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股票交易机构的曲折发展

二 华商股票交易机构的曲折发展

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外商在上海开办的洋行日益增多,1870年时上海的外商洋行已有二百多家,通常每家洋行雇佣一至几个买办,因此买办数量也与日俱增。在为洋行服务过程中,买办积累了大量财富,据统计,大买办商人一般都拥有近十万两银子的资产。在外商纷纷开办近代企业的刺激下,不少买办,包括一些得风气之先的富商和官僚,也仿照西方股份制企业方式,通过发行股票,向社会集资,创办新式企业。一时间,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中国电报局、上海机器造纸总局、裕泰恒火轮面局(即机制面粉厂)、驳船公司、公平丝厂等几十种华商企业股票出现在股票市场。于是,在1882年9月,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宣告成立,这在当时无疑是件新鲜事。这家专由华商经营的股票公司在《申报》登出大版广告,向众人宣传平准股票公司开办宗旨。公司广告说,今特设平准股票公司,对几方面有利:一是平准公司可以确访那些新办公司的底蕴,广采舆评,持平股票定价,使之跌涨在宜,利于各公司。二是初来沪者人生地疏,欲购股票苦无门路,平准公司则每天将股票牌价挂出,购者一目了然,利于购票者。三是市场上传说的股票跌涨行情往往使股票持有者心慌神乱,而有了平准公司,市场上流传的讹言不攻自破,利于股票收藏者。四是平准公司办理股票抵押业务,使那些急需现钱的持股者既可以救急,免致受人挟制,又利于保持股票原价而不受损失。五是各公司创办旷日持久,难以快速见效,即使囤积货物,也有难于脱手之虞,而创办平准公司不需仓栈,也不用大资本,开销省而收效大,利于本公司。这一番宣传,打动和吸引了不少顾客。

上海平准股票公司设董事数人,正副执事二人,专职处理公司事务,此外还雇佣账房二人,跑街二人,翻译一人,书记一人,庶务一人,学徒二人,在当时上海,也算颇具规模。公司开办后,每天将各种股票市价写在挂水牌上,告之于众。凡在该公司买卖股票,均由公司给予发票,三个月后,凭发票至公司扣还回佣百分之二十。公司还每隔几天在《申报》上公布各种股票的价格,最多时品种达三十余种。人们购买也颇为踊跃,不少股票价格均超过面值,像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股票,每股(面值一百两)升水在两倍至两倍半,湖北长乐、鹤峰、热河平泉等铜矿股票也都升水在一倍半左右。有一个曾经在上海呆过,1882年11月间再次来到上海的外国侨民,当他一抵达上海后,便对当地居民话题无一不同股票的行情有关而感到惊讶不已,可见当时股票买卖已成为社会热点。

但是,毕竟当时以招股方式向社会集资创办的华资企业在国内尚属首创,除轮船招商局等少数大企业经营效益较好外,不少中小企业,特别是地方各省兴办的企业,在管理和技术上均缺乏经验,前途殊难预测,加上许多热衷购买股票者的钱,并非是自己的余资,不少是闻购股票有利可图,临时向钱庄等处借来,故经不起风吹草动。1883年年中,上海金融市场出现颠簸不定的征兆,市面上银根紧俏,股票市价受此影响,连续下跌。这年7月,市价曾经达到二百十六两的开平煤矿股票,只卖到一百二十两,到了10月,又跌到七十两。原先市价为二百六十两的轮船招商局股票,此时也只值九十两。至于各省办的矿业公司股票,均跌入低谷。此时又恰逢中法战争升级,动荡的时局加剧了金融行情的波动。10月上旬,上海北市两大钱庄首先倒闭,接着经营地产的富商徐润和大丝商胡光庸相继破产,到这年冬天,一场金融危机席卷整个上海,各种金融和贸易活动因此几乎全部陷于停顿。方兴未艾的中国民族资本近代企业受到沉重打击,开场很好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也因此夭折,华商企业股票从此一蹶不振,直到二十年后,才缓缓地走出这个阴影。

