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中国古代金融一瞥
导言 中国古代金融一瞥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中国的货币金融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由于青铜器制造的发达,金属货币开始出现。春秋时期,金属铸造的货币流行广泛,货币的种类也很多,当时有所谓“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币为下币”的说法。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独立的货币制度,各自铸造形状不同的货币,从而形成通行不同币制的金融圈,如北方以周、晋、郑、卫等国为中心的布币圈,东面以齐国为中心的刀币圈和南方楚国的蚁鼻钱圈,此外还有一种圆型环钱,在魏、赵、秦、燕等国使用。到了战国时期,黄金后来居上,成为具有支配作用的主要货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的同时,又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货币改革令,这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货币立法之一。秦圆型方孔环钱这个法令将货币分为两等,黄金为上币,单位是“镒”,即二十两,圆型方孔的环钱为下币,单位是“半两”。自从秦朝规定统一使用方孔铜钱以后,这种铸币形态在中国两千多年来始终没有改变。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时为进一步统一铸币,成功地铸造了中国历史上使用最久的五铢钱,从而结束了中国钱币大小、轻重不一的混乱局面,在中国货币改革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唐大历元宝唐代中国的货币制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时每个钱币的单位定为“文”,一千文钱称为一“贯”。在公元622年唐高祖时发行开元通宝,其钱十文重一两,钱币的十进位衡制即由此而来。唐代的铸钱形态基本与前代相同,但不再以重量作为钱币的名称,而改称“宝”,如“通宝”、“元宝”等,并且冠以铸造年号,通宝钱由此作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品种,流通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民国以后才逐渐被淘汰。
在铜质铸币作为主要货币流通时,白银也作为货币进入了流通领域,大约在唐末至五代这一时期,白银正式成为货币。到两宋时期,白银的货币作用日益增强。明代又曾规定:不论货物贵贱,一以金银定价,这客观上为白银货币的普遍流通创造了条件。清代财政赋税均以白银缴纳,逐渐形成了以银为主,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
在古代中国,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金融也不断发展。唐代“飞钱”的出现,即是货币金融发展的明显标志。唐代晚期,为适应商品交换需要大量支付货币,产生了“飞钱”,即一种汇票。这种“飞钱”的产生有两个渠道,一为由官府所签发,另一种系私商所发行。“飞钱”的使用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是一种新的资金融通方式。到了两宋时期,在“飞钱”的基础上产生了“交子”,一种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大明通行宝钞两宋时期“交子”的发行有一定的规模,如宋仁宗时在益州设“交子务”,每期“交子”的发行额为一百二十多万贯,南宋高宗时在杭州设立“会子务”,印发“会子”,又名“关会”,面额有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和一千文(一贯)四种。元朝在统一中国后也大量发行钞币,钞币制度后来被明朝所沿用。明太祖洪武年间,曾建立纸币本位制,发行“大明通行宝钞”。在明代三百年间,只发行了一种这样的宝钞,但它的形态一直没有发生变化,而且,其印刷和发行权全集中在中央政府,这是前所未有的。
唐代由于“飞钱”的使用,出现了专门经营信贷金融业务的邸店和柜坊,而清代银、钱并用的货币制度使经营银、钱兑换的钱庄应运而生,钱庄由于长期经营银、钱兑换,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信用机构,对于发展金融业务,十分活跃。
总之,几千年来中国古代货币金融的发展,积下了丰厚的历史沉淀,但它离近代金融尚有一定的距离,因为真正具有商业信用性质的金融活动还只是局限在很狭窄的范围内进行,货币的信贷和融通还没有形成规模,只是到了19世纪中叶,当中国的经济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生交往和联系,随着西方近代金融机构的进入和金融业务的开展,受其影响,中国货币金融业的发展才揭开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