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瓶装旧酒

第二节 新瓶装旧酒

近些年,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不断加强,风靡西方国家半个多世纪的正念冥想(Mindfulness)也被引入我国,并成为热门话题。正念冥想作为一种自我心理调节和训练的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学、医学以及教育等领域。它的有效性和巨大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只是有些人不知道,正念冥想虽然流行于西方世界,它的真正起源却是东方的禅修。对此有一个令人惋惜的比喻:披着袈裟出去,穿着西装回来。

20世纪70年代,美国麻省大学乔·卡巴金博士对禅修方法进行改造,去除其中的宗教成分,并增加可操作性,使之变成一种缓解压力、减轻痛苦的辅助治疗方法,称为正念减压疗法。这就是当代的正念冥想方法的开端。其后,西格尔、威廉斯和蒂斯代尔等心理学教授,以认知行为疗法为基础,结合卡巴金的减压疗法,逐渐发展出正念认知疗法。正念认知疗法在抑郁症的康复和防治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已经成为心理治疗的主流方法。

此外,以正念治疗为基础发展出了辩证行为疗法、接纳承诺疗法等多种心理学治疗方法,一起构成了认知行为治疗的第三次浪潮。以正念为核心的治疗方法在焦虑抵抗、成瘾行为治疗、家庭关系改善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帮助无数患者走出了困境。

借助神经科学实验,科学家们发现,正念冥想能够降低应激激素水平,改善情绪,同时还可以增强心血管、神经和免疫功能。长期的冥想训练不仅能够改变脑电活动,而且可以改变大脑结构,使负责注意力和情绪的皮层变厚。

杏仁核是大脑中负责恐惧相关情绪的功能区域,在实验中,科研人员发现,经过八周的正念训练就可以观察到杏仁核体积缩小和活动降低。即使短期的正念冥想训练也可以改善大脑网络的可塑性。正念冥想对于练习者的身心健康和精神和谐,有着很好的效果。

卡巴金博士对正念的定义是:“有意识地、不评判地觉察,专注于当下这一刻。”正念包含三个要素:有意识地觉察、专注当下和不评判。无论在哪种正念训练中,如正念呼吸或正念扫描等,这三个要素都占据主导地位。正念三要素是正念的核心内涵。

事实上,在内丹修行体系中,这些要素并不新鲜。《陈虚白规中指南》中写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惟在此已”,认为在修行中,要时时有意识地觉察自己的念头。北宋道家天师张继先在《心说》中写道“瞥起是病,不续是药。不怕念起,唯恐觉迟”,他把起心动念看作一种病,而治病的药物是不要跟随和认同念头。内丹学中有“真意往来无间断,知而不守为功夫”的说法。这里的“知而不守”也是告诉我们,当念头出现时,要及时觉察,但不要跟随和判断。

内丹修行中要求安住当下,认为“念”字可拆成上“今”下“心”,“今心”即当下之心。内丹修行中有锁心猿的功夫。其要领是把意念安放在呼吸上,时刻感受气息出入(数息)。久而久之,就可以做到安住当下,觉察而又不跟随。用这样的方法初步降伏自己的情欲,达到入静的层次。

内丹的修行体系中没有正念冥想中的各种概念,但实际上却包含了其全部的核心要素。正念的三要素——有意识地觉察、专注当下和不评判,在内丹修行中都有类似的方法和要领。这些方法是历代内丹大家经过长期的修行实践,一点一滴地总结出来的。它们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具有巨大价值。接下来,我们从心理学角度来考察一下,这些方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从进化角度看,边缘系统是大脑中最古老的系统之一,形成于数十万年前。边缘系统除了负责调节内脏活动、睡眠、记忆外,最核心的功能是产生和影响情绪。因此有时边缘系统又被称为“情绪脑”。

与负责认知的“皮层脑”不同,“情绪脑”遵循战斗、逃跑或冻结的反应模式,反应速度快于“皮层脑”。在一些压力环境下,我们的“情绪脑”会发生误判而与“皮层脑”争夺身体的控制权。一个典型的情境是考试:有些人平时上课时思维敏捷,可一到考试时,却会非常紧张,大脑一片空白,不听指挥。还有的人,准备了一周的面试,临场时却激动得说不出话。在日常生活中,不受意识控制的情绪和自动反应模式也经常会给我们带来麻烦。情绪稳定是成年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觉察力是正念三要素中化解各种自动化情绪反应的利器。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曾经说过:“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有一片空间,在那片空间中,我们有能力选择自己的反应。在选择反应中,我们获得自由和成长。”当情绪发生时,在它获得我们身体控制权之前,在我们的身心还没有做出习惯性反应之前,如果我们能快速觉察到正在发生的内在的变化,就有机会对这个过程做出影响和调节,进而突破自动循环。这种觉察和选择的能力在正念冥想的训练中会不断增强。实验显示,长期的正念练习会明显改善前额叶皮层对边缘系统的调节作用。

自我对待情绪的反应和态度是情绪问题的另一个根源。例如,当愤怒来临时,我们如果选择压抑,结果是情绪越压越强,直到失控,最终集中爆发;如果选择认同,结果更糟,发泄愤怒会带来更多的破坏和连锁反应。正念三要素中的不判断不跟随,是压抑和认同之外的第三条路,是一条通往成熟和和平的智慧之路。我们觉知情绪后,可以选择既不认同,也不压抑,而是接纳和不做判断。情绪无法从意识中获得焦点,也就无法获得能量补充。随后情绪的力量就会逐渐减弱。当那些旧的反应模式被逐渐瓦解,而新的反应模式逐渐形成时,我们的性格与脾气也会随之发生根本的变化。

专注于当下是一种生活方式。专注于当下,帮助我们将基于当下体验的自我感与基于叙事的自我感分离。这能帮助我们不再受困于对过去和未来的担忧,减少消极的思维反刍,增加积极情感能量。

有些高僧大德,在任何时候总能保持宠辱不惊,内心平静。这是因为他们已经降伏了自己的情绪。这种能够让我们化解各种情绪,长期维持平和、专注、乐观的状态的能力,是修行的一种目标和成就。这样的修行成就,就是打坐境界中所描述的“静”的层次。

在内丹学的修行体系中,安住当下、对峙念头、知而不守等方法与正念冥想中的三要素的作用是一样的,帮助我们增强对内在的觉察能力,化解“情绪脑”的自动反应模式,从而更好地驾驭自身情绪,提升身心健康水平,甚至达到入静的层次。在内丹的修行之路上,这三个要素让我们的心灵成长,使我们能够到达内丹修行中入静的境界。如果我们想在修行之路上走得更远,就需要进入更深层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