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欲力到心理能量的演进

第四节 从欲力到心理能量的演进

弗洛伊德把欲力比作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把人的各种需求、欲望比作河床。河水可以流入各类低级本能的河床,提供驱动力去满足各类生理需求,保证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河水也可以流入科学认知、艺术创造等高级目标,把欲望转变为更远大、更有价值的智慧和创造活动。性倒错的研究向我们展示,当正常的性行为的河道被阻塞时,欲力会通过各种倒错行为的支流来表达并获得满足。这些案例中,多数的改变并非是当事人自己的主动选择,而是其成长过程中特殊的外在或内在环境导致的。

与之不同,在一些主张禁欲的古老的修行体系中,有通过主观努力和训练,使欲力升华、改变原有心理能量表达渠道的修行方法,以此来实现修行目标。在这些体系中,通过特定的方法,实现了快感功能和生殖功能的完全分离,达到对身心的深层控制和改造,以实现高级的精神成就。这种古老的修行技术,不仅在内丹学中有着长期的实践历史,在佛教的密宗、伊斯兰教的苏菲派、基督教的诺斯替派中也都有着大量类似的描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提出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成长、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各种需求和欲望,更进一步,他把人的所有需求进行分类整理,并由低到高划分成多个层次,从低级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到更高级的认知、创作需求,直至最高层的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认为人的发展就是一个从低级需求层次到高级需求层次的发展过程。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求层次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求和欲望处于从属地位。例如,对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占主导地位的人,吃一顿大餐或拥有各种物质享受和安逸稳定的生活是最大的幸福。社交需求占主导地位的人,只有当身边总有一群围绕自己的朋友时才会感到快乐,他们的生活意义就是穿梭在各种聚会之间或活跃于各种社会团体中。尊重需求占主导地位的人,更多追求的是社会地位和权力,对于这些人,有面子和影响力是生活中最大的价值。而认知、创作需求占主导地位的人,科学探索和艺术创作才是其人生最大的意义。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有关梵高、陈景润等伟大的艺术家、数学家的故事。他们工作起来废寝忘食,生活中不修边幅,不善社交,对周围世界毫无兴趣,甚至被世俗之人视为怪异,但他们对于自己专注的事业却有着无比的热情,常常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如果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出发就很容易理解了。对于认知和创作的需求已经完全主导了这些伟大的艺术家、数学家们的生命,成为他们快乐的源泉,以至于其他需求都不那么重要了。

按照精神分析理论来理解,欲力会流入各种欲望和需求的渠道,在人生特定阶段会有一个主导地位的渠道,成为心理能量的主要释放渠道以及获取快乐的源泉,而其他渠道则会成为从属。如果把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与精神分析的力比多理论做比较,弗洛伊德、荣格等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更关心各种需求、欲望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它们之间的流注和转化能力,但是从内驱力层面来看,两种体系所描述的事实本质上是一致的。

荣格摒弃了把力比多表述为性欲力的方式,他把力比多设想为一种可以在情感、爱恋、性欲以及理智等观念中得以表现的连续的生命冲动,是一种普遍的、活跃的生命力,是一种囊括心理及生物能量的更为宽广的概念。当这种生命力强的时候,人就会活得很有生机;反之,人就会萎靡不振。比如儿童,整天玩笑打闹,动个不停,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而多数老年人,喜欢坐在墙根儿晒太阳,生命力比较弱。

荣格写道:“从遗传学角度看,它是和饥饿、口渴、睡眠和性欲一样的身体需求,再加上情绪状态或心情,这便构成了力比多的本质。”“我们在动物身上发现了艺术冲动的最初躁动,但它仍然从属于生殖本能,而且只在繁殖季节中有所表现……如果我们现今把音乐和性归入同一范畴,则是一种不当的、异想天开的泛化。这样的观念就好比把科隆大教堂放在矿物学课本里讨论,因为这幢建筑主要是用石头砌成的!”

