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秦明之幸存者》
——纽约电影学院2016级媒体及影视制作系杨城作品
一、作品介绍
图3-78 《法医秦明之幸存者》海报
(一)创作工具
主要拍摄器材:ARRI Alexa LF、ARRI Alexa SXT
镜头:Ultra Prime T2/12、T1.9/16、T1.9/32、T1.9/50、T1.9/85、T1.9/100
剪辑:Final Cut Pro 7
调色:DaVinci Resolve 14
(二)剧组人员
导演:周琳皓
制片:卢硕
编剧:秦明、杨城、闫崑
摄影指导:郭松
剪辑:王建华
录音:陈超
音乐:和汇慧
调色:张楠
主演:经超、余心恬、艾晓琪、刘海宽、邓炀等
(三)故事大纲
龙番市发生连环杀人案,死者均为女性,尸体无一例外地丢失了某一部位。警法五人组不断穿梭于各大案发现场和解剖室中,寻找背后真相。暗黑的屋子,诡异的灯光,整齐摆放的透明玻璃罐里装的竟然是各具尸体丢失的某一部分!接二连三的命案,迷雾重重的案情,秦明将如何为逝者代言,讲述真相?面对不断杀人的凶手,最后的幸存者到底是谁?让秦明自责没有抓到的凶手和本案有无关联?隐藏在死者身上的十字架和最后那句“十年前那个人回来了”究竟代表了什么?
二、类型特点
《法医秦明之幸存者》是腾讯视频投资的网络剧集,改编自著名刑侦小说《法医秦明》。在2018年同期作品中,本剧的风格趋向于现实刑侦,引领了当时的潮流。
本剧的整体质感接近美剧。从剧本角度来看,故事的人物设定、叙事手法和情节搭建,都借鉴和采用了类似好莱坞的创作模式。
在人物设定方面,主角秦明有着清晰的人物三要素,即人物目标、达成目标的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手段;在此基础上,以导演和编剧为主的主创们更是为人物设定了核心特长和与之相应的人物缺陷,并围绕这两点展开剧情;此外,人物性格和背景的刻画,在增加人物可信度的基础上,更增加了社会深度;饰演秦明的经超老师,熟练运用表演技法和自身条件,将自己对剧本的理解加入到人物塑造上,使得秦明的形象立体丰满。
在叙事手法方面,本剧采用快节奏的叙事手法,用高超的影视技法,用留白、闪回、插叙、平行叙事等现代视听语言,巧妙地营造出主线及单元案件的悬疑感,在保证传统侦探故事质感的同时,讲述了一个现实刑侦题材的故事。
在情节方面,主创团队成功地将原著小说的乡野传奇移植到了都市氛围之中。尤其是改编的过程,既保留原著中精妙的破案要点,又有机融入符合当代城市环境下人们的社会矛盾和人物价值观,使得观赏体验非常友好,且能使侦探故事的商业价值最大化。
三、创作过程
(一)剧本创作
《法医秦明之幸存者》是由小说改编的,有一定情节基础。原著小说的文体以单元性的案件为主,因而给电视剧的剧本改编创作带来了一定困难。首先,小说作为一种文学题材,其叙事结构有一定的自由度,只要确保单元剧情的精彩度,就可以令读者产生阅读兴趣;而电视剧则有所不同,因为观众习惯跟随一条清晰的线索进行观看。因而改编需要为剧集增加一条主线,或者在原小说基础上,强化原本的故事主线。本次编剧工作选择了前者:原创新的故事主线。在原创的过程中,依照此前对主要角色的人物设定和关系,完善了主角秦明和“幸存者”王伶俐的关系,并且将两人的故事发展通过十年前的案件结合起来:秦明的前女友是此前一系列案件的受害者,而王伶俐正是系列案件的幸存者。在故事发生的现在,多年前案件的真凶再度出现,目的就是为了将当年的知情人赶尽杀绝;而在察觉了秦明已掌握线索之后,凶手铤而走险,策划了针对秦明的新案件。通过增加一条原创主线这样的结构调整,整个剧集的编剧工作有了逐步推进的依据,此后的工作便是丰富和完善单元剧情。
在编写过程中,编剧主要采用反推的方式对故事进行构建:首先用嫌疑人的视角构思故事,设定其作案动机;其次根据该嫌疑人的人物设定,为其定制作案计划;最后再根据受害人和实际的情况,描写嫌疑人的作案过程。接下来,在案件发生的过程中,设定一系列或大或小的线索;综合考虑现实情况,设定大概会发生的情节,并因此留下该线索;然后设定嫌疑人试图隐瞒线索,或者误导警方的侦破工作;继而让侦探类角色登场,根据现有线索进行证据的收集,并进行简单推理。
