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成长的终极目标

第六节 心灵成长的终极目标

“群阴剥尽”是内丹修行中的一个高级目标。从心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消融了所有的自主情结,同化、合并全部的个人无意识。这是一个十分壮伟的目标。真的很难想象,当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到某个阶段,能够接纳和融合全部个人无意识内容,他的人格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对他来说,已经没有喜恶、好坏的区别。他有着大海般能容万物的胸怀,能够接纳自己的全部。各类情欲对他也不能产生干扰。在任何处境下,他都能泰然自若,不惊不惧。这世间的一切在他看来都是合理的、自然的。《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群阴剥尽”的境界,可能只有那种超越了一切世俗价值、一切私欲约束的圣人才能达到。

修行到了这个阶段已经进入“虚”和“无为”的层次。“虚”表明修行内容已经远离意识世界,这里的事物对意识来说是朦朦胧胧、模模糊糊的。“无为”表明在修行的这个阶段,自我意识和意志的力量,已经远远不够。想要战胜强大的情结力量,就需要更强大的精神力量。虽然构成情结的素材来源于个人经历,但是荣格认为它们的起源是人性中某种比童年更为深邃的东西,即“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作为核子和中心,发挥着类似磁石的作用,它把与它相关的经验吸引到一起形成一个情结。情结从这些附着的经验中获得了充足的力量之后,可以进入意识之中。集体无意识不仅是自我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的起源,也是人类精神的基底。如果把自我意识能掌控的心理能量比作一座发电站,那么无意识中的情结就像是一座座巨大的油田,而集体无意识则是光芒万丈的太阳。

从内丹学角度理解,集体无意识与先天元神范畴相对应。内丹学主张,修行要以先天“元神”为主宰,并且有“主宾”的说法,例如《悟真篇》里有“不识阳精及主宾,知他那个是疏亲”“用将须分左右军,饶他为主我为宾”等,《吕祖百字碑》中有“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等。无为的本质便是借用先天元神的力量,以先天元神为主人、后天意识为宾客。只有借助集体无意识的力量,才能实现整合无意识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心灵的中心也不再是意识中心的自我,而变成了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个虚点,荣格称之为“自性原型”。

荣格写道:“如果这种转变成功,神秘参与就会被成功消除,由此会产生一种人格,它只是在较低层次受苦,而在较高层次则不可思议地摆脱了苦与乐。”精神分析学中的集体无意识对应着内丹学中的元神。在精神的转化过程中,来自两个不同的体系的元神和集体无意识,却发挥着一致的功能。发展和借助先天的力量是内丹学的精华所在。精神的转化是内丹修行的终极目标。这样的目标也是心理学所追求的生命奥秘。

从个体的发展角度来看,人类的自我意识是在婴儿期才逐渐形成的。在人类精神的发展过程中,自我意识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进化过程。在自然界中,大部分的动物还没有发展出自我意识,更不用说人类特有的语言系统和逻辑思维。意识和自我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形态,不是一开始就存在于这个世界。同样,它们也不是精神的终极形态。集体无意识具有超越个体的属性,是以种群为基础的精神存在。从这个角度讲,集体无意识具有某种超越个体的永恒性。

在更广阔的范围,是否会有一种“波函数”或“信息场”能够跨越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界限,乃至跨越所有的时间和空间?这是涉及精神本性和世界本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已经超出我们的认知和想象力。我们的古代先贤对此非常笃定,把那种跨越一切的存在称为道,并把我们心灵所能进化到的最高级形态称为仙。

内丹修行追求长生久视之道,以性命双修为宗旨。有些人以为其追求的是肉身永存。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内丹学不仅主张性命双修,还主张借假修真。什么是假?一身四大都是假。什么是真?如如真性才是真。内丹学提倡清心寡欲,提倡去私欲存天理,怎会有追求肉身长存的道理?客观认知身心规律,假借有形之身,修得无形之真性,才是内丹学奥妙之所在。根本上,内丹修行追求的是人类的灵性生命的不朽价值。

无数的先贤和智者在这条寻求真理和永恒价值的修行之路上勇往直前。他们的见闻、经验凝结成一部部智慧的经典流传于世。从科学实证的角度看,我们也许会对“仙”这个终极目标抱有很大的怀疑。可是,当我们看到,内丹修行体系中的种种经验在心理学的实践和理论中一次次得到佐证时,当内丹学中对心灵的理解和操控技巧一次次震撼到我们时,我们应该放下自己的傲慢和偏见,重新审视这些古代先贤智慧的价值。

在当今这个理性主义的唯理智论主导的时代,我们不再关心深层的心灵,而只崇拜意识,狂热地把科学变成新的宗教来崇拜。如荣格所说:“人们渴望听到真理,这种真理不是使他们更狭窄,而是使他们更开通,不是蒙蔽他们,而是照亮他们,不是像水一样流过他们,而是切中肯綮,深入骨髓。”或许,古老东方智慧正是这个时代所需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