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丹三要素:炉鼎、药物与火候

第一节 炼丹三要素:炉鼎、药物与火候

在现代科学中,定义一个术语的首要原则是清晰、准确和高度区分,但在我国古代的学术体系中,术语定义的原则却是形象和传神。特别是当研究对象难以被理性直接把握时,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被运用。用比喻的方法命名的术语,如炉鼎、药物、火候等,在内丹学中比比皆是,是内丹学特有的一种命名文化。在当时科技不发达的条件下,这种命名方法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认知边界,是我们古代先贤智慧的体现。

炉鼎、药物和火候是内丹学中三个非常古老的概念,被称为炼丹的三要素。这三者是借用外丹术中用铅、汞等矿石药物在炉鼎中炼制丹药的过程做比喻,把人体比喻成炉鼎,把精、气、神比喻成药物,把呼吸和思虑往来比喻成火候。虽然名为炉鼎、药物和火候,但实际上,三者都是某些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现象的指代。内丹学认为,在鼎炉安立、药物充盈、火候得当的前提下,经过长时间的锻造与凝聚,精、气、神能够融合一体,成就金丹,进而实现生命的返本还源,长生久视。这三个要素是内丹学体系大厦的基石。

炉鼎是三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有关炉鼎的描述,在内丹学著作中随处可见,例如:在《周易参同契》中有“偃月法炉鼎,白虎为熬枢”;在《悟真篇》中有“安炉立鼎法乾坤,锻炼精华制魄魂”等。全真派刘一明更是把各类炉鼎术语,如偃月炉、朱砂鼎、玉炉、金鼎等,做了详细的汇总和解释。他在《悟元汇宗》下册第一章《修真辩难》中写道:“古人以乾为鼎,坤为炉,盖取乾阳健、坤阴顺之义。乾鼎坤炉即是阳健阴顺也。所谓偃月炉、朱砂鼎,亦阴阳健顺之义。”在第四章《象言被疑》中写道:“金鼎者,刚强坚固之物,喻人志念专一,能以载道之义,又名乾鼎;玉炉者,温柔平静之物,喻人工夫渐进,能以久远之义,又名坤炉。”可以看出,刘一明认为炉鼎是指修行者的身心及其状态,比如刚健或柔顺的精神状态、阳健阴顺的身心状态等。炉鼎是对人身体、心理及其整体状态的一个比喻。

火候是内丹修炼中的另一个要素,是内丹学最为玄妙的内容。自古有“圣人传药不传火”的说法。内丹学认为,火候是一种情境性、时机性很强的学问,无法用确切的文字说明白。如果盲目模仿,理解出现偏差,则会导致误入歧途,甚至走火入魔。《悟真篇》中写道“契论经歌讲至真,不将火候著于文”,认为至真之理可说,火候之理却不可讲,由此可见火候问题的特殊性。

伍柳派的《金仙证论》中写道“火者,呼吸之气也”“引火者,即神呼气之法”,认为火就是指人的呼吸。另有“炼丹全凭火,以炼精。火者,神也”,认为火是指人的心理状态。《悟元汇宗》中对火候做了更为细致的分类:“‘曲江岸上月华莹’,生药之火候;‘风信来时觅本宗’,采药之火候;‘水生二药正真,若待其三不可进’,老嫩之火候;‘铅遇癸生须急采,金逢望远不堪尝’,急缓之火候;‘忽见现龙在田,须猛烹而急炼;但闻虎啸入窟,宜倒转以逆施’,用武之火候;‘慢守药炉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用文之火候;‘未炼还丹须急炼,炼了还须知止足’,温养之火候。”刘一明对文武、老嫩、采药、温养等各种类型和各种情景的火候及其形式和特点等,做了详细的描述。

总的来说,内丹学中的火候是指人呼吸的轻重缓急、匀深细长,也指人心理的紧张松弛等状态,有时也会和药物混为一谈。火候的运用就是精准调节人的呼吸和心理状态的技术。前一章我们介绍过,内丹修炼中有先天和后天的划分,对火候来说也是这样。这便涉及内丹学中另一个核心概念——“真意”,这个问题我们会在后续章节再详细讨论。

药物是炼丹三要素的核心要素。如果把炉鼎和火候比作车间和工具,那么药物就是要加工的原材料。《心印经》中写道“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其中明确地指出,内丹学中的药物就是精、气、神。在内丹著作中,精、气、神的别称有很多,如铅汞、龙虎、坎离、水火等等,十分繁杂。它们构成了各派丹经著作的主要内容,如:《悟真篇》中有“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赤龙黑虎各西东,四象交加戊己中”等;《无根树》中有“金隔木,汞隔铅,孤阴寡阳各一边”“欲向西方擒白虎,先往东家伏青龙”等;《入药镜》中有“铅龙升,汞虎降,驱二物,勿纵放”;《指玄篇》中有“青龙驾火游莲室,白虎兴波出洞房”。这些丹经中的种种描述,都是比喻之说,实际上都是在讲精、气、神的炼化问题。

在炉鼎、药物、火候三要素中,炉鼎是炼化药物的炉鼎,火候是炼化药物的火候,三者围绕着炼药成丹这一目标组织在一起。而内丹学中的药物就是精、气、神,所以整个内丹炼养的过程,都是在围绕着精、气、神进行各种操作。精、气、神是内丹修炼的根本。

内丹学中,精、气、神又被称为三宝,是生命的根本。《金丹四百字》中有“故此神气精者,与天地同其根,与万物同其体,得之者生,失之者死”,认为精气神是人生之所托、命之所寄。在内丹学看来,当精气神不足时,人就会生病;当精气神衰竭时,人就会衰老;当精气神用尽后,人就会死亡。反之,如果能炼养后天之精气神,返还先天之精气神,人就会精神饱满、健康长寿,乃至得道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