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丹学中玄关一窍的意义探究

第一节 内丹学中玄关一窍的意义探究

玄关一窍概念的起源可以见于《老子》“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等等。其根本含义是指从混沌之始(无)到万物之初(有)中间那个转换机要。《老子》中常用“门”来比喻玄关一窍,门外为万物,门内为虚无,万物是由虚无所生化。形式上,阴阳万物都是通过这个“门”生出来的。因此玄关一窍有非空非色、非有非无、非内非外、能生万物又不属于万物的特点。内丹学中,玄关一窍发展出了更独特的内涵。自宋元以来,在各派修行体系中,玄关一窍都被视为不传之秘。

为什么内丹学中玄关一窍的概念如此重要?内丹学中,玄关一窍是指联通先天与后天的机要枢纽。先天从这一窍生化出后天的万物,反之,若想后天返还先天,就必须开启这一窍,才能联通先天。因此开启玄关一窍,联通先天,被认为是丹道功夫的真正起点,是超凡脱俗的开端。

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讲:“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认为玄关是修炼入手的关键,如果不能把握,修行上就不可能有成就。《乐育堂语录》中也有“玄关一窍,是修士第一要务”“昔人云玄关窍,可以了结千经万典之义”等说法,把玄关一窍看作修行中第一要素。可见,在内丹修行中,玄关一窍的地位非常特殊,不可等闲视之。

想要在修行中把握玄关一窍,首先需要对其有正确的认知。玄关一窍的概念非常抽象,在内丹学的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其中流行最广的一个说法,认为玄关一窍是人身上的一个具体部位。有人认为玄关是下丹田或气海,有人认为玄关是绛宫,还有人认为玄关是山根祖窍,等等。这些观点之所以比较流行,是因为玄关一窍的概念过于抽象,因此具体化为一个形体窍位反而能被多数人接受。但结合其根本含义来看,这种形体窍位说过于片面和狭隘。

张伯端在《金丹四百字》中写道“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指出玄关一窍不是普通的身体窍位,他进一步讲:“此窍者,非心非肾,非口鼻也,非脾胃也,非谷道也,非膀胱也,非丹田也,非泥丸也……”张伯端举了很多具体的例子,阐明玄关一窍不是人体部位。

李道纯在《中和集》中写道“夫玄关一窍者,至玄至要之机关也。非印堂、非囟门、非肚脐、非膀胱、非两肾、非肾前脐后、非两肾中间……”,刘一明在《修真辨难》中写道“夫所谓玄关者,乃四大不着之处,非有非无……在身,非心肝脾肺肾,非眼耳鼻舌身意,非三百六十骨节,非八万四千毛孔”,《性命圭旨》中有“然此窍,在身中求之,非口、非鼻、非心、非肾、非肝肺、非脾胃、非脐轮、非尾闾、非谷道、非两肾中间一穴……”。这三位作者在各自的著作中不吝笔墨,详细列举了各种窍位说法,论述玄关一窍不是身体的具体窍位。可见,玄关一窍不是人体窍位,是内丹学各派宗师的共识。

在内丹学理论中,虽然玄关一窍不是人体的一个具体窍位,但其存在却又不离人身。《中和集》中写道“但着在形体上都不是,亦不可离此一身向外寻求”,认为玄关不在身体上,但同时也不能离开身体。石泰的《还原篇》中有“如是,则不可就身中而求,特可寻身中之一点阳精是也”,也认为玄关既在身中又不在身中,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李西月在《道窍谈》中提出了死窍和活窍的说法:“何谓死?以黄庭、炁穴、丹田为此中,就是死的。何谓活?以凝神聚炁,现出此中,就是活的。以死的论,就叫做黄庭、炁穴、丹田。以活的论,乃算做玄关一窍。”他认为,虽然人体窍位和玄关一窍是不同的,但两者之间有紧密关联。玄关一窍会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具体的窍位外化显现。在玄关没有显现的情况下,窍位就是死的;当玄关显现时,窍位就是活的。

在古代,受限于认知和技术的局限,人们对于玄关一窍的这种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亦在身内亦在身外的特点,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如果从心理学层面去理解,就方便很多。以人类的情绪为例,悲伤时会感到心如刀绞,愤怒时会怒发冲冠。当情绪没有发生时,人不会有任何感受,此时要说清楚情绪在哪里,则是困难的。主动去寻找情绪,也找不到。当情绪发生后,会产生种种生理体验。这时你可以说悲伤在心上,伤了心;或者说愤怒在头上,上了头。我们不能说情绪存在于身体的某个部位,但当它发生后,又会通过躯体的种种体验表现出来。玄关一窍有着机发则露、机息则隐、功到机现、时至神合的特点。这些特点很符合人类心理层面的现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