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录

1.转录

在基因表达一节中,我们简单介绍了转录的概念。转录就是根据DNA上的遗传信息,按碱基配对原则合成一条mRNA链的过程。DNA两条链中只有一条链被转录,这条链叫作模板链,因此转录出的mRNA链必然与模板链互补,而与另一条非转录链等同。转录虽是基因表达的中间环节,但却在基因表达中起关键作用。基因表达有时间和空间特异性:老年的特征,儿童是不会有的;大腿的细胞绝不会具有脑细胞的功能。由此不难看出基因表达受时空限制的道理。所以基因表达是一种受控表达,也就是说,一个基因在生命过程的哪个时期以及在生物体的哪个部位表达,是严格一定的,尽管生物任何细胞的染色体或DNA都含有相同的全部基因。基因表达的控制,首先是决定基因是否被转录,而一旦被转录,蛋白质合成就会接踵而至、难于阻遏了(但并非绝对不能),这就是转录的关键作用所在。

转录受RNA聚合酶催化。顾名思义,此类酶能使细胞中RNA的原料聚合成mRNA。你看,生物学中的术语很好理解,读者切莫望名生畏。RNA聚合酶首先粘在DNA分子的一定部位,此部位叫作启动子(因在此启动转录,故名),DNA两条链在此部位解开,然后第一个核苷酸开始在模板链上按碱基配对原则对号入座,此点因而叫作转录起点。

随后,RNA聚合酶继续沿DNA链向前移动,使以后的DNA区段不断解链,而前面解开的地方重新恢复成双链。在此过程中,核苷酸依次在DNA两链解开处对号入座,新合成的mRNA也就逐渐延长,一直到DNA一定部位转录便戛然而止,这就是转录的终点,故称为终止子。于是一条完整的、按DNA上遗传信息合成的mRNA链便脱颖而出,RNA聚合酶也就完成了任务,离开了DNA,而DNA又完全恢复成双链。大体过程如下图所示。

DNA转录成mRNA的示意图

这种转录模式代表着一种最简单的情况。真核基因的转录还牵涉到另外一种过程。真核基因的结构与原核相比,有一个显著不同的特征,即不连续性。在原核中,一个基因与编码序列等长,但真核基因要比其编码序列长得多,这是因为在编码序列之间往往夹杂着一些非编码序列。DNA基因中非编码的序列叫内含子,编码序列叫外显子。这种结构在细菌进化的另一分支原细菌以及个别噬菌体中也有发现,但在典型的原核细菌中却没有。既然mRNA严格地对应于蛋白质,则这些非编码的内含子在转录后的加工过程中必然被剔除,而各编码序列又需彼此相连起来,形成一个成熟的、严格对应于蛋白质的mRNA。这一过程叫拼接,大体情形如左页图所示。图中红、蓝、黄色区域代表编码序列,绿色区域代表非编码序列,最终转录的结果形成真正编码蛋白质的mRNA。我们说基因长度时是指包含外显子和内含子在内的总长度,所以,真核基因的长度显然比mRNA长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