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念”的心理学原理

第三节 “止念”的心理学原理

认知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并称为当今心理学的三大流派。认知行为学派认为人们的情感、行为和生理反应受到他们对事件的认知的影响。情境本身并不能决定人们的感受,人们的感受更多地取决于如何解释这一情境。在情境和反应之间,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角色。

认知对情境如何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例如,对于同样有着苦难童年的人,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相同的困难时,有人会想“我小时候吃了那么多苦,我都可以忍受,现在的困难也一定可以战胜”,而有的人会想“世界太不公平,为什么倒霉的永远是我,我也没必要善待他人”。再例如,一个人在旅行,随手发了一张照片到朋友圈,有的人看到后认为他在炫耀,有的人看到后觉得他在分享。同样一个事物,会给不同人带来不同感受。这是人们对事物的不同的解读方式导致的。

佛语有云“相由心生,境随心转”,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心生和心转的“心”实际上指的就是人的认知。在相同的境遇下,不同的认知会导致人们产生完全不同的情感反应和行为模式。因此认知行为学派相信,只有寻找到方法来引起认知改变,才能带来情绪和行为上持久的改变。个体对情境的解释会影响其随后的情绪和行为,这些解释是以“自动思维”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自动思维是个体思想中不需要有意识努力思考就会自动涌现的词语或意象等,具有情境相关性,是认知中最浅表的部分。它是经过长时间积累形成的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不需要经过主动思考,而是按照既有的模式发出。

这些思维快速涌现又消失,有时以词语形式出现,有时以图像、画面形式出现,有时以两者结合的形式出现。它们通常很难被觉察,能被觉察到的是随之而来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例如,一个女生给男朋友打了很多电话,而对方都没有接听。这时女生脑中可能会快速闪过“他对我没有兴趣了,有意逃避我”的思维或画面,产生失落的情绪;或者可能闪过“他会不会出事故了”的思维或画面,产生忧虑的情绪;或者可能闪过“他是不是和别的女生在一起”的思维或画面,产生愤怒的情绪。这些自动思维短暂而迅速,常常不易觉察,而可能被体验到的是失落、忧虑或愤怒等情绪结果。

有些具有自卑情结或者常带有负面情绪的人,遇到挫折时,脑中经常会冒出“都怪我”或“又搞砸了,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等自动思维,因此他们经常陷入羞愧和自责中不能自拔,不敢面对困难和新事物。这些自动行为多数是未经思考的。个人的许多不理性思考、荒谬的信念和错置的认知等,存在于个人的意识和觉察之外。认知行为学派认为,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把这些自动思维和行动重新带回到个人的觉察范围之中,识别和批判性地检查这些自动思维,并纠正认知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一个人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这些自动思维源自哪里?什么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个情境有不同的解释?同一个人对同一个事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一样的解释。认知行为学派认为这一切都归因于认知中一个更深层的结构——信念。

信念是认知的深层结构,是关于自我最核心的观念,是所有自动思维的起源。关于信念,贝克这样描述:“从童年开始,人们已对自我、他人及世界形成了一定的看法。他们最中心或核心的信念,如此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甚至他们对自己也通常不能清晰表达。人们认为这些信念是绝对真实和正确的——世界‘本来就这样’。”

在心理治疗中,有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案例中的女生每天都要打数个电话确认男朋友在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无论什么原因,如果男朋友没有及时接电话,她都会愤怒而大发脾气。案例中的女生成长在一个婚姻不幸的原生家庭中,父亲或母亲婚姻中的不忠行为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她形成了“所有男人都是不可靠的”的信念,这导致她成年后的数段恋情都以失败告终。

另一个例子中,当事人在童年时代经常被父母数落和打压,形成了“我很笨,什么都做不好”的信念,导致他成年后,每当遇到新任务时都会出现类似的忧虑,而当遇到挫折后又会陷入痛苦的自责。当这些核心信念在他们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时,他们会戴上这个信念的眼镜理解世界。

信念可以分成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中间信念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态度和基本假设,核心信念则是我们对于自我、他人或世界的固化的整体观。中间信念虽然比自动思维更难矫正,但是比核心信念更有可塑性。认知行为学派认为只有信念发生改变,才会在情绪和行为等方面引起真正和持久的改变。那些随时发生的、循环往复的自动思维,当底层的核心信念得到矫正后,会自然而然地消失。个人的情绪问题是由自己非理性的信念所形成的,如果去除这些非理性的信念,情绪问题也会一扫而空。

识别对自己和世界更广泛认知歪曲比识别特定思维歪曲的困难程度要大得多。在个体成长中逐渐形成的核心信念是如此根深蒂固,并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们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主宰着我们的人生。荣格曾经说过,你的潜意识操控着你的人生,当你无法识别它时,那就是你的命运。这句话用来描述核心信念对人生的影响也同样合适。自己不能意识到的信念,成了自己的命运牢笼。

内丹学与认知行为学派有着相似的理解,自动思维在内丹学中属于念头的范畴,而核心信念在内丹学中有一个非常形象的叫法:念头起处。内丹学中讲,一呼一息为一念,人每日有三万六千多个呼吸,便有三万六千多个念头,人脑中的念头如同河水般奔流不息。

《陈虚白规中指南》中写道“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止亦徒然”,认为修行大道的首要任务是止念。张三丰的《玄机直讲》中有“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认为扫除杂念是筑基炼己的基本功。可见在内丹学中,修行的方法也是由表入深,从表层的念头(自动思维)开始。

内丹学认识到,这些自动思维以及随之而来的情绪和影响,能够左右我们的生命。因此,只有消除它们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人生。同样,内丹学也认识到千头万绪的念头只是表象,在这些念头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的根源。

《太乙金华宗旨》中写道“以后凡念起时,不要仍旧兀坐,当究此念在何处,从何起,从何灭。反复推究,了不可得,即见此念起处也”,认为要想真正除去念头,不能只从表面做功夫,而要从深层根源上改变。黄元吉的《乐育堂语录》中写道“大凡打坐,去欲存理,务须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认为应对各种情欲,应该直指根源,对其一击致命,一劳永逸。这与认知行为学派的观点,即改变认知底层的核心信念才会带来情绪和行为的持久变化,是一致的。只有动摇了念头的根源,才能持久地消除念头,从而到达真正的止念境界。

如果说正念三要素只能帮助修行者达到初步入静的层次,那么止念的功夫已经是深层入静的层次,是对“静”的境界的深化。这种“静”的境界是持久的和根本的,是在身心的底层结构上产生的改变。至此,修行的旅程将由“静”的境界进入“虚”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