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丹学中精与气的意义探究

第二节 内丹学中精与气的意义探究

那么精、气、神具体是什么呢?首先,对于“神”的概念,结合上一章,很容易理解:神就是指精神,并且有先天(元神)和后天(思虑神)的区分。我们在这里就不再赘述。另外两个概念精与气,则是本章要论述的重点。因为精与气的问题,是整个内丹学体系的根本,这个问题不解释清楚,内丹学的大厦就无法构建。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精与气的概念没有严格的界限。《管子·枢言》中有“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管子·内业》中有“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其中“精”与“气”的含义是相同的,是指宇宙万物产生的根本动力。

对于精与气的关系,《管子·心下术》中写道“一气能变曰精”,《管子·内业》中写道“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认为精与气之间是蕴含和转换的关系。《管子·侈靡》中更是将“精”与“气”合称为“精气”,写道“且夫天地精气有五,不必为沮……此形之时变也”,认为它们是一体的。虽然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精、气在人身上被具体化成生殖之精和水谷精微等事物,但如果按照道家“有生于无”的原则,精、气的根本含义表述为生命的根本动力更为贴切。

按照内丹学理论,无形无质的先天精气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根本,是生命力的来源。《直论九章》中写道“先天炁精,俱是无形之称。在虚极静笃时,则曰先天元炁,及鸿蒙将判而已有判机,即名先天元精,其实本一也”,认为先天的精、气没有本质的差异,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阶段而已。内丹学中,精与气常被连在一起讨论,被看成是同一个事物的两面。精是形式和基础,气是动力和动因;精是机能,气是强度。精、气、神三者有这样的关系:精是生命力的形式,气是生命力的动力,神是生命的主宰。

对人身而言,精、气分为无形无质的先天精、气和有形有质的后天精、气。内丹学中以先天的精、气为炼养之根本。陈致虚在《金丹大要》中写道“以人身中之精而言,乃后天地之精。若论还丹,却非此精”,认为人身之精是后天精,不能用于内丹的修炼。刘一明在《修真辩难》中写道“故大修行人,炼先天元精,而交感之精自不泄漏”,认为炼养先天元精是根本,先天元精是后天精的基础。白玉蟾说“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廼是玉皇口中涎”,认为先天的精气神是人生身立命的根本。这些都说明先天之精、气的重要性。

虽然先天之精、气是根基,但修行却要从炼养后天开始,逐步返还先天。安炉立鼎是把身体和精神调整到一个极佳的健康状态。内丹学认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身体条件才能够进入正式的炼丹阶段。对身体机能加以修复、补益,使之达到精、气、神充足的过程叫作筑基炼己。筑基阶段的功夫主要是针对后天精气神的炼养和补足。

黄元吉在《道门语要》中写道“炼精者必炼元精,而后天交感之精亦不可损;炼炁者必炼元炁,而后天呼吸之气亦不可伤;炼神者必炼元神,而后天思虑之神亦不可灭……欲完先天精气神,非保后天之精气神不得”,在《乐育堂语录》中写道“不动心,不动气,不过劳过逸,自然后天气旺,先天元气自回还于五宫之地”。黄元吉主张先天为本、后天入手的修行原则,认为如果后天之气炼养得当,先天之气自然会回归。

张伯端在《悟真篇》中写道“但见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认为炼养无为的先天,要从后天的有作入手。刘一明提出“还丹最易,炼己至难。若不炼己,而欲还丹,万无是理”的说法,认为锻炼好后天的心性和身体,使得精满、气足、神旺,三宝充盈,是联通先天的先决条件。因此,对修行而言,炼养后天之精、气、神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先天精、气与后天精、气之间存在着转化关系。先天精、气通过转换成后天精、气的形式以发挥作用和消耗。《道门语要》中写道“盖先天者,道之体也;后天者,道之用也”,认为先天与后天的精、气是本体与施用的关系。《天仙正理》中有“触色流形,变而为后天有形之精”,认为各种情欲触动后,先天之精会变成后天之精。

关于后天之精的本质,有些人认为,后天之精就是特指男性生殖之精。显然,这种说法用在女性身上并不合理。现代生理学对人的生殖功能的机理已经研究得非常透彻,生殖之精不存在转化成其他物质的可能性。这种解释无法支持内丹学中的精气炼化之说,因此过于狭隘。

《金丹秘要》中有“欲事一作,撮三焦精气,从命门而泻。即无欲事,而欲想一萌,命门火动,精气流溢,不复归根,不泄犹泄也”,认为精的消耗并不是在男女房事或生殖之精损失的时候才发生,而是当欲望萌发时,精的消耗就已经发生了。《玄肤论》中有“故吾所谓破者,乃自气机之动者而言之,非谓必待于交感氤氲而后谓之破也……先天之体既破,后天之用遂行;后天之用既行,先天之真愈隐矣”,认为先天向后天的转换,在气机、欲望萌动后就产生了,并且后天的精气用得越多,先天精气被遮蔽得就越深。这进一步证明先天和后天之精的转换,并不限于男女房事行为。

《钟吕传道集》中写道“思虑愁恼,其耗炁也,如漏鼎中之炁。淫邪祸乱,其走精也,如析釜下之薪,补下精之道,非但绝色,而房中最急”,认为一切的思虑烦恼、逐色逐欲都会消耗精气,其中性欲房事方面消耗最大。内丹学中,精的涵盖范围很广,涉及一切欲望和思虑问题。

综上所述,单纯地把后天之精理解为生殖之精是片面的,并不可取。如果从身心二元角度去理解,把后天之精解释为人的各类情欲能量,特别是性欲能量,则更加准确。

后天之气,常指人的呼吸之气。因为呼吸是人的各类生理活动的维系基础。从广义来讲,后天之气是指各类生理活动的推动力和强度。所以合并在一起,把精、气理解为各类情欲、性欲、思虑的动力和强度最为准确。这与前面对精、气根本含义的分析,即精、气是生命的根本动力,是一致的。人的所有的行为和活动,都是受到自身情欲或思虑的推动。情欲和思虑的推动力是生命动力的具体形式。

理解了内丹学中精、气的根本含义,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考察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内丹学中的不同派别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元精和后天之精的区分和利用的问题,出现过较大的分歧。依据不同的理解,甚至分裂出清修和阴阳双修两个修行派别。

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对几个经常被人误解的名词做一下特别说明。内丹学讲“性命双修”,其中“性”是心性,是指人的精神或心理,“命”是指人的躯体。这里的“双修”是指对人的精神和躯体同时锻炼。这里的“性”与现代社会中常用的生物的生殖或性欲方面的意思不同。而阴阳双修派中的双修是特指其修行体系中有男女共修的方法。“双修”一词在两个语境中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在清修派看来,人之一身,自具阴阳,独修即可结丹,需要绝对禁欲,而所谓的阴阳双修是旁门左道,甚至有些方法就是淫邪行为。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派为清修一派的代表。双修派则认为,自然之道是阴阳相交生化万物,孤阴独阳不成丹。按照《易经》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在人表现为男、女,因此阴阳双修派主张男女双修,不可单行。双方的分歧表面看起来是方法上背道而驰,实际上是对“精”的理解和运用上出现分化。

那么先天之元精的本质是什么?后天之精如何利用、如何转化?为什么是性欲能量,和其他欲望能量有何不同,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内丹学中,这些问题表述得比较模糊,这导致各派对精的理解上产生了分歧,导致了分裂的局面。无独有偶,类似的问题在心理学历史上也曾有过,同样产生了巨大争议,并导致了精神分析学派的分化。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考察一下这些心理学研究,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