编剧在完成了以上的准备工作之后,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案件发生之后,使得剧本从主角侦探的视角慢慢展开,交代其搜集证据的过程,并根据证据的收集,依次向观众还原案件发生的过程,直到案件侦破;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实际的难度以及反派的误导,案件的走向可能出现多次反转,一个关键线索可能使得嫌疑人和证人乃至受害者的身份发生互换,增加了剧情的精彩度。
对于每一个单元案件,剧本的编写都依照这样的工序设计,通过不同的案件,反映出不同的社会问题,体现出案件的多样性。
图3-79 《法医秦明之幸存者》剧照
(二)场景设计与拍摄地选择
本次拍摄的地点为重庆,基于这个城市的外观所带来的特殊层次感,并综合考虑了拍摄成本,其中包含交通、场地、当地剧组人员及设备等。本次的拍摄场地有几大特点:
首先,主场景集中。本剧是刑侦剧且主角是法医,因此主场地为故事中的警队以及法医的解剖实验室;另外,主角的家庭环境也有一定比例的内容。这两个场地采用搭建的方式,拍摄地点在重庆某新区的厂房,由当地场地搭建团队提前进驻,约在开机前半个月开始搭建,并在开机半个月左右完工。
其次,外景多且散。因为本剧是剧集,为了体现真实感,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世界,同时需要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新鲜感,因而外景包含了城市、江岸、公路、铁道、街道及小区等多处外景。为了满足场景调度和人员安置,尽量选取适宜拍摄的景别,外景拍摄场地较多,转场也会花费一定时间。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是采用三机拍摄,并由B组同时拍摄。例如在江边拍摄一场刑警队长林涛乘坐快艇追踪线索的戏,先用江岸边的固定机器进行远景拍摄,继而采用另一艘快艇跟踪拍摄,最后采用快艇上架设的机器拍摄近景。又例如制服警员的动作戏和非主角参与的案件还原,分配给B组拍摄。
最后,真实场景与布景相结合。采用真实场景的好处是利用天然的真实感营造剧集的氛围,而缺点是使用时长不可控,且场地局限导致调度比较拘束。例如其他角色的家庭场景,选用在某小区的套间拍摄,租期为一个月。采用搭建的布景,好处是空间充裕,可以充分调度不同的景别和机位,缺点是需要较长的置景时间及一定的费用。例如棚拍的主角家庭内景,为体现主角法医学知识丰富,布置了大量的书籍,且通过较简约前卫的室内装饰,强化了画面的都市质感。
综上,这次的拍摄对编剧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给编剧带来了收获。由于是跟组进行编剧工作,编剧介入改编的时候,剧组已经开机十天左右。因而很多原本需要先期根据剧本进行筹划的制片工作不得不反过来对剧本提出要求。例如,原定某个剧情的场地是在山洞中,考虑到找一个交通距离合适、照明条件齐全,且便于安全拍摄的山洞场景非常困难,编剧不得不为此而修改剧本。与此同时,该序列的若干场戏,都要进行内容上的调整;个别支线角色需要进行取舍;主要角色的状态、动作及对白也要重新规划;整体剧情中案件的侦破过程也要另行设计。
与此同时,由于跟组创作,编剧可以现场感受置景环境,从而对剧情进行合理安排。例如,编剧可以根据现场的搭建和美术设置,设置案件的关键线索,从而使剧情的真实感和精彩程度大大提升。因此,确定和熟悉场地对于编剧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图3-80 《法医秦明之幸存者》剧照
(三)现场照明
本剧内景戏和夜景戏居多,有两个原因:内景戏主要为最大化利用可控性高且空间充裕的主场景;夜景戏主要服务于人物和剧集冷峻的质感。因此,灯光照明的作用极明显。
