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戏神信仰方式
祖师爷作为泰顺地区提线木偶的行业神,其祭祀形式分为三种:一是木偶戏表演艺人和制作艺人家中的供奉;二是木偶戏中的祭祀;三是社区空间中的祭祀,常见于祠堂。
前台提线艺人在《娘娘传》每场演出开始时都要洗手并三鞠躬,演出完也要鞠三个躬。闹台结束后,打八仙之前要烧一张纸钱,绕木偶转一圈来“去邪”。祖师爷作为木偶戏神戏表演中重要的丑角与说白,其地位与《娘娘传》中的陈娘娘同等重要,所以戏台前祭祀陈娘娘的供桌一并是祭祀祖师爷的供桌。在福鼎市管阳镇楮楼村表演的木偶戏《还花戏》,台前没有供桌,但戏台上有供奉祖师爷的灵牌(图53),灵牌上的横向文本为“探花府”,中间竖向文本为“杭州府风火院田都元帅香位”,田都元帅右侧写“梨园师傅”,左侧写“黄老先生”,再往左右两侧延伸,分别写“左边招财童子”“右边进宝童郎”。
图53 福鼎市管阳镇楮楼村木偶戏中供奉的祖师爷灵牌示意图
(绘制:张冬萍)
图54 福鼎市管阳镇楮楼村村委阁楼中的祭祀空间(拍摄时间:2018年2月23日)
图55 福鼎市管阳镇楮楼村村委阁楼中供奉的祖师爷
(拍摄时间:2018年2月23日)
福鼎市管阳镇楮楼村村委的阁楼中供奉着的祖师爷,是已供奉多年的木头布身的偶人(图54、图55),约30厘米高,放在玻璃罩中保存。阁楼中还挂着“有求必应”“盛灵显赫”字样的牌匾,并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香灯。
木偶艺人的信仰是其传承戏班最重要的驱动力,他们在信仰中坚定了自身记忆的传承。戏班的构成从“物”到“人”到“精神”,是戏班凝聚力的升华,也是与戏班传统的互动。
【注释】
[1]现今可以看到的木偶戏演出,前台提线艺人多为3—4人的组合,后台音乐组多为4人组合。
[2]泰顺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泰顺木偶戏.内部发刊,2000:30.泰顺县文史资料第四辑,温州第一次印刷.
[3](元)朱凯.昊天塔.第一摺.
[4]即遮挡提线艺人的舞台幕布。
[5]泰顺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泰顺木偶戏.内部发刊,2000:27.泰顺县文史资料第四辑,温州第一次印刷.
[6]职业剧团指的是每年演出一两百天的民间戏班,这些戏班农闲时候演戏,农忙时候整修,不进行农业生产劳动;半职业剧团指的是农闲演出、农忙务农的民间戏班。
[7]1950年泰顺县举办第一期木偶艺人学习班,参加学习的有几十个戏班负责人,后经登记留下10多个剧团。新华木偶(实验)剧团前身是红星木偶剧团,团长是林守钤,后由泰顺县第一任文化馆馆长董天泽将其改为新兴木偶(实验)剧团。
[8]林守钤(1913—2003),13岁跟欧其寿学习木偶提线技艺,21岁独立掌班。1951年、1952年先后参加县文化馆第一次、第二次举办的木偶艺人培训班。1980年应木偶剧团邀请参加培训班任教师。
[9]黄泰生(1929—2008),8岁学习木偶戏,师从周德、林守钤,1979年被借调到泰顺县木偶剧团,1980年担任泰顺木偶艺人培训班的教师。
[10]即1979年恢复泰顺县木偶剧团后的安排。
[11]泰顺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泰顺木偶戏.内部发刊,2000:189.泰顺县文史资料第四辑,温州第一次印刷.
[12]泰顺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泰顺木偶戏.内部发刊,2000:188.泰顺县文史资料第四辑,温州第一次印刷.
[13]泰顺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泰顺木偶戏.内部发刊,2000:186.泰顺县文史资料第四辑,温州第一次印刷.
[14]根据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原副主任季海波口述采访整理,两批学员均有转正期,并非所有招收学员都可以发展为正式学员。
[15]现今民间木偶戏的演出多为临时演出和临时搭班子。
[16]叶明生.福建傀儡戏史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701.
[17](宋)魏了翁撰.鹤山全集.四部丛刊景宋本: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之二.
[18]叶明生.福建傀儡戏史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704.
[19]季海波主编.泰顺提线木偶戏[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6:134.
[20]季海波主编.泰顺提线木偶戏[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6:133—134.
[21]季海波主编.泰顺提线木偶戏[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6:75.
[22]泰顺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泰顺民间故事卷.内部资料,1988:174.
[23]泰顺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泰顺木偶戏.内部发刊,2000:169.泰顺县文史资料第四辑,温州第一次印刷.
[24]泰顺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泰顺木偶戏.内部发刊,2000:177.泰顺县文史资料第四辑,温州第一次印刷.转引自泉州木偶剧院陈列室“相公”解说词。
[25]叶明生主编,杨榕副主编.福建戏曲行业神信仰研究.莆田田公信仰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内部刊物),2002.
[26]台基,指演出的一个个地方。过台基,即去到下一个木偶戏表演的村子。
[27]装木偶要有它的规矩,首先装袍、甲,再装生旦,上面装兵,最后装黄揭老。据民间传说,有一次戏班里一位新来的师傅将黄揭老放在箱底。第二天在下一个台基开箱时,发现整个戏箱乱糟糟的,木偶线也打结了,黄揭老爬到了最上层。泰顺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泰顺木偶戏.内部发刊,2000:171.泰顺县文史资料第四辑,温州第一次印刷.
[28]陈志勇.南戏戏神田公元帅信仰变迁考[J].文化遗产,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