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一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基因是遗传单位,是一个特定的核苷酸顺序,对应一个特定的多肽或蛋白质。基因是相当稳定的,但也偶有变异,这种变异表现在相应的核苷酸组成和顺序上,在遗传学上称为突变。基因一旦发生突变,就会以突变后的新形式稳定地遗传下去。我们说突变是偶然发生的,是指其发生的频率和范围都非常小,否则就不能保持遗传的稳定性;但是没有变异,也就没有稳定的遗传过程,更无进化可言。如果突变只发生于一个基因上,或者说,一个基因上只有一个碱基发生突变,就叫作点突变或基因突变。但如果染色体的一段区域发生突变,或丢失,或增加,或移至别处,就会造成许多基因发生变异,相应地使许多性状发生变化,这就叫作染色体突变。

在进一步讲述突变之前,先介绍一些有关概念。一是野生型的个体、细胞和基因,二是突变型的个体、细胞和基因。

野生型个体、细胞和基因是指它们自然存在的状态,即个体、细胞和基因的自然形式;突变型是指由于某些因素造成的与野生型不同的状态和形式。所以,野生型是突变型的参照标准;突变型是野生型的变态和反映,没有突变型就很难测知野生型。例如:自然界的细菌一般在35℃正常生长,而受到某些因素作用后正常生长的温度却变为42℃,就温度性状而言,前者是野生型,后者是突变型。由野生型变为突变型叫作正向突变,正向突变是由于野生型基因失去活性所致。由突变型再变为野生型,叫作逆向突变,也叫作恢复突变。这种突变中有一类是由于突变基因恢复成野生型形式,因而恢复了野生型功能,这类恢复突变叫作真恢复突变;另一类是,除了原先发生突变的基因,其他位置的基因也发生了突变,由于后者的影响,结果在总体表现上使原来突变基因的功能得到补偿,从而表现出野生型功能,因此叫次级恢复突变。含有突变基因的个体叫作突变体。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谈谈突变的基础。一切遗传物质的变化理应都能造成突变。从染色体水平看,染色体片段的丢失(缺失)、插入、重新排列(重排)以及其他染色体片段的插入落户(易位),都能造成突变。从DNA水平看,基因的任何碱基的变化都会使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发生改变,如一个碱基的丢失和插入可以使密码子发生移动(移码),这样都会使合成的蛋白质与原来的迥然不同。如果野生型基因的一段编码顺序为:

……ACG ACG ACG ACG ACG ACG……(相应的肽链为苏氨酸 苏氨酸 苏氨酸 苏氨酸 苏氨酸 苏氨酸……)

丢失左端的A后(缺失突变),则变为:

……CGA CGA CGA CGA CGA CGA……(相应的肽链为精氨酸 精氨酸 精氨酸 精氨酸 精氨酸 精氨酸……)

或在左端再加上一个A(插入突变),则变为:

……AAC GAC GAC GAC GAC GAC……(相应的肽链为天冬酰胺 天冬氨酸 天冬氨酸 天冬氨酸 天冬氨酸 天冬氨酸……)

由此看来,碱基缺失和插入的结果,会令合成的肽链面目全非。当然,也有同时加、减两个碱基的情况,合成的蛋白质同样是全然不同;若发生此处加、减一个碱基,而彼处减、加一个碱基的情况,则彼此可以抵消,所以只引起个别氨基酸的变化,而不造成编码顺序的移动。加、减三个碱基则只会加入或减少一个氨基酸,因为三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故不会造成移码,整个肽链的氨基酸顺序基本保持正常。若发生改变的氨基酸正好处在酶活中心,就会影响酶的活性。

此外,如果DNA两条链上的某一碱基对发生下列取代之一,即AT→GC,GC→AT,CG→TA,TA→CG(这些变化叫转换,即一种嘌呤或嘧啶被另一种嘌呤或嘧啶所取代,这是常见的变化),或AT→CG,GC→TA,CG→AT,TA→GC(这些变化叫颠换,即一种嘌呤或嘧啶被另一种嘧啶或嘌呤所取代,这种变化比较少见),那么就一条链而言,实际上只有一个碱基发生变化,基因所包含的核苷酸的数目并无变化,因而这种突变只是一点突变(点突变),突变后的蛋白质也只有一个氨基酸的变化,故未必完全丧失其功能,只是原先的功能有所泄漏,因而又叫作渗漏突变,这是与移码突变完全不同之处。人们过去长期认为,点突变是单个基因突变的主要形式。但是,后来发现在基因中插入一长段另外的序列也颇为常见,插入序列来源于称为转座子的DNA分子,这种分子可以在染色体之间或DNA之间跳动,改变自己的住所。当它插入到DNA中时,往往会造成大幅度的突变,牵涉到多个基因;当它跳槽时,又经常会顺手牵羊地带走邻近的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