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神真意与超越功能

第四节 元神真意与超越功能

自性原型是荣格原型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型。它是人格的中心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自性具有治愈和复苏的能量,是生命的源泉。它具有把个人层次里彼此对立的心灵因素如好坏、男性女性、内在外在、灵性特质等容纳兼收的能力。这种容纳对立的双方的过程是超越理性的。这种能力称为超越功能。超越功能是客体心灵以象征的方式把人格中所有对立倾向和趋势,以创造性的方式统一和整合的能力。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它能超越意识层次的对立。在这个过程中,冲突未必消失,但它们超越了对立状态。

超越功能是自性原型得以实现的手段。内丹学中与之对应的概念是真意。黄元吉写道“‘静则为元神,动则为真意’,神与意一也”,认为元神和真意是一体两面的关系,静态条件下为元神,动态条件下为真意。他认为真意是元神的功能,元神是真意的本体。内丹学中,真意常常被比作黄婆媒妁。它拥有把阴阳相克的两极融合一体的能力。真意的这种能力和超越功能很相似。

自性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中心,可以看作集体无意识整体的象征。集体无意识对应着内丹学中的元神。如果把集体无意识看作“体”,则最核心地位的超越功能,可以被看作集体无意识的“用”。这与元神和真意的体用关系是一致的。分析心理学中的超越功能和内丹学中的真意两个概念之间有很大的重合度。

如何理解超越功能?以人格中的男性方面与阿尼玛原型的整合为例。阿尼玛原型为男性心中的女性意象,是男性内在的女性潜质。完成这种整合的人,其人格中的这两种心理要素都呈现出意识活动,同时它们也都会结合成一种统一的形式。这种统合并不是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也不是时而用男性方式、时而用女性方式表现自己。实际上,对立的双方已经形成一种真正的和谐统一。精神的超越已经消除了男女两性的界限。用内丹学的语言来讲,一炁产阴阳,阴阳合一炁。这一炁既不属于阴,也不属于阳,同时又包含阴阳。超越功能是原初的、潜在的统一性的实现和展开。

荣格认为超越功能是解决意识与无意识冲突最有力的武器,在分析心理学的临床治疗中可以发挥神奇效果。特别是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超越功能的激发似乎是唯一的希望。荣格是在对来访者的治疗和分析中,以及其亲身经历的精神危机中发现并完成了超越功能的理论。但是,超越功能的意义却远远不止于此。它在人类的历史中、在各种宗教和文化中扮演着很多神奇角色。接下来,让我们对几个例子深入考察,一窥玄机,更全面地领悟超越功能的本质。

首先我们来看看基督文化的信仰之力。丹麦哲学家克尔恺郭尔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也是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他认为人在面对不可能和疑问时,理性会选择放弃或否认,并永远为失去的东西而悲伤。这个时候,人只有靠着“信仰之跃”投入宗教,用信念的力量战胜理性上认为是不可能的事,进而使人重获“凡事俱有可能”的希望。信仰之跃是克尔恺郭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他通过上帝考验亚伯拉罕的故事,向我们解释信仰之跃的内涵。

根据《圣经》中记载,亚伯拉罕老来得子,名叫以撒。然而有一天,上帝想要考验亚伯拉罕的信仰,命令他将儿子以撒带到山上祭献给上帝。亚伯拉罕顺从了上帝的命令,经过三天的路程抵达摩利亚山。当亚伯拉罕举起手中的刀准备祭献以撒时,上帝派来天使阻止了他,并告诉他上帝已经为他准备好了羊做祭品,以撒的生命得以保全。

克尔恺郭尔指出,当亚伯拉罕挥刀准备祭献以撒的那一刻,他处于一种巨大的矛盾状态中。他非常爱以撒,他这样做,将承受无法忍受的丧子之痛,并且这种做法也违背伦理和信条,为天下所不容。克尔凯恺尔认为,亚伯拉罕相信这是上帝对他的考验,但同时,他也无法知道上帝会在他挥刀时前来阻止他。对于亚伯拉罕来说,他的祭祀行为没有任何现实的目的,他没有与上帝达成协议。在他看来,整件事情是荒谬的,是完全无法为理性接受的。他选择了无条件的信仰,最后,故事以极其戏剧性的方式结尾。克尔恺郭尔认为,彼岸的真理是理性永远无法触及的,最后那道鸿沟唯有依靠信仰之跃才能跳过。信仰的力量是基督教文化的核心所在,用《圣经》中的语言来讲,亚伯拉罕因信称义,信仰之力可以移山填海。

