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世骇俗的精神分析学研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研究极大地拓展了对性欲本质的理解。因为其理论的艰深和惊世骇俗,常被扣上泛性论的帽子,导致人们对他有诸多误解。弗洛伊德以其天才的洞察力,揭示出性欲本质的二元混合属性。性行为从表面看起来,表现为一个整体单一的功能,但实际上却是由两种功能叠加形成。一种是生殖功能,第二种可叫作快感功能。快感功能简单地讲,就是消除机体紧张、获得快乐的功能。
从自然的角度来看,有这样一个困扰:几乎所有动物都有一个固定的发情期,并且只在发情期才表现出强烈的性欲和性征,而人却一直都有。如果从遗传进化角度理解,可以认为繁殖能力强的男性会有更多后代,因而性欲强这一基因特征被不断强化。但是,用这种理论来解释女性个体,则有些牵强。特别是怀孕期女性,生殖功能已经没有必要,但仍会维持一定强度的性欲功能。单纯用生殖本能解释人类的性欲特点是不合理的。
对于生殖本能来说,性欲的功能强度显然并不适配。性行为除了受到生殖本能的驱动之外,还受到快感本能的强化。正是因为快感功能的附着,使得人类的性行为表现出远超其他动物生殖本能的强度和能量。如果我们把性器官结合、完成传宗接代作为生殖本能的目标,而把释放紧张、获得快感作为快感本能的目标,那么在弗洛伊德的研究中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两个功能的目标并非总是一致的,在一些情况下,它们可能会背离,甚至毫不相干。这表明生殖功能和快感功能并非天然是一体的。它们是相互独立的,只不过在人类性行为中被整合成了一个整体展现出来。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弗洛伊德系统地研究了人类的性倒错现象。首先,他研究了同性恋的情况,他写道:“只有他们的同性成员才可以引起他们的性愿望,而异性,尤其是其性部位对他们来说并非是性对象,更有甚者还可成为一种令人厌恶的对象。当然这也隐含着他们完全没有生殖机能。”弗洛伊德称这一类人是在性对象方面发生了改变。这种情况下,性行为的目的已经与生殖本能偏离。
此外,还有一类人是在性目标方面发生了改变,比如恋足、恋物等,他写道:“所谓正常的性目的,通常指性器的结合,它可以消除性紧张,去掉性本能……我们也发现一些附属动作,若任其发展便会导致我们称之为倒错的变化。”“他们不需要生殖器的结合,以对方的其他器官或部位代替其生殖器……更有甚者,就是身体的部位也无意义,而转向用一件衣物、一只鞋,或者一件衬衣来满足其性欲,这些人就像是拜物教的信徒一样。”这类性目标改变的行为,其快感功能的实现已经偏离了传统意义上的性器官的范围。
这两类性倒错行为,还只是性行为的心理投射目标的变化,但快感功能的满足还依赖于对性器官的刺激。而研究中的另一类群体——施虐和受虐癖者,其快乐满足(性快感)的实现几乎完全脱离了对性器官的刺激。这一类群体的性快感仅依靠肉体上或象征性的痛苦施加与承受来获取。弗洛伊德写道:“其性追求目标是引起对方的痛苦。”“与虐待狂相反的还有受虐狂,他们唯一的快乐是忍受各种来自象征的或现实的所爱对象的屈辱和痛苦。”
考察这些现象后,弗洛伊德得出这样的结论:“或许性本能本身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互相有机组合的,性倒错者则是这些因素互相分离的结果。”抛开道德上的评价,这些现象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人类身心潜在的可能性,即生殖功能与快感功能分离的可能性。性行为意义上的快感满足,在对象上能够偏离生殖功能,甚至在器官层面也能够脱离生殖功能。一些更特殊的案例向我们展示,在脱离了任何器官刺激的条件下,仅仅在精神和情感层面,快感功能也能够实现,如极度紧张、恐惧状态和性梦中产生性高潮的现象。弗洛伊德关于性倒错的研究向我们展示出,快感功能的满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与生殖功能分离。这说明在人类的性行为中,生殖功能和快感功能是各自独立的。
传统意义上,人们常把生殖本能和性本能当作是一个东西。事实上,性本能并不是一个独立本能,而是一个复合本能。生殖本能只是这个复合功能的一部分。性本能之所以表现出强大的力量,是因为其中还包含着快感本能的力量。性功能是快感功能得以实现的一个渠道。弗洛伊德把快感功能背后寻求欲望满足的动力称为“力比多”(性欲力),认为它是一种机体生存、寻求快乐和逃避痛苦的本能欲望,是人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源泉。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弗洛伊德已经明确指出了性本能的二元混合属性,但却一直坚持用“性欲力”来表述附着在生殖功能上的另一种功能,这正是他的理论被后人所误解和诟病的原因,也是后来导致精神分析流派分裂的导火索。其后继者荣格,继承和发展了弗洛伊德“力比多”(性欲力)的概念,他摒弃力比多是性欲力的表述方式,而改为心理能量。