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行为与信仰 泰顺提线木偶戏之班社建构
木偶班子多以师徒传承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据传,清末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泰顺全县木偶戏班保持百余家的数量。木偶班子在当时的农村大有市场,山乡人喜看木偶戏,也会争先恐后地去看木偶戏班的木偶担子。
木偶制作者制作的木偶,其价值实现依托于传统意义上参与村社活态木偶戏演出的木偶戏班,这便使木偶制作者与木偶戏班产生了关联;泰顺地区有些木偶制作艺人同时掌握着木偶提线技艺,也参与木偶戏班的下乡演出,因此木偶制作者与木偶戏之间亦有所关联。木偶不仅作为木偶戏班的道具,参与着木偶戏的表演,也作为艺术品被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及私人收藏,但泰顺木偶稳定的生存与发展还是源自木偶戏班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