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戏”源流史料与民间俗神信仰

一、“太平戏”源流史料与民间俗神信仰

何为“太平戏”?“太平戏”是泰顺地区特有的说法,当地人把祭神、请愿、还愿、求平安的神戏称为演“太平戏”。[5]这一类戏中,以《娘娘传》等剧目最具代表性。

“太平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太平戏”指整个太平戏仪式,包括请神、《娘娘传》戏演、巡洋、送神;狭义的“太平戏”指的就是木偶戏神戏,尤以《娘娘传》为多。泰顺提线木偶的表演剧目主要分为神剧、史剧、现代剧,神剧中的《娘娘传》是泰顺木偶戏中最为传统的演出剧目。在泰顺地区,陈十四作为汉族民间的信仰神,又被称为陈靖姑、陈娘娘、陈夫人、临水夫人、顺天圣母、注生娘娘、奶娘等,因此《娘娘传》通常又称为《陈十四传》《临水平妖传》《奶娘传》《陈夫人传》等。以木偶戏形式祀神,是民间陈十四信仰祭祀中常规行香活动之外的一种独特形式。

木偶戏《娘娘传》的起源无从考证,据76岁高龄的后台主胡艺人毛显气[6]回忆,他小时候就已经有娘娘戏了。可以确定的是,泰顺地区对于民间俗信神陈十四娘娘的信仰由来已久。《泰顺县志》中《岁时习俗》一节提到了泰顺地区元宵节习俗与木偶戏密切相关,如三魁的武垟村,抬出宫中的娘娘塑像,举旗提灯,锣鼓宣扬,逐村巡游。巡经每个自然村时,众皆设供迎拜。巡遍三村后,回宫再演木偶戏三至五天。[7]在清代石方洛的《且瓯歌》中就有关于元宵节时陈娘娘信仰的相关记载:“陈十四娘立庙遍城乡,始自何年我弗详。元宵佳节夜初长,喜桃分送卜麟祥,上有童儿貌秀良,谁家迎娶谁家昌。”讲述的是妇女结伴去宫中拜娘娘,求赐子嗣,并争抢神案前摆的米制粉桃,或由道观派人分送喜桃,则称送喜桃。[8]而今,陈娘娘信仰的影响区域有福建古田、福州、莆田,浙江温州、宁波,广东潮汕和江西等地,甚至在海外广泛传播。

图56 雪临村已过古稀之岁的“唢呐王”毛显气正在后台拉京胡
(拍摄时间:2016年8月13日)

讨论陈娘娘信仰,就要将其放在中国整体的民间宗教体系中加以理解。濮文起在谈民间宗教时说道:

似乎人们已形成了一种文化心理定式,一谈中国传统文化,就讲儒释道。其实,这是人们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时的一种“视角偏移”,或者说是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片面认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儒释道——文化人类学家所说的“上位层次文化”——官僚士大夫文化之外,还有一种对中国历史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传统文化,这就是被文化人类学家称之为“下位层次文化”的民间宗教与结社。民间宗教亦称民间秘密宗教,又称教门或道门,它是作为正规的、公开的宗教——如佛教、道教——的异端,为部分下层民众所信奉,在民间流传的各种宗教。[9]

不可否认,民间宗教也是中国多样的宗教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区域性的宗教信仰又存在着佛教、道教、民间宗教之间的文化互动。中国的民间宗教与道教有同生共长的连体关系。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成形的民间宗教,就是东汉末年出现的民间道教。通观一部道教史,是由原始道教,逐渐发展为初具规模的民间道教(如太平道、五斗米道),尔后再由民间道教演变成具备完整形态的正统道教的漫长发展过程的历史。[10]由于道教作为制度化宗教,有其优越性,在历史上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在某些朝代甚至受到最高统治者推崇,所以其在社会上的影响是民间信仰不可比拟的。民间信仰由于其散漫、鱼龙混杂的存在形式,经常受到统治者中一部分人士的批评,甚至镇压。历史上所谓“禁淫祀”,主要的对象就是民间信仰。所以民间信仰经常要向道教或佛教靠拢,才能争得“正统”的地位。因此,民间信仰多多少少会受到道教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受其一定程度的支配和约束,道教神仙在民间信仰的体系中,也居于核心地位。[11]

因此,中国民间信仰呈现出道儒佛混融的情况。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人曾在中国华北开展信仰与风俗的调查,其结果就证明了这一点。[12]李亦园较早持民间信仰是复合性信仰的看法:

其实我国传统的宗教信仰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其间固以佛道的教义为重要成分,但却包括许多佛道以外的仪式成分,例如民间信仰中的祖宗崇拜及其仪式,就是最古老的信仰成分,比道教教义的形成早很多,其他又如许多农业祭仪,也都与佛道无关,所以说我国民间宗教是融合了佛道以及更古老的许多传统信仰成分而成,因此我们无法像西方人称一民族的宗教为某某教一样来说明,只能称之为“民间信仰”吧。[13]

他提出了“普化的宗教”与“制度化的宗教”的概念:所谓“制度化的宗教”是指一个民族的宗教在教义上自成一体系,在经典上则有具体的刊行出版典册,同时在教会组织上也自成一严格系统,而与一般世俗生活分开,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世界性宗教亦属之。所谓“普化的宗教”,则是指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并没有系统的教义,也没有成册的经典,更没有严格的教会组织,而且信仰的内容经常是与一般日常生活混合,而没有明显的区分,如祖宗崇拜、神明崇拜、岁时祭仪、生命礼俗、符咒法术等。

李远国、刘仲宇、许尚枢合著的《道教与民间信仰》一书中也明确指出了民间信仰的复合性:

民间信仰具有复合性,即民间所造之神与制度化宗教佛教、道教的佛、菩萨、神仙常常混杂在一起,受到老百姓的膜拜。

所以,假如我们去看民间信仰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我们可以在学理上将道教神仙和佛教中有明确记载的佛、菩萨与民间的信仰分开,而老百姓的头脑中和祭拜的实践中,未必明白这些不同来历的神明与其他神明比如五显神、狐大仙之间的区别。[14]

民间信仰的这种多样化、因拼合而显得杂乱无章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崇拜对象无法形成一个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神灵系统。虽然有时候民间信仰中也会多少表现出一点儿对宇宙秩序的敬畏,对“神灵”大小的追问,却是非常少见的。大多数情况下,各类信众只信自己奉侍的神灵的超凡力量,至于其力量来自何处,与其他神灵在地位、等级上有何差别,是不管的。也就是说,在民间信仰中缺乏统一的至上神的观念。由于大家各不认同对方的至上神,而只无限地拔高自己所信神灵的地位,事实上在民间形成了许多个至上神。[15]我们可以由此来理解陈娘娘信仰:陈娘娘这个角色虽为道教的神灵,但这一民间信仰还是处于中国大的信仰环境之中,也就是具备复合性的特质,这是我们在讨论民间信仰背后的文化观念时应当注意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