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咒与怪圈
各个时代的内丹大家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经典著作。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每位大师的著作中,都会拿出很大的篇幅去讲辟旁门、破伪论、正本清源之说。其中颇多问题都是反复提及,例如讲到真息是比喻,不是口鼻呼吸;金液玉液是比喻,不是唾液口水;阴阳交媾是比喻,不是指男女;等等。陈泥丸的《罗浮翠虚吟》、李道纯的《破惑歌》、陈致虚的《判惑歌》、陆西星的《七破论》等等,都专门用整章来讨论伪道旁门的问题。散见于其他内丹著作中的类似话题更是比比皆是。
相同的错误,代代先贤不厌其烦地告诫,而代代修行者不停地重蹈覆辙,成了一个难以突破的魔咒怪圈。如同“莫怪天机俱漏泄,都缘学者自迷蒙”这样的感慨,道出了诸位祖师的共同心声。然而,除了学生愚钝、懒惰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内丹学的内容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达。
内丹学为了阐明义理,使用了大量的比喻。这并非各位祖师先贤故弄玄虚或有意藏而不露,而是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和人类语言的固有缺陷。就算真有仙人,也难免要面对这样一个困境:如何把那先天之境的奥秘带回人间,用极其有限又充满歧义的人类语言,去描述那个亘古永恒又能孕育一切的自在之物?《老子》中开篇点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能够用语言描述的道,都不是那个永恒不变的道。《修仙辨惑论》中讲:“道本无形,喻之为龙虎;道本无名,比之为铅汞。”不可说,又不得不说,所以只能强说。所说之物不属于见闻觉知,因此只能用比喻来启发。
不能使用精准的定义和概念,而借助大量的比喻来传递信息,这在当时的认知和科技受限的条件下,曾经起到过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是,这样的弊端也非常明显:对于比喻的解读,完全依赖个人的经验和悟性。相同的概念如精气、玄关一窍、金丹等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形成各类千奇百怪的解释。
很多修行者,因为理解出现偏差,未能修成正道,伤身误己,一生虚度。更有甚者,自己理解错误,又以盲引盲,贻害他人,凡此种种虽为传道取善,其实质堪比作恶。由于语言和文字的缺陷与模糊,致使玄奥而精妙的内丹学至理被埋没,着实令人惋惜。接下来,我们详细考察一下内丹学中那些经常被误解的概念,那些让世代修行者反复重蹈的魔咒怪圈,以便对这个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