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蓝色的虾》(

第十九节 《一只蓝色的虾》( In the Middle of Blue

——北京电影学院2014级导演系祁骥作品

一、作品介绍

图3-71 《一只蓝色的虾》海报

(一)创作工具

主要拍摄器材:ARRI Amira

后期剪辑软件:Premiere CC

调色软件:DaVinci Resolve

(二)获奖情况

2018年北京电影学院本科、研究生学位作品展最佳美术、最佳女演员奖

第二届山西86358电影短片交流周评委会大奖

入围第二十三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广角镜单元亚洲短片竞赛

第十七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ISFVF)中国优秀影片奖

第七届北京电影学院“学生导演奖”中青新影奖

第四届“声音学院奖”影视类剧情片一等奖

入围第一届成都青年影展

入围第八届澳门国际微电影节

第二十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原创影片大赛最佳编剧奖、蒙特利尔联合特别单元关注奖

入围第十七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提名最佳制作作品、年度作品,获得万达菁英+电影人计划优秀作品

入围第四届新片场青年电影季主竞赛单元,提名最佳导演奖

第二届日本鸣凤堂国际青年影像节剧情片铜奖

(三)剧组人员

导演:祁骥

主演:孔雁

特别出演:张本煜、张鹭

编剧:祁骥、倪晴

摄影:王晴子

制片主任:李小喂

美术设计:唐欢、王彩萌、王郁宽

声音设计:张巧鋆、白雪滢

作曲:许诗铭、邢雨

剪辑:李臻、祁骥

(四)故事大纲

叶红为一对委托人夫妇代孕生子,检查的时候意外发现怀了一对龙凤胎,生产以后,龙凤胎中的女孩因患有先天性疾病被委托人夫妇抛弃。叶红在剖宫产手术中大出血被切除子宫,无法再次生育,面对自己唯一的“孩子”,她将如何选择?

二、类型特点

这是一部文艺剧情片,聚焦中国社会中的边缘群体——代孕母亲,她们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地带。本片节奏较慢,适合用文艺片的方式进行叙事,娓娓道来地讲述代孕母亲叶红的坎坷生命历程,及其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

三、创作过程

(一)剧本创作

故事来源于一则关于代孕的新闻,导演本来准备将这个片子做成一部类型电影,但后来发现体量太大,于是将故事的视点转向代孕妈妈,讲述一个代孕妈妈面对自己生下的被委托人抛弃且有先天性疾病的女儿如何进行选择的故事。

围绕这一矛盾,剧本做了很多调整,因为在最初的剧本中,代孕母亲叶红生下双胞胎其实是作为故事的悬念在结尾揭晓的,但经过调整后,这件事在开头就抛出,成为故事中重要的戏剧矛盾点。这样一来,大家会从对故事悬念的好奇上转入对女性内心的独白式探讨。

(二)剧组建立与演员选拔

剧组的筹备没有太大的难度,剧组中的主创摄影、美术、录音、制片和剪辑基本都是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相关专业的学生。开机之前多次的剧组筹备讨论让各部门能够充分调动各自的能力,在剧本的修改阶段就融入对视听语言和故事建构的视听功能。

演员的选拔相对棘手,因为《一只蓝色的虾》几乎是一个关于代孕母亲的独角戏的故事,所以演员的外表、表演能力必须十分贴切且能够撑得住整个的戏份。导演希望能找到一位三十多岁的女性,于是就在微博上搜索有丰富表演经历的青年女演员。最终达成合作的是孔雁老师,她以前在孟京辉的剧团出演了多部话剧,后来也参演了赖声川导演的《如梦之梦》。在接触演员的过程中,导演发现孔雁老师是一个很有专业素养且认真的演员。演员的外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看”,但是一张充满了故事的脸非常有助于故事背景信息的传达。

令人惊喜的是,孔雁老师虽然是戏剧演员出身,但在影像表演中能够驾驭“克制”二字,没有舞台表演的夸张成分,对细微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拿捏准确(见图3-72)。令导演印象深刻的是,在拍摄生产后被告知子宫摘除的段落中,孔雁老师的哭戏不做作且动人。在不同景别的拍摄中,尽管有时看不清面部表情,但她仍然能够以戏内人物的感情进行表演。

