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棚之空间结构
戏棚即木偶戏表演的场所。木偶在古代被称为傀儡,探究木偶戏棚的历史承传和演变是了解泰顺地区提线木偶戏棚的基础。本节在介绍泰顺木偶戏棚的同时,也会对木偶(傀儡)戏棚的发展历史作简要概述。
关于古代的傀儡戏棚,笔者只能借助少量文字或绘画资料进行戏棚结构的简要梳理。较早提到傀儡棚的是北宋时才良编的《法演禅师语录》:
山僧昨日入城,见一棚傀儡,不免近前看。或见端严奇特,或见丑陋不堪,动转行坐,青黄赤白,一一见了。子细看时,元来青布幔里有人。山僧忍俊不禁,乃问长史高姓,他道:“老和尚看便休,问什么姓大众。”
从上述文字中,我们得知傀儡棚上及其后棚是用“青布幔”包围着的,远处只能看到傀儡提演,靠近看才能见到棚内之艺人。[16]宋代诗人魏了翁《次韵李参政湖上杂咏录寄龙鹤坟庐》的“世有傀儡棚,帐幙深遮围”[17],也提到傀儡戏棚表演中出现了围帐。
图45 南宋《傀儡婴戏图》
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传为南宋刘松年的《傀儡婴戏图》(图45)中,可看到当时傀儡戏演出时戏棚的大致结构。傀儡棚中的儿童正在操弄傀儡钟馗,偶人身上穿有5条丝线,分别控制傀儡的头、手、脚。简易的戏棚由七根竹竿搭建而成,下方有放倒了的桌几,用细布条与竹竿系在一起。操弄者前方被帷帐遮挡,观看者只能看到傀儡;帷帐呈半封闭状,并挂有三条装饰性的帐眉。傀儡表演的背景是山水画的图样,背景上部放置小幅的屏风山水画,似乎是为了遮蔽表演者的身体。宋代的这幅傀儡图大致呈现出了当时傀儡戏棚的构造。
收藏于德国科隆东方艺术博物馆的明代刻套色《西厢记》图册是崇祯十三年(1640)由吴兴闵寓五氏主持刊印的,其中图十九(图46)以傀儡戏的形式展现了“诡媒求配”的故事。图中傀儡棚为木质弧形顶戏棚,傀儡人后方同样有背景屏风,但是没有遮挡操弄傀儡人物的帷帐,这是与今天木偶戏棚结构的最大不同。但此图仅是木偶戏棚在明代的一个缩影,不足以代表当时戏棚的普遍结构,仅能作为戏棚结构多样性研究的增补材料。
明代《三才图会》中可看到有一块右上角标明《傀儡图》的单色印版,画面呈现了古代傀儡戏表演的戏棚结构,人在舞台后悬丝表演,台前是津津有味地观看傀儡戏的观众。
泰顺提线木偶戏棚今天多为竹棚,竹棚的结构与上述《傀儡婴戏图》中的相似。戏班一般会在演出前一天搭建好戏棚,外部盖上一层遮风挡雨的硬土布。
演出当天,木偶戏班人员搭建戏棚内部竹架,竹架一般在接近6米× 6米的正方形戏台上搭建。从内部结构来看,戏棚空间包含了表演舞台、前台提线艺人活动区域、后台艺人安置区域、悬挂木偶区域、戏箱放置区域,从图47可清晰地看到各部分区域所在的位置。提线艺人经常要一人操纵几个木偶,因此常常要将木偶悬挂于舞台台面上。用于固定台上木偶的道具叫作“走马圈”,为竹制的圆圈,多为六七个串在一起,悬挂于竹架之上。戏棚内由四根竹竿搭建成方形,方形的两条对边上再搭两根相对细一点的竹竿,用于悬挂木偶,侧边(后台乐队一侧)从顶部吊线搭杆,同样用于悬挂木偶。另一侧则放置音响和悬挂木偶人手中持有的道具。戏棚内要挂上四大天王的符,意在保护戏台。戏台正面戏棚上也要用卦符镇台,并悬挂对联以示气氛,正面下部台围处挂有提线木偶戏班的班名和宣传语。戏台右边为“出将”,左边为“入相”。
图46 明刻套色《西厢记》图册
图47 木偶戏棚结构示意图(绘制:张冬萍)
图48 长春木偶剧团艺人在挂木偶。悬挂木偶时要按一定顺序,以方便提线艺人表演,从左至右依次是文堂、中堂、武堂
(拍摄时间:2016年8月10日)
图49 福建省福鼎市管阳镇楮楼村木偶戏表演中的木偶排布(拍摄时间:2018年2月23日)
图50 木偶排布规律示意图(绘制:张冬萍)
为了方便木偶戏表演艺人在演出中更换木偶,一堂木偶在戏棚中悬挂的位置通常也有一定的排布规律(图50),有文堂、中堂、武堂之分,区分标准便是木偶的角色:靠近入相口的位置为文堂,靠近出将口的位置挂武堂,即左边挂皇帝身及文官各类官员之偶身,右侧前面挂一小田公,其他为武将偶身。另外,棚后竹竿靠右侧挂旦角身(亦有个别生角身),棚后中间挂戏神田公元帅身,棚后左侧挂刀枪戏具袋及动物类之虎马等戏偶。[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