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自 序

2016年6月的夏天,我还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当时正值“第四届中青年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班”开展之际,我作为课程主持人乔晓光教授的助教参与了与非遗传承人一对一的互动。那是我首次接触泰顺提线木偶,其间结识了木偶头雕刻项目的传承人季天渊,我和泰顺这个山乡的故事就是从此开始的。

壮月到来,此前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下达了《关于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参与高校利用暑期安排回访学员的函》,请学员利用暑期回访非遗传承人。于是我背起背包,提着三脚架,来到了泰顺,厚着脸皮住到了季天渊的家里。她的“木偶之家”具有极强的艺术震撼力,令我感动、钦佩。也是这次,我跟随蔡祖三的长春木偶剧团下乡,和提线木偶戏艺人一起吃饭、喝酒、睡觉、演出、走碇步以及跋山涉水。那段时光成为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金秋十月,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北京市总工会、中央美术学院在北京太庙艺术馆联合主办了“大学与非遗——中央美术学院中青年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创作展”。借此机会,我邀请到了有“木偶猴王”之称的表演艺术家黄泰生的后人黄孝德,请他在创作展上完成了一出完美的《徐策跑城》。但我深知,泰顺提线木偶值得更大的舞台。一个星期后,泰顺的新兴木偶剧团受邀前来。剧团把所有的戏箱、偶人、舞台道具、乐器运了过来,在中央美术学院完成了一场场精彩的表演。我还记得演出最后一晚,艺人们将行头搬运到了设计楼的空地,一担戏箱、一捆戏把,围好大小幕布,挂上十来个木偶,锣鼓声、唢呐声响起,木偶戏就这样开演了。楼上楼下挤满了来看“傀儡戏”的校友,现场锣鼓喧天,掌声雷动。至今我都无法描述出那一晚有多么激动人心,常常彻夜难眠。

2018年的春节,我第二次跟着戏班下乡演出。那年的除夕夜我与季天渊及其家人一起度过,初一一早我就去了石门木偶戏传习所戏班,晚上则和几位艺人睡在铁床上唠着和年相关的嗑。这次经历不像第一次那么新奇,却多了几分感念。后来,我又去过几次泰顺,也去了福鼎,看遍了泰顺、福鼎等地的木偶戏班,几乎认全了活跃在浙南和闽东地区的木偶艺人。每每听到戏班艺人说那边的老朋友会时常谈起我,新朋友都知道我,心里总是涌上一股暖意与思念,我也因此总想再为他们多做点什么,而这也是我想促成这本书出版的重要原因。

《泰顺提线木偶的艺术人类学研究》这本书集我的所见、所闻、所想为一体,将泰顺提线木偶的发展置于木偶戏发展的整体视野中,寻觅木偶戏的历史踪迹,阐释现今泰顺提线木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方法。随着我对泰顺提线木偶田野调查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泰顺提线木偶缺乏活态演出仪式的记录与理论方面的研究思考。这也是本书在记录木偶戏技术艺术形态的基础上,分析戏班建构、挖掘区域信仰以及完整记录祭仪民俗的价值所在。泰顺提线木偶的调查研究需要艺术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跨学科视野,以其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也需要各界艺术家、学者共同探讨。本书从新兴交叉学科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视角,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规范及方法,从对泰顺提线木偶的艺术本体的调查,深入至对木偶艺人情绪情感模式的观察,最后衍生出对文化传承保护观念、理论、实践的研究与价值的思考。

图1 大年初一的戏台与烟花(拍摄时间:2018年2月16日)

在持续几年的调查中,我见过凌晨的月亮,也见过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但都不以为苦,因为我想把泰顺的故事记录下来,献给和我一起仰望星空、沐浴阳光的“守艺人”。民间艺术的乡土调研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也深知书中有太多的不足,缺乏成熟而有力的思考。我仅希望这份对民间艺术的热忱,能够为泰顺提线木偶的抢救性记录与保护贡献微薄的力量,不辜负青年非遗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2023年2月13日于北京市魏公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