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头制作技艺
(一)木偶头雕刻
木偶头雕刻是集造型技艺与审美技艺于一体的工艺类型,是制作一身完整木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木偶头雕刻使用的材料是细腻的香樟木,或其他纹质较细腻的杂木。木偶头的制作要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图13—图17):
1.打粗坯。粗坯的造型把握是木偶头制作成功的基础,“劈四方、定中心、找三角、修圆形”是打粗坯的口诀。技艺熟练的艺人一个小时便可打好一个木偶头的粗坯。在选好的木料上画一条垂直的中心线,按照中心线横向三等分,画三条横线,三分之一处为颈部,三分之二处为头部,然后在头部位置确定五官的位置,也就是口诀中的“找三角”。前期粗坯制作多采用大刀雕凿,随着造型塑造逐渐深入而不断调整制作工具。“修圆形”的步骤要根据不同的木偶角色细致调整。旦角的脸形为鹅蛋脸,生角多用“目”字或“同”字脸,净角用“凤”字脸,丑角用“由”字脸、“申”字脸等。[1]
2.修细坯。相对于粗坯的制作,细坯精细度要求较高,需要在粗坯的基础上不断修改木偶头的面部细节。
3.磨光。磨光是木偶头制作中较为费时费力的一道工序,经常与对木偶头打底色穿插在一起进行。用笔刷三次白色底漆,每次干了以后再刷,间隔几分钟,打磨—刷底漆—打磨—刷底漆—打磨—喷漆—打磨—喷漆,这个流程要经过多次反复,才可使木偶头面部光滑。打磨木偶头时对砂纸的选择也有讲究,要由粗入细,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4.打底/刷底色。木偶头的上彩工艺,又叫“裱头子”,传统做法是采用民间传统的粉彩技术上色,明清至民国时期一直采用此上色技术,现代则改用油漆和丙烯上彩。《泰顺提线木偶戏》记载,这套粉彩技术与民间彩塑技法同源,讲究用料的选配,工艺也十分精细。选料时,白色要用回铅,红色要用朱砂,胶料要用广胶,上光要用川蜡。操作时,刷三层底地就要裱一次绵纸,底地刷九层,绵纸裱三次,每裱一次绵纸就要用雕塑刀水磨一次。打底地的原料用的是当地的高岭土或黄泥、白泥,泥料通过水飞,调入一定的胶液制成。底地打好后,刷白色或肉色五至六层,再染上胭脂(民间俗称“皮里红”)。[2]
5.开相。木偶头的开相就是在木偶面部画眉、眼、嘴。传统技艺在开相时用松烟墨研磨来画,考虑到经济成本和便捷度问题,今天更多采用丙烯颜料开相。开相的造型水平要求很高,讲究一气呵成。
图13—图17 木偶头雕刻步骤:打粗坯—修细坯—磨光—打底—开相
(拍摄时间:2016年8月)
(二)木偶头特殊结构
一堂木偶中,配有可活动的眼、嘴、舌的木偶头,多为一些特定的角色,如王乞老、武大花、猪八戒、济公等。这类木偶头的嘴部下唇及下颌、眼部、舌头为独立的木质构件。制作这类木偶头,需要在雕刻木偶头时将眼部、嘴部的位置掏空,预留出来,分别制作眼部与嘴部的木质构件,最后将独立的小构件从木偶头后脑勺嵌入已掏空的木偶头。木偶头的眼部和嘴部位置需要打孔,使眼部、嘴部的构件与已掏空的木偶头间能够用竹钉穿插连接起来,且竹钉的横截面直径要与孔的直径相吻合,然后将两端多出的竹钉剪掉,打磨至与木偶头的面部平齐。再将掏空了的木偶头的前后两部分盖合。另外,排线时要从后脑勺部位所留小孔将线续出,且特技结构所排线的颜色要与一般掌控动作的排线颜色区分,以便操纵五官表情。
木偶人“变脸”特技的实现,也是要在头部内安插机关。木偶头两侧的排线分别控制不同的脸谱,每拉动其中一条线就可以实现控制两个脸谱的来回切换。如《西游记》演出剧目《猪八戒背媳妇儿》的故事情节中,孙悟空的面部形象经常采用变脸特技(图20),配合故事情节发展,突出人物形象,丰富演出效果。
图18 具有特殊结构的木偶头(拍摄时间:2016年8月8日)
图19 木偶头嘴部、眼部特技内部结构图(绘制:张冬萍)
图20 木偶戏剧目《西游记》中的折子戏《猪八戒背媳妇儿》使用的特殊结构木偶头,用来实现孙悟空和媳妇儿角色的变脸
(拍摄时间:2016年8月22日)
图21 木偶制作艺人季天渊和木偶戏表演艺人蔡晓华表演《猪八戒背媳妇儿》(拍摄时间:2016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