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
为了尽快培养出一批高水平教师,樊院长创造一切条件扶植中青年教师成长。他千方百计,以自己在学术界的声誉和名望为他们写推荐信,联系学校,送到国外进修。他宽容大度,对于曾在运动中批斗他的“左派”不计前嫌,一视同仁,送出国深造。他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1至2门外语,为了让教师能脱产参加英语培训,70多岁的老院长顶班给百余名学生上大课。

70岁的老院长亲自给本科生上课

给本科生授课

给进修教师上课

和学生促膝谈心

关心下一代
樊教授十分重视对研究生的培养。在百忙中他亲自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不管多忙,他始终坚持为研究生上课,组织他们讨论,解答疑问,定期检查他们的学习和研究情况。他对研究生的要求非常严格。每天早上到校,他不进办公室,先进实验室,了解研究生的实验进展情况,如发现有不规范的操作,立即亲自示范,手把手进行纠正。他要求研究生不论晚上工作到多晚,做完实验一定要收拾得整整齐齐。如果发现实验室的清洁不合要求,定要对他们提出严肃的批评教育:“保持实验室的整齐和清洁是反映科学态度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实验室的不整洁必然会影响到实验的顺利进行,影响实验结果的精确度和可信度。”[5]他呕心沥血指导青年人成长,告诫他们:“科学研究是一项很艰苦的事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你们要打好基础,基础牢,发展后劲就足。”[6]他的博士生都要进行中期考核,不合格要予以淘汰。所以研究生们都努力进取,丝毫不敢放松。在他的最后20年,他的研究生写出了上百篇论文,大到拟定课题、提出方案、具体措施,小到外文修辞和语法上的错误,他都耐心地具体指导。“他培养的研究生质量都很高,研究生们也以是他的亲传子弟而自豪。”[7]在生活上又对研究生关怀备至,对已婚的,想方设法帮助解决临时住房和爱人调动;对外地的研究生,每逢佳节常把他们召到家中聚餐,这往往又成了师生畅所欲言和切磋学问的聚会。在20世纪50年代,他为国家培养了9名硕士研究生。从1978年恢复招研究生开始的20年间,他为国家培养了硕士研究生24名,博士研究生11名。他们不愧是“名师出高徒”,都早已成为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

恢复高考后樊庆笙教授和刘梦筠老师招收的第一批78届和79届硕士研究生前排左起:黄为一 樊庆笙 刘梦筠 樊华后排左起:贾新成 李德生 刘瑞龙 杨红

樊教授在实验室指导科研

1986年微生物学系部分教师、研究生和樊教授合影左起:谢涟琪 李惠君 殷永娴 娄无忌 李德明 樊庆笙 王义炳 蒋廷惠 李顺鹏 杨国平 陈金标 张春兰
他是一个视工作为生命的人,为了不耽误工作,将自己的病痛置之度外。一天夜里他腹中剧痛,家人要送他进医院,他坚决不肯,因为第二天要主持博士论文答辩。第二天他忍着剧痛到论文答辩结束后再去医院,盲肠已穿孔,立即手术。术后刚拆线,身体还未恢复,就一定要出院,当医生们知道眼前这位老人是中国首批青霉素研制者和命名者时,敬佩不已,规劝他待身体恢复了再出院,可他执意不肯,因为院里许多工作等他去处理。

1989年樊庆笙教授在刘生浩博士论文答辩中提问

1997年樊庆笙教授在王楠博士论文答辩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