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饰面谱

一、服饰面谱

(一)服饰盔头制作

泰顺木偶戏与地方戏曲关系密切,因此木偶身上的服饰、帽饰、木偶头、面具等都会受到戏曲的影响。在此,仅从服饰与帽饰的制作方面来看其演进过程。木偶服饰经历了从木偶制作者自制到工业机器制作的过程。传统的木偶戏服多为木偶头制作者、戏班提线艺人或当地裁缝手工制作,他们根据木偶人物的角色、身份、性格选用不同花色的布料缝制,颜色、材质与角色相近即可,并不太讲究。现今木偶戏班的戏服多为机绣图样,木偶服饰制作者将绣样直接用机器缝制在衣物上,因此地方戏班的戏服呈现出明显的趋同性。

木偶戏中人物角色常用的服饰有以下几种:大龙蟒(大衣)、官衣/判官衣(大衣)、八卦衣(大衣)、宫衣(大衣)、女花帔(大衣)、素花帔(大衣)、团花帔(大衣)、员外帔(大衣)、红帔(大衣)、文生花褶(大衣)、素褶(大衣)、侉衣(二衣)、杖衣、茶衣等。

木偶戏中人物盔头会用到盔、冠、帽、巾等,每一大类中又有小的分类,如盔类中有王爷使用的王爷盔、女角使用的盔等;巾类中有文生巾、员外巾等;帽类中有状元帽、太监帽、相纱帽、纱帽、罗帽、毡帽等。

图30 季天渊正在制作花魁的衣服(拍摄时间:2016年8月20日)

图31 季天渊正在给木偶猪八戒做帽子。她做手活儿很快,不一会儿就做好了几个
(拍摄时间:2016年8月9日)

戏班的盔头从制作工艺上又分为布冠和珠冠。布冠多以各色的丝绸材质制成,有的布冠内部用硬纸板塑形。珠冠的制作相对复杂,至今仍保持着手工制作的传统。制作珠冠的时间成本较高,其中凤冠和蝴蝶冠的制作尤为复杂,要先剪好纸板,内部串好铁丝做骨架,方便弯曲,然后要“粉线”(画凸起的装饰线),其次“点翠”(贴布),最后加好弹簧。随着今天戏装店不断增多,木偶制作艺人也会选择直接购买盔头。

图32 木偶猪八戒佩戴的纱帽(拍摄时间:2016年8月17日)

(二)面具制作

木偶戏中面具的使用体现着戏曲表演中程式性的特点,是木偶头的重要辅助道具。泰顺地区的面具多为纸糊,然后彩绘。一堂木偶中要配置几十个面具,往往在连台戏中人物角色变换时使用,同时也是木偶角色和木偶数量的一种临时替补。叶明生在《福建傀儡戏史论》中提到,闽西高腔傀儡戏称面具为“面壳”,并有专用和套用之分。

所谓专用,即以特定人物姓名命名的专用冠名面壳;所谓套用,即为正统观念下按人物类型加以分类冠名的泛用面壳。[5]泰顺民间木偶戏班的面具虽然多为专用面具,但其使用随意,除个别以外,绝大部分面具虽有固定名称,但缺乏明确的角色区别。常见的专用面具有:曹操、赵匡胤、祝彪、鲁智深、关羽、李刚、窦尔敦、典韦、姜维、包拯、夏侯惇、孟良、时迁、崇黑虎、廉颇、徐晁、张飞、尉迟宝林、李远、薛刚、胖和尚、魁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