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木偶起源及分布的研究

一、关于木偶起源及分布的研究

追溯木偶的源头就无法避开作为木偶始祖的“俑”。中国古代出土俑的年代大致从奴隶社会开始,作为一种陪葬用的明器,俑是人的模拟物,所以可别称为“偶人”。当前对木偶源流、木偶戏起源考述的文本多见于下文所提到的史料。

首先,关于俑和偶人的关系,西汉《淮南子·缪称训》说:“鲁以偶人葬”,这些用草或木、陶、金、银、铜、玉等材质所做的俑,皆被认为是木偶的祖先。东汉郑玄在《礼记·檀弓下》中注:“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宋代朱熹在《孟子集注》注说:“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

俑即木偶的最初形态,那么最早关于俑的记载,便可作为了解木偶起源的重要资料。大部分资料记载,俑作为代替活人殉葬的陪葬品,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今天所发现的春秋战国时的俑主要为陶、木两种材质,陶俑多见于北方,木俑多见于南方(基本上是楚国的范围内)。古时将木偶称为“傀儡”,孙楷第在《傀儡戏考原》中说:“古者送葬明器有象人。象人始束茅为之,所谓刍灵也。其后或刻木为之,所谓俑也。俑即偶人。”[1]“傀儡”一词首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辞海》中对“傀儡”一词的解释是:“木偶戏里的木头人。也作为木偶戏及傀儡戏的简称。比喻受人利用、毫无自主权的人或集团,以及无意义的机械行为。”

木偶由偶人发展到正式的戏剧,根据文献记载,应该是从汉朝开始的。杜佑在《通典》中说:“窟儡子,亦云魁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由此可见傀儡戏当不晚于汉末,并在汉代用于娱人嘉会,丧家乐的用途似乎可见其在当时与宗教祭祀的紧密联系。《辞海》对“傀儡戏”如此解释:“戏曲类别,有三种。(1)即木偶戏,古代多用傀儡这一名称,或称傀儡子、魁礧子、窟礧子。传说渊源于汉代。三国时马钧所制木偶能表演各种技艺……宋有杖头傀儡、悬丝傀儡、药发傀儡、水傀儡等;元、明、清以来傀儡戏均有流行。(2)宋代的舞队。用人带面具表演。(3)宋代的肉傀儡。”[2]

其次,对木偶戏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大致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署名“王坟”的作者在《青年界》第2卷第4期上发表《傀儡戏之点点滴滴》一文,从“傀儡戏在全国的情形”“悬丝、杖头、药发”“傀儡和文艺”等几个方面对傀儡戏做了考证研究,可算开木偶戏研究先河的文章之一。[3]中国艺术史研究专家常任侠从“原始社会中大傩的方相与傀儡戏”“古墓中所遗存的俑”“俑与傀儡调名称及其起源”“由俑到傀儡戏”等方面着重探讨了“俑”与后世木偶戏的关系。[4]侯莉在《中国古代木偶戏史考述》中也论述了“傀儡与方相(氏)从根本上讲是同一种事物,都是一种舞剧性质的,具有仪式功能的表演”[5]。孙楷第的《傀儡戏考原》从汉朝人所谓傀儡、汉以后的傀儡戏等方面考证了宋以前傀儡戏的发展情况,并认为傀儡戏的来源是古代大傩中的方相氏。同时他考证了唐宋傀儡戏的发展,认为“故以傀儡戏言,宋之傀儡戏,乃承唐以后,由酝酿而成熟,为中国傀儡戏的黄金时期”[6]。中国著名的戏剧家董每戡《说“傀儡”》一文肯定了傀儡戏始于汉代的观点,并对其发展流变做了考证。[7]戏剧史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论集》的《中国戏剧与傀儡戏影戏》一文中指出,傀儡的产生遵循一定的逻辑,“傀儡与影人的出生,便是由模仿真人而来,进一步才模仿真人扮演的技艺。乃至有了真人扮演的戏剧,乃再尔模仿真人之戏剧表演。此为一定不移之逻辑”[8]。《东京梦华录》中也记载了水傀儡的演出方式与真人扮演的百戏相同。[9]顾颉刚在《中国戏剧略史及其现状》中梳理了自汉代至“现时”影戏的发生流变问题。这些都是木偶与木偶戏起源与形成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

