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牢笼

第三节 文字的牢笼

金丹是内丹学中被世人误解已久的一个概念。金丹是内丹学借用外丹的术语,指以人体作炉鼎,以精气神作药物,凝聚结成胎,也称作圣胎。《周易参同契》中有“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王重阳《金丹》诗中有“本来真性唤金丹”等。金丹一词本是比喻,金是形容坚刚永久不坏,丹是形容圆满光净无亏。内丹学用金丹之名,比喻本来圆明真灵之性。名为金丹,实则并非有形有质之物。

有一种常见的错误,把金丹理解成具体实物。20世纪的气功热时期,曾有伪大师自称结了金丹,而且是两个,下丹田一个,鹅蛋大小,中丹田一个,鸡蛋大小。这让人哭笑不得。在当代的很多修仙小说和影视作品中,也常把金丹描写成一种藏在人体内的球状实体,有的甚至还能拿出来施法或治病救人。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错误:在想象或幻觉中的所谓“内景”中寻找金丹。这些人着相寻找,见到或大或小、或明或亮的金珠宝玉,把内景虚像、外景幻觉当作真实。内丹学中所说的金丹,绝非有形有相的实物。不落于后天有形有质,这是内丹学的核心原则。实物说、内景说等与内丹学原则严重偏离,脱离了金丹概念的本义。然而抱有这种误解的人不在少数,甚至在修行者群体中也大有人在。

金丹也可分成金液还丹和玉液还丹。《玄肤论》中讲得直白:“金液炼形者,了命之谓也,玉液炼己者,了性之谓也。”白玉蟾的《快活歌》中也点明:“忘形养气乃金液,对景无心是大还。”金液和玉液实际是性命兼修、形神俱妙的比喻。以玉的温润贞纯比喻炼性、炼己的成就,以玉比德;以金的坚刚不坏比喻炼命、炼体的成就。此为内丹学中惯用的比喻手法,非常明了。然而仍然有非常多的人,把金液、玉液解读成唾液、肾液、肺液之类。此种说法,或称舌头搅上腭而生津,或称大小周天而生液,或称津走食道,或称液走气道,林林总总,不胜枚举。更有奇葩观点,认为内丹修行就是调解口水分泌,助消化,改善肠胃功能。如此种种,离我们先贤的智慧和金丹、玉液等的本义相去甚远。金丹、玉液这些词汇虽然颇具浪漫主义气质,但也给后人的理解带来了诸多的问题。

内丹学中,如果说有哪个概念的含义最让人混淆、迷惑,那便是“气”。气是一个非常令人困惑的词,它发展出了太多的衍生含义,以至于似乎没人能够讲清楚气到底是什么。从根本上讲,内丹学把气分成先天和后天两种。此外,内丹学中还有“先天一炁”的概念,特指“一生万物”中的“一”。先天元气、后天呼吸气、先天一炁,这是内丹学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三个概念,虽然都叫气,但是它们的含义完全不同。这三者包含了内丹学中“气”这个概念内涵的基本层面。

在中医里,气的概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衍生出了营气、卫气、宗气等概念。营气可以理解为人体的营养和循环的机能,卫气是人体的免疫机能等。在中医里,气通常是指这种流布全身、流形无质的人体机能和动力。这些与内丹学中三种气的含义虽有联系,但具体所指都是不同之物。

在具体的内丹修行中或者针灸、点穴等治疗中,会出现身体局部的冷、热、胀、麻、吸斥等感觉。这些感觉被称为“得气”或“行气”的表现。在这种情境中,气被描述为一种运行于人体经络中的物质。气的数量的多少、气运行的通畅与否直接影响着身体的健康状况和生命的活力。其中对于内丹修行者最为关键的是任督气脉。任脉与督脉所构成的闭环被形象地比喻成人体周天。这个闭环中气的运行效率和机能强度,被很多内丹修行流派视为重要的修行成就。

由第二章内容可知,古代的精与气的概念没有严格的界限。精气是指宇宙的根本动力,在人身而言,是指生命的根本动力。以上有关气的种种概念,都是在这个原始含义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虽然都叫作气,但各种气的内涵完全不同。它们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有时描述的是完全不同维度的事物。正因如此,气的概念才会令人如此困惑。有很多学习者或修行者因为对气的理解偏差而误入歧途。有些人利用这一点,故意把很多不同含义混杂共论,以此故弄玄虚、故作高深,迷惑众人。

因为对各种气的概念的误解,产生了诸多怪象,例如:有人生搬硬套现代物理学中场的概念,把气说成是某种“生命场”“能量场”之类,以迷指迷。有的修行者在生活中不敢放屁,生怕“气”会泄露。有的“大师”表演抽筋、鬼畜的动作,自称得气。如此种种可笑之事不胜枚举。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没有理清条理,混淆了用气命名的各种不同概念。现代科学倾向于先定义出清晰的概念,然后再论述概念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与此相比,我们的先贤们更乐于在概念的定义中暗含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定义与关联浑然一体。这对于概念定义的精确性必然会有影响,也使得各个概念之间的区分度大打折扣。如果定义清晰、概念边界明确,此前的诸多误解和迷惑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金丹、玉液、气这些概念的误解,还仅限于对修行者自身的修行和健康产生影响。有些概念的误解则造成了很严重的社会和伦理的灾难。我们在各种丹经中经常能看到婴儿、姹女之说,如《悟真篇》中有“姹女游从自有方,前行须短退须长”,《敲爻歌》中有“到此乡,非常客,姹女婴儿生喜乐”,《打坐歌》中有“黄婆其间为媒妁,婴儿姹女两团圆”等等。姹女、婴儿是借用外丹术语,指代朱砂和铅。这是比喻之说,借用其色泽形似和变化之理来类比理解内丹机理。婴儿、姹女是铅、汞别名,也就是人身阴、阳。

这些活灵活现的比喻手法,使得丹经著作兼具文学性和实用性。然而有些贪婪、愚蠢之人望文生义,误认为需要真正的婴儿和少女才能完成修炼,导致了骇人听闻的惨剧。历史上的唐武宗,命人进献童男、童女炼丹,残忍至极,结果服用丹药后不仅没能成仙,反倒早崩。《西游记》中也有诸多此类描述:有些妖怪为了修炼得道,要求地方百姓定期进献男童、少女,否则就降下灾祸等等。还有人,把“姹女”曲解成为童女初潮的血,甚至是她们的血,从而造成伤亡。内丹修炼的根本原则是清心寡欲、清静自然,这些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想想便知,与上述原则南辕北辙,荒谬至极。

这些灾难的一个重要根源,在于对婴儿姹女的妄断。为道日损,内丹修行讲究的是去除私欲、留存公理。这些以贪婪、私欲为出发点,妄求用后天有形有质之物,炼出仙丹、圣胎的行为,与内丹修行基本原理相违背,想要修炼成功是万无可能的。因此而导致的种种悲剧,更是令人痛心疾首。

除了上述这些,内丹修行中,因为望文生义、理解偏差导致的种种怪象还有很多,例如:有把憋精憋尿当作积精累气的,有把房中淫行当做采药过关的,有把虚响肠鸣当作虎啸龙吟的,有把心肾脾胃等器官当作玄关黄婆的。总之都是流于文字表面,落于后天有形有质。

这些怪圈和魔咒代代往复,流弊甚广,难以断绝。究其根本,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来弥补文字与词汇上的限制,概念不能清晰和准确地传递信息,导致出现了各种错误解读。内丹学陈旧的话语体系无法与现代的语言和思维习惯兼容,已成为内丹学弘扬和发展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