夜景戏主要以多盏12KW或24KW的ARRI钨丝灯作为主要光源,配以小功率的低色温灯和环境灯;采用多台250KW发电车,确保现场电力供应。内景戏主要以一台1KW或2KW灯作为主要光源,配合色卡平衡色温,然后视日夜景进行光源的补充。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满足导演和摄影对画面的需求,每个景别都给予灯光团队足够的时间进行调节,确保人物面部的光影对比保持一致,并体现该场景的风格。
其中,剧本中对场景中灯光的描述反映出导演和编剧的创作思想,即如何通过对场景的描述,体现出本场戏的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
例如,在主角秦明家中的某场戏,角色刚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从警队回到家中,案件的线索和受害者的画面仍在脑中挥之不去,此时人物的心态应该是偏沉重的;同时由于角色是一个爱好整洁和安静的人,家中的环境也是简约且静谧的。因此,剧本中就应该明确表明秦明家中的陈设,以及夜场内景戏的主要照明光源是一盏暖色的台灯。在这种照明不足的情况下,人物面部的光线呈现出高对比度的画面,有助于刻画和体现上文提到的创作诉求。又如,在秦明工作的现场,即警队的法医痕检实验室,以冷色调的无影灯作为实际光源,以偏蓝色的灯光辅助画面呈现,有助于营造法医工作环境的专业、孤独和悲悯。
(四)排练与表演
由于本剧是商业作品,在选取演员时,除了确保该演员符合角色的需求外,还要综合考虑其商业价值,但整体依然以符合角色形象,演员表演水平和风格,以及其对角色的理解为主。例如,饰演刑警队长林涛的刘海宽,此前扮演的角色与该人物都有不同,但导演和选角导演却看中其过往角色所透露出的憨直中带有智慧的气质,并认为这种气质符合本剧对林涛这个人物的需求。经过导演的指导、演员自己对角色的琢磨以及化妆和服装部门的努力,刘海宽所塑造的林涛果然担当起了本剧的武力和搞笑重任,并在该角色为数不多的内心戏中有惊艳的表现,成功塑造了一个内心正直、行动时雷厉风行的鲜活形象。又如扮演痕检专家柯老的邓炀,通过娴熟幽默的表演,塑造了一个内心成熟、外表年轻的“柯老”,让人印象深刻。
在镜头调度和演员表演层面,这是一部现实刑侦题材的作品,既要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又要正面体现我国警务团队的专业素质。因此,剧中有大量大场面的动作戏;同时,为了有效地刻画人物内心以及严谨地描述侦破过程,剧中也有足量的文戏。
(五)现场录音与后期配乐
与其他国产商业剧不同,本剧在现场录音时尽量确保了文戏采用同期声,这对演员,尤其是几个主角的对白功力要求很高,其需要背诵大量的推理过程。为了配合审查和完善故事,在后期阶段,几位主演依次录制了个别对白。
为了更好地配合叙事,本剧的配乐由专业的音乐人完成。
(六)后期制作
本剧的后期制作耗时较长,一方面是因为上文所述的种种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刑侦剧的烧脑氛围需要特殊的剪辑节奏。为了实现这一效果,导演和剪辑指导在后期过程中,对镜头素材进行了一定的取舍:保留拍摄前期规划且拍摄时执行较好的长镜头,确保动作戏的流畅性;为突出重点,将文戏景别的人物表情用更窄的镜头表现出来。剪辑逻辑采用了一定量的重复展现此前某场景,并加入新镜头带出新信息的方法。另外,本剧独创主角秦明的“个人空间”,这是一种典型的超现实手法,即在案发现场或解剖实验室,让秦明与死者独处,并配合调色突出人物。通过这种手法交代人物内心的活动及获得某些线索的过程,这在国内同类刑侦作品中属于首创,有着标志性的意义;同时呼应了本剧的副标题:为逝者代言。
剪辑思维是纽约电影学院所教授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这种授课体系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要具备剪辑思维,这也与当地工业流程对应,因为制片、导演、编剧、摄影乃至演员都需要对成片前的后期阶段负责。因此,剧本可以融合剪辑思维进行创作,这一点在好莱坞的剧本格式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在剧本中,每一个转场都有明确的格式指引。