抛开宗教和神话部分的内容,只从精神要素层面去解构这个故事,我们会发现一个很熟悉的模式:由于一种巨大的心理冲突出现了理性无法接受的荒谬现实和在意识层面完全无法调和的矛盾,此刻已是穷途末路,剩下的只有绝望。而当理性被放弃,所有意识内容被弃绝后,一种强大的力量被启动,所有的矛盾和冲突被以一种创造性和戏剧性的方式完美化解了。这正是自性的超越功能的运行模式。

这种对意识和理性的弃绝,与道家的无为是很类似的过程。信仰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相信,它的反义词不是不相信,而是绝望。在理性和意识层面被认为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其必然导致的结果是绝望。接下来出现的极具创造性和戏剧性的结果,是在一种非理性的和意识之外的力量的推动下才得以实现的。问题化解后的结果,以一种超越于问题本身发生层面的方式呈现,以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视角超越于问题之上。信仰之跃是超越功能的一种终极的象征形式。

说完了基督文化的信仰之力,我们再来看看佛家的般若智慧。佛学中有一个专有的名词叫般若。般若是佛法的核心概念,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译。之所以用音译,是因为汉语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词语。般若不同于聪明和智慧,世俗人的智慧和知识是后天学来的,以意识为主,以理解理论为主,体现在发明创造、科学研究、世智辩聪等方面。般若是佛智,是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终极智慧。般若为六度之首,《大智度论》中有“般若为导,五度为伴;若无般若,五度如盲”一说。毫不夸张地讲,般若是一切佛法修持的根本,修得般若一法,通达一切法。

简单地讲,聪明、智慧是人心之用;般若是佛性之显现,是佛性之用,是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心,是恰恰无心用而显之用。内丹学中讲真意为元神之妙用。与此相当,般若亦可视为佛性之妙用。般若是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之所以没有彰显,是因为人人有个自我,般若被无名盖住了。只要破除“无名”,我们的般若智慧就彰显出来了。

佛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意识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关系。生与灭、常与断、异与同、来与去等,这些概念都是相对而生,并非世界的本源实相,如果执着一端,必然陷于偏颇,落于虚妄。而般若智慧可以超越事物彼此分别,不落两边,融合对立矛盾双方,返于性空本源,继而进入超越生死的涅槃境界。荣格认为,自性的超越功能不仅仅在于把对立物统一起来,还在于把各个方面整合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般若智慧的这种能够涵容万物的彼此分别、超越矛盾两边的功能也正是超越功能的核心。

分析心理学认为,只有当自我处于一种无法调和的巨大矛盾中时,超越功能才会被启动。佛法中有“烦恼即菩提”的箴言。这两家的说法非常契合。当自我陷于矛盾或荒谬中时,按照佛法来讲,也就是所谓的烦恼升起之时。此时正是般若智慧显现的时候,同时也是能够领悟真如的时机。当这种功能启动时,我们才有可能认识到它的存在。

禅宗有顿悟法门,十分玄妙。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师父看准时机,突然向弟子提出貌似十分荒谬的问题(参话头),如“念佛的是谁?”“父母未生前是谁?”等等,或者当头棒喝。此时,弟子的思维瞬间陷入巨大矛盾中而“卡死”,短时间内,脑中一片空白。这满足了超越功能的启动条件,在这一刻,慧根上等的弟子可以由般若的妙用,领悟到真如本体的存在,明心见性。禅宗顿悟之法的这些方法看似荒诞,实则内藏大智慧。

信仰之力源于上帝,般若智慧出于真如,真意是元神妙用,超越功能是集体无意识实现自性的手段。这些来自不同文化和不同领域的神圣之力,在运行模式和起源上神奇地一致。它们描述的都是同一种力量。白玉蟾有诗云“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书千万篇”,超越的力量就是那通玄之力。领悟和开启这种力量胜过千种丹书、万种修法。《指玄篇》中有诗云“一法通时万法通,休分南北与西东。朝朝只在君家舍,要见须知掘土中”,其中的“土”即是指真意。真意得通,万法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