗子、护士等角色仅出现画外音,点题的同时不喧宾夺主,延时镜头作为转场表现时间流逝。故事发展由时间线串联,以郭西的补课为线索,形成了承上启下的顺序叙事结构。

此外,本片多次设置关键节点埋下伏笔并使用了对比手法,以期突出主人公的前后变化,反映其成长:

女主人公郭西第一次离家是母亲孙英给她收拾行李,而与结尾处郭西清晨早起自己收拾行李形成对比。母亲在此处流露出的对女儿的过度担心也与后续情节中母亲不断意识到应该学会放手形成对比。

前后两次拖着行李箱离家的背影,第一次表现职场新人郭西初出家门初入社会,引出片名,第二次表现郭西在经历一系列打击之后重新振作出发,并以此为结。前后两次镜头景别选取相同,而配乐及女主人公着装、妆发风格、行李箱风格均不同,形成鲜明对比并暗含深意(见图3-55)。

图3-55 《补课》剧照

几大情节如接到任务、学习英语、未请假、熬夜补救,自己做饭、学做饭、给母亲做饭,与男友吵架、主动道歉、和好等工作、生活、恋爱多线并行,起承转合详略得当,并且情节都能够在结尾处有交代,形成故事闭环。

多处根据抒发情感、参与叙事、展现环境、创造节奏等需要进行场景配乐,配合人物心境和情节氛围进行的音乐选择也是本片的一大设计亮点。如片头郭西第一次离家时的镜头,配乐用的是儿童歌曲《小小少年》的伴奏,以观众所熟知的旋律歌词暗示郭西初出家门、踏入社会懵懂幼稚的状态,以及对未来的工作生活充满希望、充满憧憬的心态。随着郭西渐行渐远的背影以及城市高楼大厦扫景,后半段的音乐暗示郭西作为职场新人将会面对的一系列问题。

(二)不足之处

由于设置了4个主情节,在故事展现上节奏过于紧凑,造成两极分化的观众体验。此外,前期剧本设置时出现了剧情拖沓、镜头冗余的问题。在剧本打磨、形象塑造以及影片的思想性上还有待提高,对影片主要矛盾和重要场景的处理设计还有欠缺。拍摄期间,在许多镜头角度选取上,存在一定的短板。

同时,尽管前期剧本及分镜已经设置完备,但实际拍摄过程中依旧遇到了很多预想之外的问题,如演员台词问题、剧本合理性的探讨,这些本可以在前期进行作品围读以避免时间的耗费。在拍摄时,本着保一条、再保一条的心态,每个场景都拍摄了多机位和多条,额外花费了时间,素材比达到了1∶15,给剪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此外,由于演员问题,现场机动性很高,事先考虑过于理想化,导致后期效果未达预期,在今后的拍摄中应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