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丹学中“先天”的意义探究
在内丹修行中,公认的修炼流程为筑基炼己、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四个阶段。虽然内丹学中有百日筑基之说,然而对于多数普通人而言,筑基已经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阶段。对身体机能加以修复、补益,达到精气神充足的过程叫作筑基炼己。严格来讲,筑基只算是养生的功夫,还不能算是丹道的功夫。真正内丹修炼的起点是一阳来复,玄关窍开,而后联通“先天”。《悟真篇》中写道“一阳才动作丹时,铅鼎温温照幌帷”,描述的就是一阳来复时的情境。能否打开“先天”通道,是内丹修行的一个分水岭,跨过去才是真正“炼丹”的开端。
内丹学认为,普通人的生命发展要经历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等过程。这是一个从先天不断转化为后天的过程。人如果能经过修行,从后天返还先天,则可超凡入圣,摆脱生死,因此有“顺为凡,逆为仙”的说法。后天返还先天的原理是内丹修行的根本准则。内丹学中几乎所有的秘密都隐藏在“先天”这一概念之中。
“先天”一词在内丹学中有着怎样的含义呢?清代四川学者刘沅在《正讹》中写道“先天后天四字,始于孔子,止言未有天地之前、既有天地之后耳”,认为“先天后天”四个字最早始于孔子,有多层含义:“以天地言,则未有天地,既有天地之谓;既有天地矣,则天地是先天,生人生物为后天;以人言,未生以前为先天,既生以后为后天。以生我者言,天地是先天之父母,父母是后天之天地。”对个体而言,未出生前为先天,出生之后为后天;在种群层面,上一代(父母)是后代的先天;在大自然层面,宇宙(天地)是所有生物的先天;最后,宇宙起源(道)是天地的先天。刘沅对先天的内涵做了整体概括。
内丹学中,有着“两重天地,四个阴阳”的形象比喻。清代全真道龙门派宗师刘一明在《悟元汇宗》中解释:“两重天地,先天后天也。四个阴阳,先天后天阴阳也。先天阴阳以气言,后天阴阳以质言……金丹大道,取其气而不取其质,于后天中返先天,故曰:先天大道。”刘一明认为先天的特点是像气一般虚无缥缈,后天的特点是有实质形态。
总结起来,对人身而言,未生前为先天,既生后为后天。广义地讲,先天代表的是原生的、起源的,后天代表的是派生的、具体的。先天的特点是无形无相,后天的特点是有形有质。在支配关系上,先天为主宰,后天为承载。这些是先天、后天在内丹学中的根本含义。
按照先天和后天的划分方法,结合精、气、神的概念,内丹学中提出了先天精、气、神即元精、元气、元神,和后天精、气、神即交感精、呼吸气、思虑神的说法。有关先天与后天精、气、神的本质问题,《修真后辩》中写道“心印经曰: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曰恍惚、曰杳冥、曰有无,则为无形之物可知”“后天之精,交感之精;后天之气,呼吸之气;后天之神,思虑之神。三物有形有象,生身已后之物”。从描述中可知,后天的精、气、神指的是人的情欲、呼吸、思虑等,是我们日常熟知的一些事物。这些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而先天的元精、元气、元神是恍惚缥缈,无形无质,看不见、听不着的东西,这些到底是什么呢?
先天精、气、神的概念让人非常困惑,我们很难在日常经验中找到其对应物。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写道“凡丹旨中,有‘先天’字、‘真’字、‘元’字,皆是阴阳鼎中生出来的,皆是杳冥昏默后产出来的,就如混沌初开诸圣真一般。以后看丹经可类推矣”,表明在丹经著作中,凡是带有“元”和“真”字样的,如元神、真息等都属于先天的范畴。虽然先天精、气、神的概念非常抽象,但是历代的内丹大家都告诫人们:能否掌握和运用先天的元精、元气、元神是修行成败的关键。
内丹学认为先天的精、气、神是修炼的根本,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张伯端在《金丹四百字》中写道“炼精者,炼元精,非淫佚所感之精。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念虑之神”,其中指出,内丹修行炼养的精、气、神不是后天的而是先天的。有关先天的元精、元气和元神的论述是所有丹经的核心主题。
在《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以下简称为《青华秘文》)中引用张载的话来描写先天元神:“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欲神者,气质之性也。元神者,先天之性也。”王道渊在《入药镜注》中这样解释先天元气:“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先天炁者,乃元始祖炁也。此祖炁在人身天地之正中,生门密户悬中高处,天心是也。”《天仙正理直论》中这样描写元精:“先天炁精,俱是无形之称。在虚极静笃时,则曰先天元炁,及鸿蒙将判已有判机,即名先天元精,其实本一也。”这些是丹经著作中对元精、元气、元神的解释。
历代祖师发慈悲心,传承古道,著书留世,奈何我辈智慧浅薄,在这些文字间兜兜转转,不是被引入形而上的哲学范畴而迷惑,就是被带进宗教神秘中而困扰,难以获得一种清晰透彻的认知。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我们研究的对象大多都是内在体验和主观感受。如同元精、元神等概念,不仅远离我们的经验世界,有时甚至远离我们的可认知世界,具有无形无质、恍惚杳冥、不可见闻等特点。这让人想到,在心理学领域,有些研究课题也面临类似的困难。因此如果能在这两个体系间建立某些联系,从心理学角度来考察这些问题,一定可以得到一些全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