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者与他者视角: 泰顺提线木偶艺术表达的再造
泰顺提线木偶民间艺人时常思考如何提高传统手工艺审美价值、增强艺术表达的问题。木偶头雕刻艺人季天渊认为,不仅要提高其手工技艺的精致程度,还要增强泰顺民间木偶戏班表演中的规范性和舞台视觉的审美认同。她制作的木偶作品,从材料、装束、造型上都在追求创新性的改变:木偶头上色开始使用现代颜料,泡沫身体取代了传统的竹编腹笼,木偶头工艺品的开发与车木玩具相结合的突破等。这些都是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谋求发展的新思路。随着现代生活审美要求的提高,原本依托于乡村传统习俗而存在的木偶戏,在诸多方面都处于努力融入现代生活的境遇。泰顺提线木偶表演艺人也在谋求木偶戏表演中舞台背景布的新变,一改泰顺地区民间木偶戏班舞台背景布的千篇一律,结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加入现代生活的元素,同时又考虑到观者的视觉体验,力求木偶戏的最佳呈现效果。然而,这些艺术表达的再造会生发出一些问题——如何看待泰顺提线木偶艺术表达再造中的“内在性”与“外在性”的问题?如何面对技术技艺的文化拷问?
所谓“自身”与“他者”,是人类学田野调查与研究中两种不同文化身份的群体。就泰顺提线木偶来说,生活在当地文化区域中的文化持有者、实践者,以及参与到提线木偶消费、木偶戏演出信仰仪式中的群体为“自身”;对泰顺提线木偶进行研究、关注的文化知情者可称为“他者”。他者并不一定与自身同处于同一文化区域,他者是外部人的身份,不属于文化持有者,但可能属于文化实践者与文化知情者。在泰顺提线木偶的调研与研究过程中,笔者的文化身份即构成他者。这也就造成了自身与他者在看待民间社会文化时视角之不同。
因此,在讨论生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经常会涉及一些问题:是否应该保护文化纯粹性的问题;如何保护文化纯粹性的问题;如何看待民间乡土文化的再造问题。自身看待艺术表达的思维与他者的思维有很大不同。如果从审美性和功利性角度来论,民间艺术首要满足的是自身的文化生活,在保证功利性的基础上讲究审美性,而他者的目光很可能更多聚焦于艺术性,即审美性。随着科技的进步,艺术与科技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融合。泰顺提线木偶戏演出中传统的背景幕布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翻阅式布料背景布不再使用了,传统背景幕布数量的局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可以随时切换的电子屏背景。木偶戏表演艺人认为电子屏可以实现动态的背景效果,这是民间艺人创造出的木偶戏艺术表达的新形式。对于自身而言,电子屏的使用为木偶戏表演带来了新意,丰富了艺术效果,吸引了更多的观看目光;而他者似乎更愿意看到原汁原味的、更纯粹质朴的艺术表现方式。自身的视角与他者的视角产生了冲突,这也是今天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此外,泰顺提线木偶制作中,木偶头制作技艺中所使用的颜料由矿物质颜料变成了新型颜料;木偶身体制作中木头结构的身体构造也不再是纯手工制作,而是结合使用车床,演变成半手工半机械的制作方式;木偶人服装的制作工艺也由原来的纯手工制作变为手工刺绣与机绣相结合;木偶戏演出中的曲牌配乐也搭配上了电子播放器。泰顺提线木偶在不断顺应现代化的审美需求,探索将传统民间技艺和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法。如何融入,最重要的是自身要接受,自身要从局内人的角度来肯定他们自己的文化艺术。因此在民间田野调查中我们经常会强调:一定要让文化持有者自己开口说话。回到本节最终讨论的问题——如何看待泰顺提线木偶艺术表达的再造?笔者认为在不脱离乡土语境的前提下,“创造性传承”或许应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进行中的一种重要趋势。至于这种再造带来的效果好不好、对不对的问题,作为局内人的自身比作为局外人的他者享有更大的话语权,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人类学研究方法相结合的视角也要求他者把握更全面的视野。
半手工半机械化艺术品的出现,使工艺技术进入了人们的讨论空间。比起现代艺术,民间的传统手工艺似乎更容易和“手作”“唯一性”等词联系在一起,而机械制作、现代技术的浸入使原先的纯手工制品变成半手工半机械制品,“手作”与“机械”成了一对紧密关联的词语。但同时,随着人们经济水平与审美需求、艺术评价标准的提高,“手作”与“机械”的距离亦越来越远,“手作”成了判断艺术作品价格高低的重要标准。“自身”对于自己艺术作品的价格认定与“他者”对于该艺术作品的价值判定有时会表现出强有力的冲突,这也是很多人不为非遗作品买单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的现象给泰顺提线木偶的发展带来启示:无论现代技术如何介入,泰顺提线木偶都要努力保持其唯一性;即使是当代机械复制品的市场流通也要想办法创造它的唯一性,或许“限量版”是机械复制品拥有唯一性的途径之一。机械复制时代的作品容易失去本身的“原真性”(Echtheit),也就是缺少了本雅明所说的“光韵”。[1]在泰顺提线木偶的艺术表达中,面对机械复制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切记要呈现出泰顺提线木偶的独一无二性,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不论民间艺术怎样发展流变,泰顺提线木偶的文化持有者、知情人始终要真正了解社区非遗传承的现状和诉求,在不失其本的前提下,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传统手工艺的设计和制作水平,提高泰顺民间木偶戏班表演中的规范性和舞台视觉的审美认同,让泰顺木偶活态地传续下去,不断顺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探索将民间技艺和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新方式与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