本剧创作过程也将剪辑思维融入了写作过程,通过预先设想后期所需要的剪辑工作,将剧情信息有选择性地交代出来,从而营造一种符合侦探故事的悬疑感。
四、编剧阐述
(一)编剧简介
图3-81 杨城
杨城,编剧、导演、制片人,毕业于纽约电影学院电影制作专业,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公共关系专业。出于从小对电影和文学等艺术的喜爱,杨城本科毕业后从事创意写作及市场营销工作达十年,后由于对电影的热爱,赴美留学,进修导演硕士学位。其语言天赋及在工作中积累的英文使用习惯,令其在留学和拍摄过程中与美籍的同学同事沟通顺畅,很容易就融入了当地环境。这种沟通便利使其在美的学习和工作过程非常顺利。
(二)编剧阐述
从个人创作角度来讲,我认为影视作品的叙事逻辑与文学作品有极大的不同,能够用画面表达的,绝对不要用对白表达。而影视作品叙事手法的优先级,永远是:画面>动作>音乐>对白。
画面这个叙事手法,包含了人物表情和站位、镜头语言、灯光和置景等元素。动作之所以单独拿出来,是因为相对于画面而言,由于影视作品是动态的表现形式,与绘画、舞台剧等作品相比,影视作品更加要求人物的动作能够带出更多的信息。由于音乐是早在有声电影出现之前就存在的,伴随着电影这种形式出现,在早期无声电影播放时,是由音乐家现场演奏的,有很强的纪念意义。影视配乐对于叙事和氛围的营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作用也比较重要。之所以将对白放在影视作品叙事手法的最后,是因为我深信那句老话——“能展示就别讲述”(Show,don't tell)。电影是需要观看的艺术,而不是需要听的作品。如果要听人讲述一个故事,观众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艺术作品,例如相声、脱口秀、话剧,乃至音乐剧。观众看电影追求的就是视觉上的娱乐体验。反观当前国内的影视创作习惯,尤其从剧本层面来看,走的是与国际标准完全相反的路线:讲故事全靠人物说词。这种习惯不但与电影创作理论背道而驰,甚至与中国电影黄金时代的创作理念不同。如果一定要对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提出建议,我希望“多些行动,少些对白”。
五、优点和不足
(一)作品优点
本剧优点在于叙事紧凑,情节充沛,较之一般国产剧的兑水和拖沓现象,本剧的表现较好。在人物刻画方面,本剧既保留了原著中人物的外冷内热性格,又根据主创思路,在社会性和真实性方面增加了深度。在整体调性方面,本剧的表现手法极具想象力,通过主角的个人空间,用画面体现其脑海中的思考过程,是有效利用超现实表现手法的成功案例。
(二)不足之处
本剧的主要缺点在于编剧介入时间较晚,创作时间有限,如有充足的创作时间,有些内容还可以更精细地打磨。在各个创作层面存在主创的审美情趣与观众的审美情趣不符合的情况,本剧的创作主要参考了美剧的同类作品,叙事节奏较快,很多关键信息交代很快,一些次要信息进行了留白处理,这就要求观众带着思考观看本剧,而很多观众并不会集中精力观看剧集内容,因此会错失一些信息。另外,在拍摄过程中,各部门都会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一些加工和改动,这虽然从整体上提高了剧集质量,但也因此产生了情节漏洞,对于要求严谨逻辑的刑侦剧来说,这是应该极力避免的。因为本剧是制作规模较大的网剧,涉及的人员、场地和拍摄周期都远超短片和非商业电影,所以本剧在制作过程中存在不得不迫使艺术标准向实际情况妥协的现象,使得部分场次的拍摄并不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