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成都

西迁成都

1937年10月日寇攻陷南京前,金陵大学仓促西迁至位于成都华西坝的华西协和大学,先后迁入华西协和大学的学校还有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合称“五大学”。后来中央大学医学院也搬入华西协和大学,“五大学”共有60多个系科,五位校长联合办学,他们精诚合作,共克时艰,广揽精英。每个大学单独招生,教师允许跨校兼课,学生允许跨校听课,互通学分,实现了强强联合,互通有无。其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可与昆明的西南联大媲美。

金陵大学校友,南京农业大学殷恭毅教授在缅怀樊庆笙老师的文章中写到了樊师在成都的教学:

樊师待人亲切,语气平和,谆谆善诱,诲人不倦,使学生油然起敬。1938年我选读了樊庆笙老师讲授的《植物分类学》,受益匪浅。这门课有诸多名词要死记硬背,内容繁琐。而樊师采用田野教学为主,实验室鉴定标本为辅的教学方法,使这门比较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了。每当我们随樊师在校园和田野,边走边赏识名花异草和自然野景,边观察识别各种草本藤本植物时,心情舒畅自然,激发的记忆功能,远胜在课堂听课。樊师先不按分类系统,而将当令开花的植物先讲,讲述植物的名称,俗名,拉丁文学名,各部形态,结构,生境,生态和用途等。樊师缓缓道来,我们边看边记笔记,印象非常深刻。在实验室上课,樊师引导我们观察蜡叶标本时,再讲分类系统,要求我们按目、科、属、种、形态特征等填表写报告,由此受益较深。最难忘的是樊师指导以树木冬态性状作分类,要求各自描述树木草种冬态,作一篇课程论文,并画出图像。他自己也撰写了一篇《成都树木之冬态》,发表在当年的《金陵学报》上。[6]

1938年暑期,金陵大学植物病虫害系系主任焦启源和樊庆笙带领金陵大学采集队到峨眉山进行调查和采集标本。也就是在此时,周珊珍女士从杭州,历经长途跋涉,到达成都。两人在峨眉山双飞桥中国旅行社结婚,焦启源先生主持了简朴的婚礼,李扬汉先生被推为“司仪”。

1938年金陵大学植物病虫害系师生去峨眉山采标本,摄于万年寺 前排左一樊庆笙,左二周珊珍,右一植物病虫害系系主任焦启源

1938年樊庆笙和周珊珍在峨眉山中国旅行社前

1939年樊庆笙和周珊珍在成都华西坝

1939年樊庆笙和周珊珍在华西协和大学钟楼前草地

1939年摄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