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木偶”文本概念的生成
要理解“木偶”在当下的概念,首先要厘清“傀儡”一词的历史沿革。“傀儡”一词出现之后,其知识概念经过一个过程后才逐渐被纳入主流,并演变、构建成为后来“木偶”的概念。依托历代古籍和现有文本的记载,我们可对“傀儡”“木偶”等知识概念的生成进行梳理,以便对其历史源流进行追溯,而这也是理解今天意义上“木偶”概念的基础。
木偶在古代被称为“傀儡”。“傀儡”一词较早的起源可追溯到东汉刘熙的《释名疏证补》,其中提到“《颜氏家训·书证》:或问:俗名傀儡子为郭秃,有故实乎?答曰:《风俗通》云‘诸郭皆讳秃’。当是前代有姓郭而病秃者,滑稽戏调,故后人为其象,呼为郭秃。”[47]指出郭秃在当时是傀儡子的俗称,其演出滑稽风趣。《颜氏家训·书证》成书于隋代,因此《释名疏证补》中关于傀儡的内容应为后世增补。唐代对于“傀儡”二字的记载逐渐增多。《贞观政要·慎所好》:“贞观七年,工部尚书段纶奏进巧人杨思齐至,太宗令试,纶遣造傀儡戏具。”[48]可见贞观七年已有了木偶戏表演的需求。唐代温庭筠《温飞卿诗集笺注》记载:“北齐后主高纬雅好傀儡,谓之郭公。”[49]唐玄宗也作《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50]五代刘昫撰《旧唐书》载:“每将过郡县,先令倡卒弄傀儡以观人情,虑其邀击。”[51]可见“弄傀儡”已是当时举国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宋代古籍已有大量关于“傀儡”的记载。具体有:蔡正孙《诗林广记》,陈淳《北溪大全集》,陈彭年《重修广韵》,陈旸《乐书》,陈元靓《岁时广记》,陈著《本堂集》,丁度《集韵》,董嗣杲《庐山集》,董正功《续家训》,高承《事物纪原》,葛立方《韵语阳秋》,桂万荣《棠阴比事》,郭茂倩《乐府诗集》,郭彖《睽车志》,洪迈《万首唐人绝句诗》,洪咨䕫《平斋文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后集》,黄庭坚《山谷别集》,黄震《黄氏日钞》,黄仲元《四如讲稿》,蒋捷《竹山词》,金盈之《醉翁谈录》,李昉《太平广记》,李流谦《澹斋集》,李心传《旧闻证误》,林之奇《拙斋文集》,刘克庄《后村集》,楼钥《攻媿集》,吕祖谦《宋文鉴》,毛居正《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梅应发《开庆四明续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潘自牧《记纂渊海》,任广《书叙指南》,阮阅《诗话总龟》,邵雍《伊川击壤集》,邵雍辑《梦林玄解》,沈括《梦溪笔谈》,史炤《资治通鉴释文》,释道原《景德传灯录》,释惠洪《僧宝传》,释普济《五灯会元》,司马光《类篇》,孙光宪《北梦琐言》,汪元量《水云集》,王安石《临川集》《王荆公诗注》,王谠《唐语林》,王迈《臞轩集》,王明清《挥尘录》,王象之《舆地纪胜》,魏了翁《鹤山全集》,吴开《优古堂诗话》,吴曾《能改斋漫录》,吴自牧《梦粱录》,西湖老人《西湖繁胜录》,谢公应《(咸淳)玉峰续志》,谢维新《事类备要》,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阳枋《字溪集》,游九言《默斋遗稿》,圆悟克勤《碧岩录》,曾慥《类说》,郑虎臣《吴都文粹》,郑克《折狱龟鉴》,周密《武林旧事》,朱胜非《绀珠集》,朱熹《晦庵集》《通鉴纲目》,祝穆《事文类聚》《方舆胜览》,及佚名《新增词林要韵》《靖康要录》《宋季三朝政要》《都城纪胜》《词林韵释》等,不予展开。