荣格提出用心理能量的概念来代替性欲力,他认为:“当谈到力比多问题的时候,我们最好是把它理解成一种能量——价值,它能够传达到任何一种活动领域——无论是力量、饥饿、仇恨、性,还是宗教,而其自身从来不表现为哪种特定的本能形式。”

心理能量遵循守恒定律。心理能量在人格系统中的数量是有限的。人格系统中的各个结构要围绕这些能量展开竞争。如果某一结构得到的能量较多,其他结构能得到的能量就会较少。这很符合我们的常识,即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某一个特定心理要素原来所固有的心理能量减退或消失,那么与此相等的心理能量就会在另一心理要素中出现。也就是说,精神能量是不会白白丧失的,它不过是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例如男孩子对玩具、连环画和警察与小偷之类游戏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加会转移到汽车、小说和姑娘们身上。某种兴趣的丧失也意味着新兴趣的产生。

有些时候,心理能量在意识活动中消失而没有转换为其他活动,这种情况下,心理能量是从意识中转移到了无意识中去了。当心理能量的发展遇到挫折时,会发生退行作用。荣格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他建议人应该周期性地退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从无意识那里获得新的能量。有些时候,退行作用发生,无意识中丰富的种族智慧的原型会被激活,这往往能够保证一个人成功解决现实中的种种迫切问题。例如,当一个人面临某种危急的处境时,英雄原型被激发,为他提供所需要的勇气。实际上我们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是在从无意识中汲取能量。荣格认为无意识是心理能量的巨大贮存仓库,是心理能量的根本来源。

心理能量的流注、转移和发展,推动个体完成各个成长阶段的目标。心理能量如同河水一样,流入一条条欲望的沟渠,使之被激活并焕发生机。对于刚出生的婴儿,心理能量流注到吸吮功能,使它得到强化。吸吮成为婴儿释放紧张、获得快感的主要来源。这保证了婴儿的营养获取和健康成长。随着婴儿的成长,心理能量逐渐流注到婴儿的排泄、四肢伸展等功能,这引导了婴儿正常的生长和代谢。个体在青春期后逐渐趋于成熟,心理能量又逐渐流注到生殖功能,驱使个体完成生物的繁衍。当心理能量通过艺术创作和认知活动表达自己时,就会推动着个体去实现社会成就。

就这样,心理能量的表达从吸吮功能上发展到生殖功能上,从生殖功能上发展到社会功能上。而对于快感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无论是婴儿通过吸吮获得的快感,还是成年人通过性行为获得的快感,无论是通过精神创造活动获得的满足感,还是自我实现者特有的高峰体验感等,其背后的本质都是心理能量的聚集和释放。心理能量强度的不同造成了快乐体验的持续时间和感受强度的不同。

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最初提到的那个问题:性欲能量有何特别之处?大多数人成年之后,快感功能会稳定附着在生殖功能上,性行为成为心理能量或者欲力表达的主要渠道。这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心理能量或者欲力就是性欲能量。这是分歧和误解的根源。

另一个分歧较大的是元精本质问题及后天之精如何转化的问题。无论是清修派还是阴阳双修派,在实际修行中都主张“无欲”的重要性,同时也都认可元精是真正的药物,如《道门语要》中讲“其实精气神三者,虽有先后之名,实无先后之别,不过有欲、无欲之分而已”,认为可以用有欲和无欲的标准来判断先天元精和后天之精的区别。如果把内丹学中“精”的概念和精神分析中的心理能量或者欲力做对比,那么“精”的内涵就清晰了,元精和浊精的区分也就变得很容易。

当心理能量或者欲力流入到生殖功能,转换成日常意义的性欲望,或者流注并激动起其他欲望时,心理能量或者欲力通过这些欲望的渠道得以释放,此时的能量属于后天之精的范畴。当起源于集体无意识的心理能量或者欲力,处于尚未转换成任何具体欲望前的那种纯粹状态时,属于先天之元精的范畴。作为后天之精的种种心理能量,可以通过升华和转换的方式,从种种具体欲望中脱离出来,流注到高级的精神活动中去,这便是所谓的后天之精的返还。这样理解起来就不容易混淆了。

在《悟真篇》中有“不识真铅正祖宗,万般作用枉施功”。内丹学用真铅指代先天之元精,并经常警示后人:先天元精和后天浊精之间非常容易混淆,需要下功夫去体验和区分。内丹学把这个问题比喻成辨别水源清浊,认为理解元精本质是最基本的修行功夫,是获得修行成就的先决条件。

药物的锻炼过程是指精、气的凝聚过程。如果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则可以看作是对心理能量的聚集、转换、升华的过程。通过特定的修行方法,完成对人的身心的深层改造。因此,在各个派别优和劣、对和错的问题上,采用什么形式的修行方法并不是关键,能否对先天元精与后天之精正确区分和利用才是最重要的判断准则。

快感功能、欲力、心理能量这些心理学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人的本质和潜能。这些问题在内丹学中都有着独到的理解。内丹学用了极其简练的“精、气”二字就全都概括了。这种简练导致了概念内涵的模糊,造成了后世修行者对此产生种种误解。心理学中的这些研究可以和内丹学之间取长补短,帮助我们对这些修行奥秘产生更清晰和准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