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的切割与拼接

三 DNA的切割与拼接

把所需的DNA片段从包含它的DNA大分子中切下,再插到载体的一定位置,是遗传工程的先决条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有关理论和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是20世纪生物学甚至整个科学领域最重大的突破之一。没有特殊的分子“手术刀”,就不可能把DNA片段取出,也不可能在载体或其他接受者的DNA链上打开缺口,那么构建杂种DNA分子也就无从谈起。所幸的是,人们找到了这种手术刀,这就是在一些细菌中发现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II(现在简称DNA内切酶)。顾名思义,这是一类在核酸内部而不是在两端进行切割的酶,而且它对切口的位置(切点)有所限制,每一种内切酶都极其严格地在双链DNA的特殊位置进行切割,分毫不差,这一位置就叫作该酶的识别序列或切点。切点一般由4~6个碱基组成。各内切酶切点都有其特定的碱基组成和碱基顺序。所需的DNA和载体DNA,如果用同一种内切酶进行切割,就会形成相同位置的切口,这样将两者拼接起来就比较容易。还需说明的是,内切酶是对DNA的两条链进行切割的,而两条链又有严格的互补关系,故造成的碴口有所不同。有些酶在识别序列上进行不对称切割,于是在两条链上造成错碴(叫作黏端);而另一些酶进行对称切割,则造成齐碴(叫作平端)。错碴者自然比齐碴者易于拼接起来。例如有下面一个双链DNA分子(每一字母是一个碱基):

CTAGCATTGGAATGGATCCGTTAACGTTAAA

GATCGTAACCTTACCTAGGCAATTGCAATTT

如果用内切酶BamHI进行切割,由于BamHI的识别序列是GGATCC,并造成黏端,结果如下所示(箭头示切割点):

CTAGCATTGGAATGGATCCGTTAACGTTAAA

GATCGTAACCTTACCTAGGCAATTGCAATTT

于是就形成下面两段双链DNA:

第一段 CTAGCATTGGAATG……

GATCGTAACCTTACCTAG……

第二段 GATCCGTTAACGTTAAA

GCAATTGCAATTT

两条链中的黑体字母为酶的切点。由此可见,这种酶在两条链上切割的结果造成了错碴。如另一双链DNA分子也用此酶进行切割,也会造成同样的碴口,而且这两个分子的碴口又有碱基互补,所以将两者拼接起来就没有很大的困难。

如果用造成平端的、识别序列为GTTAAC的内切酶HpaI进行切割,即

CTAGCATTGGAATGGATCCGTTAACGTTAAA

GATCGTAACCTTACCTAGGCAATTGCAATTT

于是形成下述两段序列:

第一段 CTAGCATTGGAATGGATCCGTT……

GATCGTAACCTTACCTAGGCAA……

第二段 AACGTTAAA

TTGCAATTT

如果另一双链DNA分子也用HpaI进行切割,也会造成相同的平端。这两种分子拼接起来就比黏端者困难一些,但也能拼接,而且因为没有错碴,故可以随意在平端处加上所需的合成序列。

我们能否给DNA加上原先没有的内切酶识别序列呢?自然可以,而且这样做有很多好处,最大的好处是增加了被各种内切酶切割的机会,因此即使给、受双方DNA原先没有共同切点,也无须忧虑能否构成杂种分子。解决的办法是,先用各自有切点的内切酶把DNA切开,如果造成的是齐碴就好办了;若是错碴,便须请只切单链核酸的外切酶帮忙(如请外切酶S1),将碴口削平,然后再拼接上人工合成的、含有多酶切点的“接头”(人工合成的短核苷酸序列)。

两种DNA分子被切开后,彼此如何接在一起,是另一要害问题。正如建房时,砖块之间或砖层之间须用水泥黏合一样,两分子之间的拼接也需要“黏合剂”。T4噬菌体的DNA连接酶就是这种“黏合剂”。DNA连接酶既可以拼接错碴的DNA,又可以拼接齐碴的DNA,还可拼接各种“接头”。根据人的喜恶,通过遗传工程,我们便可随心所欲地将所需的基因组合在一起,从漫无目标的“无控状态”开始跃进到“可控状态”。现在,我们可以把构建杂种DNA分子的过程概括为下述简单图式。

杂种DNA分子构建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