其中陈淳《北溪大全集》记:“逐家聚敛钱物,豢优人作戏,或弄傀儡,筑棚于居民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52]表现了南宋时木偶戏表演的盛况。陈旸《乐书》中记:“以宫寺内品充之。凡歌员三,笙、琵琶、筝、拍板员各四,方响员三,笛员七,觱篥员各二,杂剧员二十四,傀儡员八。每正月望夜及上巳、端午观水嬉,命作乐宫中,冬至、元会、清明、元社,宫中燕射用之。”[53]说明早在北宋初期,包括傀儡戏在内的宫廷乐舞制度已经规范化,均由固定人数组成。高承《事物纪原》中指出傀儡始于汉高祖:“世传傀儡起于汉高祖平城之围,用陈平计,刻木为美人,立之城上,以诈冒顿阏氏,后人因此为傀儡。”[54]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迎战匈奴冒顿单于,结果被困,史书记载是陈平献上了一条“秘计”,即刻木制成美人木偶,在城墙上翩翩起舞,冒顿的皇后看到汉军有这么多美女,生怕俘虏刘邦后冒顿将这些美人据为己有,因此说动了单于撤围。诗人黄庭坚在《题前定录赠李伯牖》中将人比成傀儡,而操弄者是鬼神:“万般尽被鬼神戏,看取人间傀儡棚。”释普济《五灯会元》中有一段有趣的记载,讲一个老和尚闯进傀儡棚里,看到一些傀儡的表演,十分好奇。老和尚所见的傀儡棚搭在城中,里面的傀儡或“端严奇特”,或“丑陋不堪”,“动转行坐,青黄赤白”,表演者则藏身于青布幔之后。可见宋代有关傀儡记载的史料之丰富。
而关于“木偶”一词,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土禺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偶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55]讲的是苏代劝说孟尝君的故事,但此处仅提到“木偶”一词,与木偶戏无太大关联。“木偶”的概念真正与作为表演形式的木偶戏联系起来可追溯到唐代吴兢在《贞观政要·慎所好》中的记载,“世传傀儡起于汉高祖平城之围”[56],即还是汉高祖被匈奴围困的故事。宋代丁度所撰《集韵》中对于“傀”的解释为“傀儡木偶戏”。[57]傀儡木偶戏的说法在司马光所撰《类篇》中也可见到。[58]元代熊忠编撰的《古今韵会举要》中记载“儡”为“傀儡木偶戏”之意。[59]元代戴侗撰《六书故》记载:“今为木偶戏者谓之傀儡。”[60]清代傅恒所撰《通鉴辑览》中也解释“傀儡”为“木偶戏也”。[61]
根据清代梁章钜的《称谓录》中对“傀儡”相关词语的解释,傀儡又被称为“休”“提休”,并引扬雄《方言》称“傀儡戏”“曰‘休’,亦曰‘提休’,傀儡以木人为之,提之以索,故曰‘提休’”。对于“傀儡”的解释还可见于唐明皇《傀儡吟》中的“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后来水傀儡、杖头傀儡还衍生出“捏脚抠”和“提线抠”的说法。[62]今天所说的“木偶”与古代“傀儡”的说法等意,提线木偶与悬丝傀儡等意。“傀儡”“木偶”等概念的形成很可能就在汉代。追溯其历史足迹,我们可以更真切地感受木偶戏深厚的文化底蕴,并有助于拓展研究深度,探本寻源。
【注释】
[1]孙楷第.傀儡戏考原[M].上海:上杂出版社,1952:9.
[2]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584.
[3]王坟.傀儡戏之点点滴滴[J].青年界,(4)2.转引自:郭红军.近百年来木偶戏研究述评[J].齐鲁艺苑,2014(5).
[4]常任侠.我国傀儡戏的发展与俑的关系[J].东方艺术丛谈,1956.
[5]侯莉.中国古代木偶戏史考述[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6]孙楷第.傀儡戏考原[M].上海:上杂出版社,1952:44.
[7]董每戡.说“傀儡”[J]. 1944.
[8]周贻白.中国戏曲论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49.
[9](宋)孟元老撰,李士彪译注.东京梦华录[M].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78.
[10]廖奔.傀儡戏略史[J].民族艺术,1996(4).
[11](宋)周密.武林旧事.民国景明宝颜堂秘笈本:卷六.