图3-72 《一只蓝色的虾》剧照

(三)场景设计与拍摄地选择

在场景设计上,导演希望用蓝色的元素来给整个故事营造一种“印象”。蓝色是疏离的颜色,运用蓝色来表达一种女性之美,既有自由沉浸的色彩,又能体现忧郁的困境。在堪景的过程中,导演发现只有北京海洋馆最符合其心理预期,因为北京海洋馆里有一个巨大的玻璃幕,这种大景别对于剪辑非常有帮助,很容易让观众适当地与故事拉开距离进行反思,当然这一镜头最终也因为时长和重复的原因被删减,仅仅保留了海洋馆最基本的叙事内容。女人的生育是一个重大的故事转折点,从这一刻开始,她的后半生将被改写。于是,导演在海洋馆里选择了更具女性意象的水母馆,尽管这个景别仅仅是中景,没有大景别带来的影像震撼,但这是确立女性这一主题最准确的一个镜头。

另外一个重要的场面是开头和结尾在海边的段落。“海洲”是导演编造的地名,代孕母亲叶红故事的起点在此(因受歧视逃离村子),终点也在此地(带着孩子回到故乡)。导演希望能选一个有很多渔船的渔村,来增加影像风格,并且和城市景观做出区分。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海洋馆和海边渔村都以海洋为核心意象,但划分出两个阶层,叶红从小在渔船上长大,但又从来没见过把海洋生物进行集中展览的海洋馆。

在海边渔村的选景中,导演和制片主任一起堪景,经过对比多个方案,最终选定了辽宁的葫芦岛,这里没有沙滩,仅仅是朴素的泥滩,这更有助于对整个叙事空间的确立。刚好在导演拍摄《一只蓝色的虾》的10月是休渔期,相对来说,拍摄更加便捷。很多渔船停泊在海边,渔船的租赁费用也相对较低。葫芦岛的这个村落里有一条从半岛支出的小路,小路的尽头是一座灯塔。导演希望故事能结束在这条小路上。

(四)现场照明与摄像

通过前期与导演的会议交流及现场实地堪景,主创们确定了影片总的影像基调以及拍摄风格,即整体风格偏疏离、色调偏冷,借鉴了是枝裕和经典影片的拍摄方式。

在影像的运动上,因为主创希望能用最克制的方式讲述这个命运的故事,所以自始至终基本都选择了固定镜头,沉着冷静地客观叙述。在葫芦岛的海边场景中,因涉及海洋、小岛、渔船等大场面,于是主创们决定在部分空间定位镜头上采用航拍来摄取全远景,展现海边的辽阔与渔村的景貌。采用航拍除了突破在海域落地拍摄不便的限制,同时也能更好地表现海洋的动态。航拍器材也选用了大疆的悟,这样可以更好地在有海风的地方稳定地进行航拍摄影。另外值得提及的是,女主角乃是农村妇女形象,代孕及城市生活对她来说都是新鲜冒险的经历,所以手术过程及之后的一些镜头采用故意虚焦的手法拍摄,以展现其忐忑不安。

在灯光方面,该片基本无特殊布光,外景以天光为主,室内场景布光也以增强合理光源为主,力图增强影片的纪实感与临场感,灯光无须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值得一提的是,火车戏份因打算棚拍,火车车厢内的灯光打造显得比较重要,此处的灯光是用人工方式调节的,以营造火车的动态效果。

在使用器材方面,该片涉及普通拍摄与航拍,涉及白天强光拍摄与夜晚光源较弱环境下的拍摄,涉及使用超长焦拍摄海鸥等远处事物与拍摄小虾小鱼等微观物体,所以器材需要准备充分,本次使用的摄影机与镜头主要包括ARRI Amira和基本组,另外还有70—200mm的变焦摄影镜头。

《一只蓝色的虾》场景丰富,景观变化较大,总的摄影思路是以单场戏的合理性为主,通过后期调色等程序统一整个影片的色调风格。

(五)现场录音

在《一只蓝色的虾》的同期录音中,医院、火车场景都是棚拍,声音的空间效果不是很好。在海边、海洋馆等场景的拍摄中,因为无法保证环境绝对安静,所以同期整体需要调整的地方比较多,现场收录的声音多为参考音,最终需要在后期配音上下很大的功夫。

《一只蓝色的虾》这个故事里实际并没有展现很多人物和人物关系,更多的是女主人公叶红的内心情感线索,所以在后期声音处理上也选用了比较主观的表达方式。例如海洋馆的一场戏,就选择使用水下的咕噜声来展现叶红孤独的内心,同时用低频配合来渲染这种情绪。

影片音乐采用了将原创音乐进行管弦乐队实录的方式。因为《一只蓝色的虾》以《山河故人》的音乐为参考,所以模仿了半野喜弘的情绪创作方式,通过点状的弦乐和钢琴搭配来展现情感。但是这样容易过度渲染情绪,因此不但要控制好整个音乐的结构,也要在终混中调配好声音和音乐的前后景关系。