这里我们用“快感功能”来表述附着在生殖功能上的另一功能,用“欲力”表述快感功能背后的推动力,这样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欲力是有发展轨迹的,并非是一开始就附着在生殖功能之上。他认为:“假定儿童没有性欲力(性兴奋、性需要和某种性满足),只是到了12岁至14岁之间突然获得了这种性欲力,这是不符合观察结果的,并且在生物学上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同认为他们生来就没有生殖器,只是到了青春期内才生长出来同样荒谬……你们犯了混淆性欲力和生殖两个概念的错误。”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年要经历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快感功能兴奋和满足的中心,此区域被称为性感区。对于0至1岁的儿童,吸吮是他们主要的快感来源。对于1至3岁的儿童,因排泄解除压力而产生快感,肛门一带成为快感中心。儿童在3至5岁时,快感功能集中在生殖器上,性器官成为儿童获得快感的中心。在5至12岁的潜伏期,性冲动转移到环境中的其他事物上去,如学习、体育、游戏等。直至青春期后,快感功能才逐渐附着在生殖功能上。
弗洛伊德认为,在某个阶段的欲力过度满足或缺乏,都会使欲力停止在这个发展阶段上,这就是心理学上称作“固着”的现象。如果欲力在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就会返回到前一个阶段,这被称为倒退。弗洛伊德认为固着和倒退都会对人格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简言之,快感功能背后的欲力从一个人出生开始,伴随其成长的每个阶段,无时无刻不在推动着其人格的发展,直到青春期个体成熟后,生殖功能才逐步成为欲力的主要表达渠道。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欲力不仅会通过器官层面的快感满足表达自己,还能通过纯精神的或社会的方式表达自己。他写道:“性冲动就能够放弃从前的部分冲动的满足或生殖的满足目的,而采用一种新的目的。而这个新的目的虽然其起源和第一个目的具有一定的联系,但它已不再被看作是性的,而应被称为社会的。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升华作用,与普世价值相适应,我们说过社会的目的置于性目的之上。”弗洛伊德认为欲力可以通过升华的方式偏离其原有的性目标,从而转向到社会认可的成就上,如艺术灵感、创作冲动、工作热情等等。
欲力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驱动力,而且是爱情、想象、创造以及自我牺牲的根本动力。弗洛伊德说:“本能的升华是最引人注目的文化发展特征;正是由于升华,高级的心智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或思想活动才成为可能。”当我们的欲力向外投射时,最常表现出的一种形式就是攻击性,一种面向外部的竞争性、破坏性的能量释放方式。这些欲力能量可能转化成争吵、打架等行为,让一个人被社会排斥,甚至走向犯罪道路。而与之相反,这些欲力也可以转化成为足球、拳击等体育运行中的激情,让一个人获得成功,成为明星,被大家追捧。相同的欲力却可能外化成不同的行为,实现完全不同的价值。
著名德国思想家、文学家歌德,在74岁时疯狂地爱上了一位19岁的少女。单恋外加求婚失败,恋情最终惨淡收场。歌德饱受丘比特爱情之箭的折磨,满腔的激情化作失落。巨大的情绪冲击和创作激情使他身心承受巨大压力,但同时使他进入诗意的天堂。回到家中,他仅花了三天时间,把路上所写的诗歌整理成长诗《玛丽恩巴德悲歌》。歌德在诗歌的抚慰下,竟然神奇地恢复了过来。用策尔特尔的话讲:“是这支刺伤他的梭枪本身治愈了他。”这件事成为歌德创作生涯的转折点。在人生最后的九年间,他着手整理自己前几十年的作品,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名作《浮士德》等,攀登上新的创作高峰。欲力的升华和转化成为歌德创作力和精力的源泉,给歌德带来了辉煌的成就。
快感功能和欲力不仅限于各种躯体、器官层面的快感满足,还包括获得各种社会成就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愉悦感。简单地讲,人类一切行为背后的驱动力都是满足欲望、获得快乐,欲望既包括自私的、利己的,也包括社会性的、利他的。任何欲望都有根源、目标、对象和动量四个维度。
欲望的动量是指欲望所具有的力或强度,其大小由欲望拥有多少心理能量所决定,或根据一个人在实现目标时能克服阻碍的多少来判断。欲望的根源主要是人体的需求,需求表现在人体的某个组织或器官的兴奋过程,进而推动人们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释放出来。弗洛伊德认为每种行为都可以用欲力投注和反欲力投注来描述。欲力投注是指欲力倾注于某种对象而寻求满足的过程。反欲力投注是指自我或超我对欲力倾注抑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