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视角解读玄关一窍

第二节 从心理学视角解读玄关一窍

玄关一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由前几章的内容可知,内丹学中的先天元神对应着心理学中的集体无意识。因此从心理学角度看,玄关一窍可以理解为我们的个人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联通之处。如果把集体无意识比作土壤、个人意识比作树木,那么玄关一窍就如同树木的根系。土壤里的养分和能量从此处源源不断地供给树木,使其能够茁壮成长。就如同个人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的关系一样。常人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森林不见那广袤无边的大地。殊不知,参天大树那繁茂的枝叶都是吸取了大地中的养分而成,且最终落叶归根也必将再回归大地。人类生命的生长繁衍也是这个道理。

刚出生的婴儿,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只表现出一些本能反应,意识的种子还沉睡在无意识的土壤中。直到时机成熟,自我意识觉醒,自我与客体分离,个体意识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对于个体的意识生命来说,这一刻才是真正意义的一画开天。从此开始,“我”和“我”的世界诞生了!自我与客体的关系,就如同道家所讲的阴阳。两者合在一起时,就不存在什么自我和客体。而自我觉醒的同时,也意味着客体诞生。那些属于个体自我意识世界中的记忆、知识、情感和人格等,从此刻起,从零开始,在与客体的不断相互作用中,被编织和创造。自我意识最初觉醒的起点,意识世界与无意识世界的连接,用内丹学术语来讲,就是玄关一窍。

从心理学角度对玄关一窍进行解读是否合理呢?我们来考察一下内丹学中对玄关一窍的细节描述。关于玄关一窍的特点,《道窍谈》中有“玄关一窍,自虚无中生”,《陈虚白规中指南》中有“此元炁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且此一窍,先天而生,后天而接,先后二炁,总为混沌”,《修真辩难》中有“要知此窍,在六根不着之地,五行不到之处,恍兮惚兮,其中有窍;杳兮冥兮,其内有门”,等等。玄关一窍的这些特点——虚无中生、昏默后产、恍惚杳冥等等,与无意识活动的特征非常吻合。从无意识中涌现出来的意识,可理解为“有”从虚无中来。六根是指六种感觉器官,而感觉无法认知和触及的部分,是人的无意识部分。这个窍是由先天生成并且连接着后天,所以这里把玄关一窍理解为意识世界和无意识世界的“通道”非常合理。

关于玄关一窍的显现时机,张伯端写道“盖虚极静笃,无复我身,但觉杳杳冥冥,与天地合一,而神气酝酿于中,乃修炼之最妙处,故谓之玄关一窍”,《天仙正理直论》中写道“如遇至静至虚,不属思索,不属见闻觉知,而真阳之炁自动”,《乐育堂语录》中写道“夫玄关一窍,是吾人炼道丹头……忽然静定,一无所知所觉,突起知觉之心,前无所思,后无所忆,干干净净”。综上种种表明,在内丹修炼中,玄关一窍的显现时机是在虚极静笃,所有念头停止、所有意识活动消失后出现的。

这种状态是一种处于意识世界边缘的状态。见闻觉知这些属于意识世界的东西都已不在。所有的思维和记忆关联也都消失。当人到达意识世界的尽头,意识会渐渐模糊直至消失,接下来就会进入无意识的世界。在旅程的最后一段,意识和无意识的联通地带,既不属于意识世界,也不属于无意识世界。两者的联通和临界点就是玄关一窍。

以刘一明为代表的内丹清修派认为,“玄关”是修炼中色身与法身、有形与无形之临界点,是通向虚空本体的必由之路。社科院教授胡孚琛先生认为:“所谓玄关一窍,无非就是指两重天地之间的通道,丹家要出有入无,由色界进入无色界,则这个进入无色界的大门,就是玄关,二者之间的隧洞,即称一窍。”这两种观点都赞同“通道”一说。从心理学角度解读,非常契合我们开始的观点,即玄关一窍是个人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临界点和联通之处。

李道纯在《中和集》中,把玄关一窍的作用比作提线傀儡:“我设一喻令尔易知,且如傀儡,手足举动,百样趋跄,非傀儡能动,是丝线牵动。”在这个比喻中,他把人身比作傀儡,把丝线比作玄关,提出真正通过丝线操纵傀儡的是“主人公”。内丹学中常把元神称为主人公,如《吕祖百字碑》中有“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的说法。主人公、丝线和傀儡,是对内丹学中元神、玄关一窍和人身的比喻。从心理学角度看,可以理解为集体无意识、个人意识和两者连接,与内丹学原理正好恰合。

无意识的提出被称为人类自我认识的第三次革命,前两次是日心说和进化论。日心说让人类认识到,地球不是宇宙中心。进化论让人类认识到,人类不是万物之灵。而无意识的提出,让人类认识到,我们的意识不是我们心灵的主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不存在什么随意的行为,也不存在什么真正的自由选择,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无意识的动机在支配。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这种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关联关系与李道纯提出的傀儡比喻是一致的。

内丹学中,还有一种解释玄关一窍的著名理论——“中”之说。《中和集》用“中”来解释玄关一窍:“所以圣人只书一中字示人。此中字,玄关明矣”。更具体地,他写道:“释云:‘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自己本来面目。’此禅家之中也。儒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此儒家之中也。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此道家之中也。”李道纯认为,禅家的本来面目、儒家的喜怒未发与道家的念头不起处,本质上都是一个东西,都是指玄关一窍。

白玉蟾《修仙辨惑论》中有“以念头起处为玄牝”,认为念头起处是玄关一窍。李道纯讲的“念头不起处”和白玉蟾讲的“念头起处”并不矛盾。这就好像午夜二十四点和零点的关系。从今天的角度,那个瞬间是今天的起始;从昨天的角度,那个瞬间是昨天的结束,是今天刚刚要开始,但还没开始之处。“念头不起处”和“念头起处”本质相同,都是指念头由无到有的转换之机,也就是玄关一窍。

李道纯比较了禅、儒、道三家的“中”的理论,认为三家描述的角度虽有所差异,但根本上讲的都是玄关一窍。李道纯的“中和”思想对后世丹家影响巨大,对于深入理解玄关一窍有着重要意义。由第一章的内容可知,禅家的本来面目和明心见性之说,对应着集体无意识范畴,与我们的无意识连接理论是一致的。那么喜怒哀乐之未发与念头起处,从心理学角度如何理解呢?

在心理学中,喜怒哀乐等统称为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包含三个要素: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部表现。内丹学中常常提到的念头,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自动思维。这两者的共同特点是不能有意识地控制。它们的动因都来自大脑的深层。对这个层面的大脑的训练是打坐和禅定中的核心任务。

当外部刺激发生时,会有一个瞬间的间隙。此刻,情绪和自动思维刚刚形成,它们还处于潜意识层面,它们的影响需要经过一个极其短暂的瞬间,才会被自我体验到。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和测量发现,这个瞬间只有几毫秒。在这个瞬间,情绪和念头还没有上升到意识层面,它们还处于一种未分化的混沌状态。此时的情绪和思维并不能算是一种实在的存在,只能算是某种潜在的可能。当它们成为意识后才会变成具体的情绪、念头等。从这个角度理解,这个瞬间的前后是两重天地,而这个瞬时的转换之机就是玄关一窍。所以喜怒哀乐之未发与念头起处这两种对玄关一窍的解释,与我们的心理学观点同样是契合的。

开启和发展先天力量是内丹学的精华所在,因此把握和开启玄关一窍在内丹修行中具有非凡的意义。内丹学对于玄关一窍的开启,有着非常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其中,凝神入气穴之法更是堪称绝妙,为历代祖师一致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