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突变的原因分类
所有的生物在其正常的细胞活动中以及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突变,这种突变由于暂时找不到原因,也非人工诱发,因此叫自发突变。不同生物有不同的自发突变频率,但一般说来,细菌的一个基因在一代中的自发突变频率在10-6~10-5之间,真核生物细胞基因的自发突变频率没有准确地测定过,大体与细菌相似。假定一个基因由1 000个核苷酸组成,那么每个核苷酸发生突变的频率约为10-9。这一频率是靠表现型的变化确定的,但有的基因突变未必在表现型上显示出来,因此实际的突变频率比估计的高。不管怎样,基因的突变频率微乎其微,这就保证了遗传的基本稳定。自发突变表示生物的原有的突变潜力,所以也称为本底水平。
为了人类的利益,往往需要人工造成突变,因此这种突变叫作诱发突变。产生突变的致因叫诱变剂,即诱导变异的因素。诱变剂有很多,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化学诱变剂,一类是物理诱变剂。常用的化学诱变剂有烷化剂,如甲基磺酸乙酯(EMS)、甲基磺酸甲酯(MMS)和氮芥(HN2)等;有螯合剂,如原黄素、吖啶橙和ICR-170以及亚硝酸、硝基胍、5-溴尿嘧啶等。常用的物理诱变剂有β射线、γ射线、X射线、快中子、激光等。染色体或基因上发生突变的概率是否都一样呢?是否有些部位更容易发生突变呢?对突变发生点的统计分析表明,情况确实如此。突变发生是随机的,但并非完全随机,发生的位点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但又不完全相符。有些点可以发生几次突变,符合正态分布;但有些点发生突变的概率却比预期的高几十倍甚至百倍,这些点就叫作突变热点。然而,突变热点对不同类型的突变并非通用,而且不同的诱变剂因其引起突变的机制不同,可能有不同的热点。
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诱变剂往往是致癌剂,使用时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人类早期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当时发现的175种致癌物中,157种是诱变剂。在现代生活中,我们接触的许多东西,如农药、防腐剂、化妆品、工业产品的添加剂,都可能是致癌物或诱变剂。有些已肯定是致癌物,包括食品防腐剂AF2、食品熏蒸剂二溴化乙烯、染发剂添加剂、氯乙烯等,但是大量的化合物目前尚未测定,所以用起来一定要倍加小心。
另外,地球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如大气污染导致臭氧层的破坏及核泄漏事件的发生,使人类接触物理诱变剂的机会增加;水体、土壤的化学污染直接导致了食物污染,使化学诱变剂更靠近了人们的生活,也就导致了种种可能的有害变异:癌症的发病率日益升高、许多用现代医疗手段难以控制的感染的出现,还有曾经消灭了的疾病变异病菌的死灰复燃等,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动物类型也发生了一些可怕的变异。1996年10月,美国著名的动物生态学家雅各布·米尔率领一支8人的科学考察团,深入巴西亚马孙河上游的原始热带雨林进行科学探险考察时,遭遇了变异的血蛙的袭击,损失惨重。这也说明了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已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治理环境污染已迫在眉睫。
总之,基因突变的方向是多样的,但也是可逆的,它是一种稀有的事件。突变并非基因物质的丧失,而是基因物质在化学上发生了变化。大部分的基因突变是有害的,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我们洞悉了基因突变的原理后,就可以避免一些疾病的发生,或可用基因技术诊治某些遗传病,还可以利用基因突变的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等,这一切便是遗传工程和生物工程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