四、导演阐述

图3-73 祁骥

(一)导演简介

祁骥,回族,2014—2018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2018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16年5月拍摄穆斯林葬礼题材的短片《念》,担任导演及编剧。2017年10月拍摄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联合短片《一只蓝色的虾》,担任导演及编剧。

(二)导演阐述

《一只蓝色的虾》的故事构想来源于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这使我开始对代孕这个故事原型产生兴趣。我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上过社会学调查的课程,学习了很多优秀社会学研究生的田野调查报告,我想在我的影片中展现人的社会性的一面,于是开始着手以这个素材为蓝本创作一个故事。

在整体的风格构想上,我想将这个故事描绘成一个氤氲的、充满浪漫主义的现实主义故事。于是,我决定在现实主义的故事中加入一些风格化的元素。我以贾樟柯和毕赣的电影风格为参考,将抒情性与叙事性结合,把叶红作为代孕妈妈的生活遭遇和她的精神意识融合起来,以此来讲述一个独角戏的故事。

关于独角戏——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独角戏。这关系到故事容量的问题,因为一个代孕的故事可能会牵扯一年的时间,但我要用半个小时以内的时间将故事呈现出来,加上很有意象化的抒情性镜头,所以可能做不到将很大的故事体量加入其中。于是我与老师探讨以后,决定以叶红一个人的心理线索为核心,弱化其他人物关系的线索,去讲述一个女性内心的故事。

以《山河故人》为参考,我希望能运用多种交通工具来展现叶红的心路历程,通过渔船、火车、公交车等交通工具形成某种视觉体系,以此来表达一种类似公路片的心理变化。事实上,尽管这个故事是有社会性意义的,但是它不仅把代孕这件有社会争议的事作为一个故事背景去讲述,还真正探讨女性视点之下的生活和选择。

演员的选择进行了一番大范围的搜寻,我想找到在外形条件上并不是标准的美女的一种女性——这种女性自带某种悲剧的气质。我希望通过演员的演绎,把她的表演和我设置的视觉情境匹配融合起来,以达到最终的氛围。

在整体的美术布景上,我希望能通过极简主义的方式去演绎这个复杂的心理和故事,于是选定了几个场景:海洋馆、海边、医院、日料店。我想按照色块式的风格布置场景,以简单的块状色彩充斥屏幕,来刺激观众的相关情绪。

五、优点和不足

(一)影片优点

《一只蓝色的虾》最大的现实意义是关注了处于灰色地带的代孕母亲这样的一个形象,她们靠出卖自己的子宫收获大量的财富,试图突破阶层的壁垒。

尽管故事是现实主义的,但在呈现上体现了诸多浪漫主义的情怀:孤独的背影站立在水母馆前,母女二人走在一条狭长的小路上。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将浪漫主义的诉说和表达融合在了现实主义的故事中。

另外,短片创作一般是通过构建一组或几组人物关系展开叙事,但《一只蓝色的虾》找到了一个可行的方案,导演将一个女人的独角戏通过情感勾连和变化的方式讲述给观众,从而能够达到让观众共情的结果。

(二)不足之处

《一只蓝色的虾》实际上不是一个短片故事,它所涉及的故事背景及延展远远超过这个短片本身。也就是说,如果想更好地通过这样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讨论阶层分化、人心善恶的辩证观点,还需要延展更多的情节点来填充。所以独角戏的故事仅仅能让我们片面地了解到一位代孕妈妈的心路历程,但要上升到这一类人的困境,或许还需要更多的篇幅。

或许从《一只蓝色的虾》创作的缘起开始,这就是一个在短片的体量里很难讲好的故事。国际电影节中被选入的短片,多数片长在15分钟左右,讲述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发生的人物关系,因此,这个代孕妈妈的故事用短片去讲或许不是十分适合。

空间是可以进行叙事的,但是作者没能拿捏好空间和人物之间的互文关系,不能仅仅简单地找到有意象的空间,将故事主题放置其中,这就不免出现割裂感。在剧作的阶段中,还是应当着重对人物(可以不是人物关系)动线的描述,并且要通过非常明确的动作将其情绪或情感变化外化。很多时候,导演容易沉沦在自己创作的叙事空间中,但观众未见得能够明确地捕捉人物的内心表达。独角戏未尝不可,但要更好地去设计和调度演员通过没有对话的形式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用意象展现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明确人物的动机,产生相应的动作,最终通过合理的调度让观众明确其内心的发展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