中国的木偶戏种类呈现出持续增加的发展趋势。唐代确知已有的木偶戏只有悬丝傀儡和盘铃傀儡两种,唐代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提到了“入市看盘铃傀儡”,“盘铃傀儡”即以钹伴奏的木偶戏[10],但是缺少详细记载。宋代《武林旧事》提到了“傀儡:悬丝、杖头、药发、肉傀儡、水傀儡”[11]。今天,我们一般认为木偶戏包括了悬丝傀儡、杖头傀儡、药发傀儡、水傀儡、肉傀儡、布袋木偶等几大类。

根据已有史料发现,宋代几大木偶均已成形,而其各自的产生及发展却存在着差异。悬丝傀儡是我国最古老的傀儡戏形态,已有2000多年历史。汉代的表演形式是随乐起舞,南北朝时期则有了一个明确的人物形象“郭秃”,到了唐代,傀儡已经确切无疑地在搬演故事了。宋代的傀儡戏更深入生活,造型及操纵装置也极为精巧。[12]《中国木偶艺术》一书写道:“杖头傀儡,唐代虽已产生,但尚属杖头木偶的雏形。宋代的杖头木偶已较为完善。”[13]从史料记载中可见,南北朝到唐代的机关木偶相当发达,宫廷民间皆有所见,晋代崔豹的《古今注》卷上《舆服》中已有体现。然而,如此成熟的傀儡形式进入宋代后却踪影皆无,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肉傀儡为宋代所创,其记载仅见于宋代的几部笔记中。孙楷第先生引证《梦粱录》诸书,推断肉傀儡的表演形式为街市乐人三五成队,“擎一二女童舞旋、唱小词,专沿街赶趁”。唐代少有水傀儡的记述,在宋代的相关记载中,多数是皇帝游宴时以水傀儡助兴,而元代只有唯一一处宫内行乐时的水傀儡记载。[14]明清两代是民间地方木偶戏繁荣发展的时期。水傀儡在明代天启年间达到鼎盛,清代只有民间尚有明宫水傀儡的遗存,进入近现代后已经完全消亡。纵观各类木偶及木偶戏的发展历史,悬丝傀儡的历史渊源更为明晰。

在对民间木偶艺术分布区域的研究中,从木偶的各地分布来看,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有:福建泉州(提线木偶)、福建漳州(布袋木偶)、湖南邵阳(布袋木偶)、广东潮州(杖头木偶)、陕西(杖头木偶)、浙江泰顺(提线木偶、药发木偶)等。浙闽两地作为南方木偶戏最活跃的地区,不乏诸多文献研究成果,其中以对福建泉州提线木偶的研究最多。中国艺术研究院陈晓萍在《泉州木偶头造型艺术考述》中,从泉州提线木偶的雕刻艺术到流变传播,揭示了其雕刻风格的形成及独特的造型手法,对泉州木偶雕刻市场及非遗保护提出了反思。[15]福建师范大学庄幼红对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流变与传播问题做了深入研究。[16]叶明生在《福建傀儡戏史论》一书中对福建地区的傀儡戏做了详尽的介绍,从种类、剧目、班社、宗教、戏俗等多角度做了全面论述,对研究地方木偶戏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17]但对福建地区木偶戏的研究还多集中于从“目连戏”艺术形式、表演形态、故事渊源、佛教信仰等角度的深入探讨。

图2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调桄桄”杖头木偶国家级传承人李天明(1940—),他掌握着明清以来汉调桄桄表演的全部套路程式
(拍摄时间:2016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