[12]刘琳琳.宋代傀儡戏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13]刘霁,姜尚礼.中国木偶艺术[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3:177.
[14]刘琳琳.宋代傀儡戏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15]陈晓萍.泉州木偶头造型艺术考述[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16]庄幼红.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流变与传播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17]叶明生.福建傀儡戏史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18]刘国政.泉州木偶头雕刻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19]席阳杰.不同机制下民间艺术剧团发展及生存状态研究——以浮山县木偶艺术团为例[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6.
[20]刘彦.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湖南木偶造型艺术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21]何朗.高州木偶戏传承人保护的调查与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2]陈松山.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研究——以闽南地区木偶戏档案保护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14.
[23]方莹.遂昌木偶戏的调查与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24]邹丽姣.我国文化品牌经营探论——以福建泉州木偶剧团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06.
[25]叶明明.浙江省提线木偶的生存现状调查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
[26]李亚.表演场域中的遂昌傀儡戏——以金坤木偶剧团为个案[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2.
[27]叶明明.浙江省提线木偶的生存现状调查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
[28]周增辉.仪式戏剧与村落共同体的维护——以永嘉县应界坑村木偶戏《南游大传》表演为个案[D].温州:温州大学,2013.
[29]泰顺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泰顺木偶戏.内部发刊,2000.泰顺县文史资料第四辑,温州第一次印刷.
[30]康保成.中国戏神再考[J].中山大学学报,1999(1)39.
[31]章军华.闽赣戏神“田公元帅”祭礼述源[J].江西社会科学,2007.
[32]陈志勇.南戏戏神田公元帅信仰变迁考[J].文化遗产,2013(2).
[33]蓝乐妍.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上杭傀儡戏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34]游友基.海丝文化的发展与陈靖姑文化的传承[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6(3).
[35]叶大兵.民俗学论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36]曾子睿.社会转型期的村落民间信仰传承——以温州睦州垟村陈靖姑信仰为个案[D].温州:温州大学,2010.
[37]黄建兴.陈靖姑信仰与古田临水祖殿“请香接火”仪式[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38]孟令法.畲汉陈十四信仰的比较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39]曾子睿.社会转型期的村落民间信仰传承——以温州睦州垟村陈靖姑信仰为个案[D].温州:温州大学,2010.
[40]乔晓光主编.活态的纸文明: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剪纸传统[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1.
[41][美]丹尼·L·乔金森著.龙筱红,张小山译.参与观察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总序.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2]方李莉.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当代价值[J].民族艺术,2005(01).
[43]王建民.田野工作与艺术人类学、审美人类学学科建设[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5.
[44]以上思考受启发于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教授“艺术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
[45]接受美学理论(Reception Aesthetic),由德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立提出。
[46]上述泰顺提线木偶的艺术人类学研究思路的阐释受到王建民教授研究的影响。具体参见:王建民.田野工作与艺术人类学、审美人类学学科建设[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5.
[47](东汉)刘熙.释名疏证补.清光绪二十二年刊本:卷三.
[48](唐)吴兢.贞观政要·慎所好.四部丛刊续编景明成化刻本:卷之六.
[49](唐)温庭筠撰,(明)曾益笺注.温飞卿诗集笺注.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三.
[50](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诗.明嘉靖刻本:卷三.
[51](五代)刘昫.旧唐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卷一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52](宋)陈淳.北溪大全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四十七.
[53](宋)陈旸.乐书.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一百八十八,乐图论.
[54](宋)高承.事物纪原.明弘治十八年魏氏仁宝堂重刻正统本:卷九.
[55](汉)司马迁.史记.清代乾隆武英殿刻本:卷七十五.
[56](唐)吴兢.贞观政要·慎所好.四部丛刊续编景明成化刻本:卷之六.
[57](宋)丁度.集韵.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五.
[58](宋)司马光.类篇.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二十二十四部.
[59](元)熊忠.古今韵会举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十三上声.
[60](元)戴侗.六书故.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八.
[61](清)傅恒.通鉴辑览.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五十.
[62](清)梁章钜.称谓录.清光绪刻本:卷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