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驼峰航线:樊庆笙的科学报国之路》简介
《飞越驼峰航线:樊庆笙的科学报国之路》这本书是由.樊真美编著创作的,《飞越驼峰航线:樊庆笙的科学报国之路》共有58章节
1
序
自1902 年三江师范学堂农学博物科追溯至今, 南京农业大学已走过近120 年的历程。一辈辈农学先贤宛若群星璀璨, 他们栉风沐雨、潜心治学, 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
2
前言
父亲樊庆笙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三年了。回看他的一生,历经沧桑、艰难坎坷,为实现强国梦,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心血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以及他所钟爱的科学事业。即使在处境最...
3
目录
目 录 序 前言 第一篇 求学生涯 成长历程 刻苦求学 留校任教 西迁成都 赴美留学 第二篇 飞越驼峰 抗日救国 樊庆笙带着珍贵的盘尼西林菌种和化学试剂、仪器、...
4
第一篇 求学生涯 成长历程
...
5
刻苦求学
1911年8月4日,樊庆笙出生在江苏常熟野猫口一个清贫人家。野猫口现在是苏通长江大桥南岸的起点,高楼林立,一百多年前只是长江边的一个渔港。他父亲是米铺小职员,母...
6
留校任教
樊庆笙毕业后被留校任教,在植物病虫害系担任植物学和植物分类学的教学工作。 金陵大学校友湖南农业大学的李宗道教授在缅怀恩师的文章中写道:“我1934年考入南京金陵...
7
西迁成都
1937年10月日寇攻陷南京前,金陵大学仓促西迁至位于成都华西坝的华西协和大学,先后迁入华西协和大学的学校还有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合称“五大学...
8
赴美留学
1940年夏,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给金陵大学农学院一个留美名额。僧多粥少,院方将一份奖学金分给了3人,留学时间3年改1年,以完成硕士学位为目标,樊庆笙被院方作为首...
9
第二篇 飞越驼峰 抗日救国
...
10
樊庆笙带着珍贵的盘尼西林菌种和化学试剂、仪器、溶剂,并和医疗队一起带着“华人血库”全套设备回国
1943年,微生物学界发生了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盘尼西林(penicillin)在美国已成功进行工业化生产,并投入临床使用。这种神奇的青黄色霉菌制成的药物拯救...
11
艰难曲折的回国路,冲破日寇围堵,飞越喜马拉雅山,回到祖国
因战时交通断绝,美国医药助华会接洽美国军部,让血库人员和物资搭乘美军运输船回国,因为只有穿军装的人才能上军船,所以中国总领事于焌吉给医疗队成员临时授予军衔,易见...
12
我们几个子女的共同回忆
这三支青霉素菌种沙土管在父亲的写字台抽屉的小纸盒里躺了半个多世纪。它们是父亲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飞越驼峰,带回祖国的。从这批沙土管中孕育出中国第一批peni...
13
参加中国第一座血库的建设,制造血浆,救治在腾冲前线与日寇浴血奋战的远征军战士
1944年7月12日,中国第一座血库在昆明举行开幕典礼。因直接为中国远征军服务,故定名“军医署血库”。这座美国医药助华会捐助的血库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座血库,它的...
14
告别成都
樊庆笙于1945年秋回金陵大学工作,开设植物病虫害系硕士研究生课程“微菌生理学”[9],一年后晋升为教授,于1946年6月随学校动身回南京。 抗战胜利了,终于盼...
15
第三篇 创建学科 独树一帜
...
16
迎接解放
20世纪40年代末,国民党统治下的南京,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而发了国难财的国民党高官一个个乘飞机还都南京,花天酒地,不顾百姓死活。为了对付一日三涨的物价,当时的...
17
勇挑重担创建土壤微生物学科,培养微生物学人才
1950年5月—1952年6月,樊庆笙教授被委任为公立金陵大学教务长,1952年7月,院系调整后,由原中央大学农学院和金陵大学农学院合并成南京农学院。强强联合的...
18
第四篇 身处逆境 矢志不渝
...
19
逆境中不忘报国
正当樊庆笙率领弟子们一步一步把中国的微生物事业做大、做强,向科研高峰攀登时,他却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被迫离开了他所热爱的讲台和实验室,下农村劳动。最令...
20
二十年的艰苦实验,实现紫云英北移的宏伟目标
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改良土壤,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农业部门提出了沤改旱(低洼地区,一年一季改为一年两季,冬季种绿肥、小麦或油菜,夏季种水稻)和旱改水(盐碱地通...
21
第五篇 涅槃重生 老骥伏枥
...
22
春天来了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像春风一样吹暖了祖国大地。1979年,樊庆笙的“右派”问题得到彻底改正。这位1956年就提交过入党申请报告的爱国知识分...
23
南京农学院复校
十年内乱中,南京农学院从南京搬到扬州与苏北农学院合并成江苏农学院,于是这座历史悠久,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农学院就这样消失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
24
临危受命,挑起重建南农重任
1981年4月,樊庆笙被任命为南京农学院院长,这时他年已古稀。南京农学院胜利复校了,但十年浩劫,在宁校舍、农场被占领,除绝大部分骨干教师、职工从扬州归来外,仪器...
25
培养高水平教师,提高科研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
农学院的教师多年在农村劳动,信息闭塞,知识老化。要培养高质量的学生,首先要提高师资水平。1980年6月,受农业部委托,南京农学院和华中农学院合作,在南京农学院举...
26
一代宗师
为了尽快培养出一批高水平教师,樊院长创造一切条件扶植中青年教师成长。他千方百计,以自己在学术界的声誉和名望为他们写推荐信,联系学校,送到国外进修。他宽容大度,对...
27
两袖清风 廉洁一生
年届70的老院长每天早晨7点从家里出发乘学校的交通车上班,下午乘交通车回家。学校按规定可派小车接送,他坚决不要,说坐大巴可以接触群众,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有时...
28
第六篇 牵线搭桥 融贯东西
改革开放后,樊庆笙教授多次应邀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先后在国际固氮会议、国际紫云英会议、国际应用生物学和生物技术会议及国际食用菌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并多次率团出国访问...
29
1980年樊庆笙教授率团赴澳大利亚参加第四届国际生物固氮学术研讨会
1980年11月,受澳大利亚第四届国际生物固氮学术研讨会组委会邀请,农业部派出了以樊庆笙教授为团长的5人代表团赴会。这是改革开放后,农业部派出的第一个出国代表团...
30
1982年3月参加农业微生物组赴英国考察农业微生物和生物固氮的科学研究
樊庆笙教授和陈华癸院士访问英国玻璃房栽培研究所,和英国土壤微生物学专家讨论植物根系微生物(樊先生原文) 樊庆笙和陈华癸访问约翰因内斯学院(John In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