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戏”中的《娘娘传》

二、“太平戏”中的《娘娘传》

泰顺民间保留着演出《娘娘传》的习俗,有真人表演的“大戏”和木偶表演的“小戏”之分。

温州大学曾子睿从民俗学角度发表《社会转型期的村落民间信仰传承——以温州睦州垟村陈靖姑信仰为个案》一文,其中提到了温州地区陈娘娘信仰源流的问题。古代温州地区的自然条件、民众生活和社会发展状况与福建地区类似,民众的信仰心态也类似,加上历史上发生的海啸等自然灾害,导致很多原籍福建省的居民迁移至此,现今温州人中很大比例是福建人的后裔。以上几点客观条件是陈靖姑信仰能在温州地区得到传播的根本原因,也是促进该信仰得以传播和拓展的重要因素。他还指出,陈靖姑信仰之所以能传播至今,可能与马斯洛提出的人的五个层面的需求有直接关联。[16]

在浙西南民间历史流传中,产生了大量与陈娘娘有关的民间传说及神话,人们以说唱、表演、参拜、祭祀等多种方式传诵着陈娘娘的故事。在泰顺,陈娘娘是妇女儿童的保护神,同时又是地方人民用来祈求全境平安的神灵。

泰顺县泗溪镇白粉墙社区“夫人宫”中记载了陈夫人的生平:

陈靖姑生于唐朝开宝元年[17]正月十五日,系福州下渡人,神父陈昌,神母葛氏,神兄陈守元。祀神陈靖姑自幼服从神母,看经说道,十三岁由父母主婚与古田闽学官刘通之子刘纪订婚。当年正月十五,靖姑降生良辰,往闾山法学院拜许真人为师,在山学法三年,法期满后承师命下山,医神父救神矢,斩妖救万民。此时刘纪十五岁,会九十进士,刘纪、靖姑年俱二八,是时结婚。婚后旨到:钦敕罗源县巡检,夫妻同往到任。在罗源任期,靖姑结谊林刺史之女林九娘,往游过江,在海口结谊李三姐,在高盖山收金毛神虎,结谊西河人闾山老母门徒江夫人,在乌山结谊石陕夫人。唐龙启三年,延钧在位,在皇宫斩白蛇,法炼三十六宫,敕封慈济临水夫人、陈夫人。续后又结谊阮英、许惠、曾福、马飞、邹氏、高氏及欧氏。龙启五年,茅山门徒袁广智会同蝴蝶精扰乱闽方,旨召十二姐妹平闽,敕封慈济崇福临水陈夫人。续后在扬州杨宅收红毛猴皈依,水口崖角山收蜘蛛精,长乐吴宅收狐狸精,桃坪亭收白犬精。永和二年,夏旱至秋,神兄陈守元祈雨半月不应,恳召靖姑祈雨。靖姑为万民解大旱,脱神胎,念真语,化住屋,驾祥云往白龙江,法立水面,天降甘霖。是时白蛇精会长坑鬼害胎,致靖姑卒年于永和二年七月二十八日,二十四岁。十二姐妹闻靖姑升天,同时缢死,三后归神。加封慈济崇福昭惠陈夫人。宋时显应皇宫,救产开宝始祖宋淳,又敕封顺懿元君,理宗帝加奖顺懿太后。清道光敕封天仙圣母。

泰顺县雪溪乡桥东村道长季庆典保存着爷爷季保真的手抄本(图57),其中记载了陈十四娘娘的事迹:

福州古田临水殿,临水殿为陈夫人,父是江南下都陈长者,母是西河葛夫人。大历元年正月半,亥时生下奶娘身,将独五龙来吐水,金盆底水洗娘身。一岁三岁奶伶俐,三岁四岁奶聪明,五岁六岁奶食菜,七岁八岁奶看经,九岁十岁绕龙来绣凤,十一十二看花园。春看扶桑花正发,夏看荷花满池塘,秋看石榴对金菊,冬看梅花片片香,百般花园都看了,回到江边看龙船。龙船双双游东海,奶娘独自在江边,思量闾山去学法,不知闾山在何方,太白仙观云头现,荷叶化作白龙船,一时强风漂浪起,直到闾山大洞门,闾山法主当堂坐,五营兵马排两边。法主当时就问答,你是何州哪县人?夫人即时便应答,吾是福州古田人,父是江南下都陈长者,母是西河葛夫人,大历元年正月半,亥时生下奴奴身,即因天下妖魔乱,特来学法救万民。几见男人来孝法,未见女儿到闾山,男人学法男人教,女人学法女人传,王母七娘亲来接,引到闾山后花园。九郎天宫去赴会,法书交付王母娘,法主当时亲吩咐,第七教起第十全。七娘当时听错了,第一教起第十全,第一教奶飞天并覆地,第二教奶水面作旱王,第三教奶通三界,第四教奶古骨炼成人,第五教奶牵云来遮日,第六教奶斩草落平阳,第七教奶娘推生并落孕,第八教奶点石炼金银,第九教奶九州岛兴兵马,第十教奶破庙灭邪精。十本法书从头教,从头到尾教奶娘,奶娘法书都学了,回转凡间救万民。第一收了乾霞精,第二救起马夫人,第三斩了南蛇断,第四救起皇后娘,上救皇后下救万民,有求皆应无愿不从。一斗油麻分香火,一家香火万家全,家家立起奶娘位,户户伏祀奶香烟,州州立造奶娘殿,殿殿都朔奶金身,百花桥头亲许愿,麒麟送子到门楼。

图57 泰顺县雪溪乡桥东村道长季庆典家中流传下来的手抄本
(拍摄时间:2016年8月12日)

陈十四祭祀有三种形式:一是初一、十五正常的烧香祭祀;二是仪式中对陈十四的祭拜,又可分为对陈娘娘武身和木偶戏身的祭拜;三是木偶戏艺人对陈娘娘的祭祀。

笔者在口述调查中了解到,多年前村民家中有供奉陈十四娘娘真身的传统,而今已将娘娘请到各个宫里庙里,“家里太小供不了大佛”是当地村民的解释。因此如今日常的祭祀活动都在村子的庙里进行。

在整个“太平戏”公演仪式中,“请神”便是由做法事的道士将陈十四娘娘的武身从庙中请出,安置在戏台对面三四十米远的地方看戏。演出七天,村民不断在神位前烧香磕头祭拜。对面戏台演出木偶戏《陈十四娘娘传》,村民同样在戏台前摆供桌祭祀并不断添香。木偶戏中演出娘娘降生、娘娘归神等特殊情节时,村民也会对着陈十四的木偶身磕头以示尊崇。因此仪式过程中,不仅有陈十四神像真身,还将陈十四以木偶形式来呈现,这正是信仰表达的艺术性与多重性。

从木偶戏《陈娘娘传》中木偶提线艺人的角度来讲,他们对陈十四怀有敬畏之心,同时又是陈十四这个木偶形象的操控者。叶明生的《福建傀儡戏史论》中提到了“傀儡师”说,他指出:“傀儡师(提线师)因必须主持傀儡班之还愿及祈禳法事仪式,所以也具有道法职能,因此,也必须取法名……即具神职身份的意思。”[18]但在泰顺的民间木偶戏班中,却没有真正具有道法神职专业职能的傀儡师,可见提线艺人的宗教性大为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