清朝末年,“设厂自救”和“抵制外货”的呼声迫使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自办企业的种种限制,民族资本企业因而有了一个短暂的发展,像上海商务印书馆、南通大生纱厂,其集资的股票又开始在社会上流通。同时国人为争回路权,自办铁路热潮兴起,商办的浙江铁路公司、江苏铁路公司、粤汉及川汉铁路公司先后成立,向社会广泛招股,股票买卖重新转热,这吸引了一批人从别的行业转向经营股票交易。光绪末年,由上海绅商王一亭、郁屏翰率先在南市关桥创办“公平易”股票商号,此后又有孙静山在九江路开出“信通公司”,成为经营股票买卖的专业户。同时,那些兼营股票买卖的掮客常常每天上午在四马路(今福州路)大新街(今湖北路)转角处的惠芳茶楼聚会。这种聚会名曰“茶会”,实际上大家互通信息,一面在品茗之际拍板成交。来茶楼求购股票者,多是些拥有游资的茶商、丝商和洋行买办。下午,兼营股票交易的掮客则各奔东西,或为各客帮(如京津帮、广东帮、本帮)票号、钱庄兜揽生意,或回自己的商号经营本业。这就是人们称之为华商股票交易的“茶会时代”。

茶会时代的股票交易,尚处于原始状态,一切交易都是现货,没有约期和定期买卖。一些零星交易,往往是先由掮客买下,等到集成一笔整数,再转售他人。假如碰到数额较大的卖主,掮客财力不足,便由出售人委托掮客代觅买主,待找到合适的买主,交易成功,掮客再收取一定的佣金。

1914年7月,一些转为专营股票买卖的掮客备文呈请农商部批准,仿照西商上海众业公所形式,成立上海股票商业公会,会所设在九江路渭水坊,同时附设了一个股票买卖市场。此时股票交易方式比茶会时代有所发展,除专设市场外,公会还作出如下规定:(1)各会员每日集会交易时间固定在上午九时至十一时。(2)收取佣金的标准统一,凡记名股票,因交易手续繁复,故佣金按票面值每百元收取一元或五角,不记名股票,因交易手续简便,收取佣金为0.25%。(3)每日会员集会结束后,仿照西商众业公所做法,由公会根据当日成交价,编制行情单,分送给各会员。(4)交易范围分现货和委托买卖两种,后者因数额较大,由出售者规定最高或最低限价,在买卖确定后于当天下午交货,又称代客买卖。当时上海股票商业公会经营品种繁多,光公司股票不下二三十种,其他还有公债票、铁路证券、储蓄票、印花税票等。

民国五六年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得难分难解之时,国内华商企业乘隙得以发展,各种公司股票行情看涨,政府发行的公债信用也甚巩固,故各种股票交易十分兴旺。但不久段祺瑞政府在日本帝国主义鼓动下,积极策划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将民国元年六厘公债未发行部分拨充军费,结果政府信用丧尽,引起公债市价暴跌,此后北京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因为北洋政府垫付借款滥发钞票,引发挤兑风潮,北洋政府令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停兑,而在上海的中国银行分行却对停兑命令进行抵制,声誉因此大振,这使上海股票商业公会的会员竞相争做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京钞的定期买卖,虽成交数额不太大,但在中国证券交易史上可谓开期货买卖之先河。

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成立之初,仅有会员十三家,到1920年,发展到五十余家,当时在福建路、九江路和汉口路一带,股票公司林立,形成颇为热闹的华商股票市场,然因会员资金微薄,也没有有力银行的支持,故公会所做股票和公债的行市无法在《申报》等当地报纸刊登,同时又面临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并享有特权的上海西商众业公所的激烈竞争,只能是苦心经营,多方周旋。尽管发展曲曲折折,华商股票经纪人在多年实践中也逐渐积累了经验,总结出一套交易方法和规章,从而为20年代初正规化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