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保险公司的创办和兴起
我国民族保险企业的创办始于19世纪60年代。1865年5月,闽粤著名商号德盛号在《上海商报》刊登“新开保险行”的启事:“自通商以来设有保险之行,以远海重洋固能保全血本,凡我华商无不乐从而恒就其规”,“无如言语不同,字样迥别,殊多不便。爰我华商首议开义和公司保险行,保家纸系写一面番字,一面唐字,规例具有载明,并无含糊,倘如贵客有货搭配轮船,或是夹板往各口,请至本行取保,决不至误”。义和公司保险行的创办,开我国民族保险业之先河,十年后,即1875年,第二家华资保险企业保险招商局在上海创办。
保险招商局的创办本有一番来历。原来轮船招商总局在1873年初正式开张后,其轮船需办理船舶保险,而外商保险公司对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从一开始就采取歧视、挟制的态度,借口中国轮船悬挂龙旗双鱼旗拒绝承保,后经再三洽商,英商怡和洋行和保安行才同意给予保险,但保险费率高昂,竟达10%,即船值十万两,每年须付保险费一万两。为此有人建议由轮船招商局自设公司办理保险,否则保险费“数年积累,亦成巨款,尽流洋人之手”。此后轮船招商局又因掌权的官僚贪污腐败,管理混乱,重大碰撞沉船事件屡有发生。如1875年2月,轮船招商局的“福星”轮在黑水洋附近被怡和洋行的“澳顺”轮撞沉,损失漕米七千余石,溺死六十三人,因“澳顺”轮船主逃走,招商局不仅未追回赔款,反而倒贴抚恤费二万四千两,由此引起朝野议论。李鸿章意识到须华商自办公司,自筹保险,才能减少损失,于是批准由轮船招商总局筹设保险招商局。1875年12月28日,保险招商局正式创立后,深受国人赞许,当时《申报》专门发表评论曰:“向设保险公司者,惟西人独揽其事,今见华人倡设此举,想华商无有不为之庆喜者”。因此保险招商局招股公告发布后,投资购股者甚多,不几个月就招到股款二十万两,超过原来预定的十五万两。开办仅半年时间,因业务发展顺利,促使主办者在此基础上又创办了另一个保险公司仁和水险公司。
1876年8月19日,集资二十五万两的仁和水险公司开张,开办一年后,利润高达30%~40%,因此在第二年又添招股本二十五万两,总股本达到五十万两。由于仁和水险公司只保船舶险和运输险,不保码头、栈房和货物的火灾险,因而轮船招商局每年仍须向外商保险公司支付大量保险费。为此在1878年3月15日,济和船栈保险局成立,专门经办轮船招商局的码头、仓库和货物的火灾保险业务,不久改名为济和水火险公司。1886年2月,仁和水险公司和济和水火险公司合并为仁济和水火险公司,资本为一百万两,成为近代中国历史悠久的一家华商保险企业。自1875年轮船招商局创办保险招商局后,一些华商保险企业纷纷创办,如1877年的安泰保险公司(香港),1880年的常安保险公司(上海),1882年的上海火烛保险公司和万安保险公司(香港注册),1899年的宜安水火险保险公司(香港)等数家。
清末民初,是华商保险业大发展时期。从1900年到辛亥革命前,创办的华商水火保险公司有:1901年的协安保险公司(香港)、1904年香港源安洋面火烛保险汇兑附揭积聚按揭货仓公司、1905年的华兴火险公司(上海)、华通保险公司(上海)、中国合众水火保险公司(上海)、同益火险公司(上海)、万丰保险公司(上海)、1908年的中国信益保险公司(上海)、恒安保险公司(上海)、普华保险公司(上海)、小吕宋益同人保险公司(上海)、恒盛保险公司(上海)、汇通保险公司(上海)等十八家,另外还有1905年创办的华洋永庆人寿保险公司(总公司在上海、香港注册)、1907年创办的华安人寿保险公司(上海)、1909年创办的上海允康人寿保险公司等五家华商人寿保险公司。而在其他通商口岸,在创办近代保险企业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行业自发组织的保险机构,如在天津,1907年由联心斋等十五家鞋店联组的裕善防险会,1910年由李幼香等人发起创办的北洋水火保险公司,在北京,1909年有一批典当行成立当行火险会,等等。
朱葆三随着一批华商保险企业的兴起,华商保险业行业组织也应运而生。最早成立的华商保险业行业组织是1907年在上海由朱葆三等发起成立的华商火险公会,最初参加的会员公司有九家,到1911年发展到有会员二十九家。此外有1917年成立的天津水火保险公司同业公会,1922年8月在营口成立的东三省华商保险公会,1934年成立的南京市保险业同业公会、汉口市保险业同业公会等。这些同业公会在保险法规的制订、保险费率的统一、保险业务的改革乃至保险人才的培育、保险知识的普及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0世纪20年代中期,华商保险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主要是中国的银行业纷纷投资于保险业。如1926年由东莱银行投资一百万元开设安平保险公司,1929年由金城银行投资一百万元开设太平水火保险公司,1927年和1930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先后投资二十万元开设大华保险公司和中国第一信用保险公司,1932年浙江兴业银行等四家华商银行与美商美亚保险公司联合投资一百万元开设泰山保险公司,1933年四明银行投资设立四明保险公司,1934年中国垦业银行投资五百万元(实收二百五十万元)开设中国天一保险公司等。与此同时,1931年起中国银行、中央银行等国家级银行也拨巨款创办中国保险公司、中央信托局保险部,由此至1937年,民营和官营保险企业达四十家,资本总额达五千八百多万元,保费收入达四百三十三万元,华资保险业呈现一派兴旺景象。
在华商保险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经营有方,营业发达的保险企业,其中华安合群保寿公司及其创办人吕岳泉可谓佼佼者。
吕岳泉生于1877年,江苏南汇县人,早年在上海英商永年人寿保险公司经理家帮佣,因生性聪明,对人寿保险业务耳闻目睹,心领神会,被主人推荐到永年公司任职,数年间成绩突出,升任南京分公司总经理。吕岳泉1912年6月,吕岳泉邀集一些政界、商界要人入股,筹集资本二十万两,开设华安合群保寿公司。公司开办后,吕岳泉聘用原来在外商保险公司任职的外人任公司总司理、精算师等,同时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广泛争取各界知名人士的支持,以至开业后营业兴旺,1926年耗银七十余万两建成华安大厦。公司自1925年起向海外拓展业务,先后在印尼巴达维亚(雅加达)、苏门答腊岛的棉兰、万隆、泗水等地设立分支机构。在国内,至1931年,在北平、天津、石家庄等三十多个城市设有分公司,其经营机构几乎遍布全国。1927年8月,华安公司邀请美国人寿保险学家许本纳博士到公司讲演,这是许本纳在华作第一次公开演讲,讲题为“生命价值的科学管理”,引起全国寿险界的注目。同时公司还举办人寿保险知识函授,编印《华安杂志》分赠保户,大大扩大了公司的影响。至1931年公司创办二十周年时,其保险费收入及利息计一千六百三十七万元,除去还本付出五百四十八万元,收益达一千零八十九万元,成为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而吕岳泉本人也于1935年被美国费城保险学院聘为远东地区顾问,使他在保险界的声名远播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