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戏班的恢复
1980年,随着泰顺县实验木偶剧团的恢复和重建,剧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木偶戏表演艺人。剧团的建立对今天戏班的重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当年《关于同意你县集体所有制木偶剧团部分老艺人复工和招收学员的批复》中提到的徐细娇、黄小友、翁士升、季天渊、包日拼、蔡晓华、毛秀英、林赛兰等人至今仍活跃在泰顺县木偶戏班之中,奠定了木偶戏延续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剧团的复兴带动了木偶戏艺人重建戏班的积极性。
当年复批的学员中,蔡晓华、徐细娇、黄小友现已成为泰顺木偶戏表演的省级传承人。蔡晓华1979年跟随父亲学习打击乐,1980年跟随黄泰生学习,是黄泰生的关门弟子,其木偶提线技艺在今天得到了木偶戏艺人的一致认可。他既参与县木偶剧团的工作与会演,也经常受邀参与木偶戏下乡演出,是前台提线的首要人物。徐细娇当年考入木偶培训班,成为当时第一批木偶戏表演女艺人,至今仍从事着木偶戏表演,多参与县木偶剧团的演出。黄小友是木偶戏表演知名艺人黄宗衙的儿子,黄氏家族的第十二代传人,目前经常赴各地展演,担负着家族传承的重任。包日拼、徐崇达、蔡祖三等人在木偶剧团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同时又参与民间木偶戏班的演出与组建。
从剧团的复兴刺激木偶戏班的重建这一方面来看,在剧团重建之后,随着木偶戏各地表演的增多、艺术教学的推广,泰顺提线木偶的社会曝光度不断提高,泰顺本地艺人对自身文化历史感、荣誉感的认同,给予了他们掌班的勇气,由此一批批木偶戏班先后建立,满足了泰顺提线木偶民间演出的市场需求。笔者于2018年2月做过系统性的统计,全县正常演出的提线木偶班计有72个。据不完全统计,在泰顺登记在册的传统民间木偶戏班,包括县木偶剧团在内,共有44个。这些戏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松散型的,艺人都是临时搭班演出,没有固定的班社,这类戏班约有23个;一类是组织型的,约有21个固定的戏班,成员比较稳定。
图42 蔡晓华在温州非遗馆表演木偶戏传统剧目《真假美猴王》(拍摄时间:2016年8月20日)
图43 徐细娇在温州非遗馆表演木偶戏传统剧目《济公》
(拍摄时间:2016年8月20日)
图44 包日拼在温州非遗馆表演木偶戏改良剧目《猪八戒写字》
(拍摄时间:2016年8月20日)
表5 泰顺县民间木偶戏班列表
木偶戏班日渐兴起,民间木偶戏演出也日趋活跃。民间木偶剧团的演出常以连台本的神戏为主,演出时间集中在7月份夏季农闲时期,其次每年农历正月、二月年节时间也为演出旺季。在头年十二月下旬,班主就要为来年的活动搭好班子,排好演出路线(称作戏路),确定正月初二、初三在什么地方集中开始演出(叫作开台)。[15]各个戏班的经营情况不一,业务能力强、表演基础好的戏班每年有几十场演出,经营情况次一些的戏班每年可能只有十几场演出。
民间木偶戏班除了下乡演出,还参与前文中提到的“送戏下乡”“进文化礼堂”“新貌新村”“木偶戏会演”等活动。
从泰顺县木偶剧团的形成与恢复历程来看,县木偶剧团发展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在当今的木偶传承实践上担负着重任,并且影响和刺激了民间木偶戏班的构建。县剧团培养的木偶戏艺人活跃在民间戏班中,并成为传承的主力军。泰顺民间木偶剧团的发展是泰顺县木偶传承保护现状的反映。民间剧团参与非遗项目的打造,在非遗知识认知与交流中不断巩固着戏班自身的传承凝聚力,也在实践中寻找泰顺木偶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途径与新方式。
剧团与戏班的重建,同样受到了木偶艺人文化使命的驱使。老一辈艺人对木偶戏有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怀的灌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新一代木偶戏艺人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