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木偶源流沿革

第一节 泰顺木偶源流沿革

要了解泰顺木偶的历史,首先要对泰顺县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泰顺县志·分疆录》(清光绪四年,1878年)对泰顺县的历史是这样具体记述的:唐末“前后入山著籍者凡十八大姓……开山立业至今八九百年,子孙尚多聚族而居,自宋以后生齿日繁,文物渐盛,科甲肇兴,人才辈出,至南渡之盛,山中土著遂多为瑞平世家巨族”[1]。从明景泰三年开始,泰顺分疆立县,有过四次修志。现今,泰顺县地处浙南山区,隶属浙江省温州市,东南邻苍南县和福建省的福鼎、柘荣。泰顺县与福鼎市在民间信仰上有很大相似性。温州下辖4个市辖区(龙湾区、瓯海区、鹿城区、洞头区),5个县(永嘉县、平阳县、泰顺县、文成县、苍南县),代管2个县级市(乐清市、瑞安市)。2016年末,泰顺县下辖19个乡镇,包括12镇7乡,其中有1个畲族镇、1个畲族乡,具体有罗阳镇、司前畲族镇、百丈镇、筱村镇、泗溪镇、彭溪镇、雅阳镇、仕阳镇、三魁镇、南浦溪镇、龟湖镇、西旸镇共12个镇和包垟乡、东溪乡、凤垟乡、柳峰乡、雪溪乡、大安乡、竹里畲族乡共7个乡。

笔者在口述采访中了解到,木偶戏在泰顺各乡村有着广泛的流播历史,各类型的木偶戏中又以提线木偶戏最具代表性。

泰顺木偶的发展依托于农村木偶戏表演的传统,并由来已久。但木偶戏何时传入泰顺,未见明确的文献记载。南宋时期,温州九山书会才人编撰的《张协状元》是宋元南戏代表作品之一,其第五十三出提及“傀儡戏舞鲍老”的场景。这则记载是关于温州地区提线木偶较早的文献资料。明代温州籍文人姜准在《岐海琐谈》卷三十八“杂志”中,记载了他所见的一场提线木偶表演:“山人黄子复擅巧思,制木偶,运动以机,无异生人。尝刻美女手捧茶托,自能移步供客,客举瓯啜茗,即立以待,瓯返于托,即转其身,向内而入。又刻为小者,置诸席上,以次传觞,其行止一视觞之举否。周旋向背,不须人力。”[2]明代官员朱谏的家乡位于雁荡山之南,属温州地区,他在《观傀儡戏十首》之一中写道:“小女群看傀儡场,风飘彩袖各郎当。锦棚不觉灯花落,又报东方晓日光。”温州木偶戏的盛行及受欢迎程度显而易见。清代徐珂所编《清稗类钞》说温州“土俗尚傀儡之戏,名曰串客”。清代郭钟岳《瓯江竹枝词》记载:“台前灯彩衬高低,串客衣冠亦整齐。傀儡登场频一笑,有人暗里费提携。”清代学者方子颖在《温州竹枝词》中也写道:“鳌山台阁列层层,傀儡频年百戏增。”[3]至少可说明在明清时期木偶戏已经在温州地区广泛流行开来。

根据泰顺木偶老艺人、民俗学者等口述记录资料,提线木偶戏传入泰顺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

施振梅[4]:泰顺在宋末元初就有了木偶戏,至今已有六七百年了。当时的木偶戏叫傀儡戏。傀儡有5种:一种叫提线木偶,也叫悬丝木偶,就是泰顺、泉州的那种;有一种叫手指傀儡,也叫布袋戏;还有一种叫杖头傀儡,现在中国木偶剧团演的就是杖头木偶戏;还有两种,一种叫水傀儡,国内已失传,据说越南还有,还有一种叫药发傀儡。[5]

董天泽:泰顺木偶戏是提线木偶戏,据推定是由南宋时的都城临安(今杭州)传来的,因其被封建统治阶级歧视、排斥,才由平原流入山乡。泰顺木偶戏始于何时,史无记载。前些时候,发现了浙南山区现存的最早的木偶头,初步推定最迟为元末明初的作品,故而我们认为泰顺木偶戏最迟始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6]

季桂芳:泰顺木偶戏源于何时,现无证可考,比较共同的、切合实际的观点是宋末,至今有600多年历史。宋朝,泰顺的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使得木偶戏传入泰顺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宋末元初的战乱,南宋杭州文人、艺人纷纷逃往浙南山区避难,把木偶戏这种艺术带入山区,则成为泰顺木偶戏可能产生于宋末的外在动因。[7]

夏碎香:木偶戏在泰顺流传历史悠久,相传约有600年历史。[8]

泰顺木偶的起源并无明确记载,不过,泰顺先民在唐末聚族而居、在宋代生齿日繁,使木偶戏传入泰顺成为可能。泰顺在宋末元初就有了木偶戏的可能性,还可从三魁、筱村、泗溪的有关宗谱记载中追溯:“宋代就已经有木偶戏流传,南宋时曾经赴临安演出。”[9]至清代末期全县约有120家戏班。更为准确的实物史料依据,可根据泰顺三魁镇木偶戏的情况调查。锦溪有薛宅,薛氏四房祖宗在神香岭见木偶戏一担堂,无人招领,便挑回家安放,后多有显灵,遂香火不绝,历代相传,至今当地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薛宅戏师爷显灵为人治病的故事。薛氏所存的木偶担自明初洪武年间一直保存到“文革”前,全套木偶约48身,木偶头约60个。[10]但这仅可说明泰顺木偶至少在明代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木偶担子。

图4 泰顺提线木偶戏主要分布图(标绘:张冬萍)

木偶戏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泰顺县志》第二十七编“岁时节俗”一节中提道:“正月十五元宵节……三魁武垟村,抬出宫中的娘娘塑像,举旗提灯,锣鼓宣扬,逐村巡游。巡经每个自然村时,众皆设供迎拜。巡遍三村后,回宫再演木偶戏三至五天。”[11]这也是泰顺提线木偶戏作为一项集民间信仰等为一体的综合类民间艺术形式的体现。

泰顺木偶制作历史的源流,可以从当前遗存的古代木偶实物来探析。目前发现的古代木偶实物经季桂芳先生调查有两处。一处在泰顺的三魁农民薛李学家中,计有6个头像、3身完整的木偶,共9件。据说原本薛家这一批木偶有60多个,后被摧毁,仅此9件藏于山洞中才得以保存下来。另一处在浙闽交界的山村徐茂雄家中发现。徐家共有25身完整的木偶。据有关人员研究推定,这批木偶最迟是元末明初的作品。[12]

图5 泰顺三魁薛宅廊桥(拍摄时间:2016年8月17日)

图6 正月十五,泰顺县三魁镇抬出临水宫中的陈娘娘坐像进行巡游
(拍摄时间:2018年3月2日)

图7 泰顺县三魁镇临水宫中的陈娘娘小像
(拍摄时间:2018年3月2日)

图8 陈娘娘塑像起身前,道士们要在殿前完成一系列法事活动,同时在三魁镇的文化礼堂上演木偶戏等民俗演出
(拍摄时间:2018年3月2日)

图9 泰顺县三魁镇元宵节的百家宴(拍摄时间:2018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