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袖清风 廉洁一生

两袖清风 廉洁一生

年届70的老院长每天早晨7点从家里出发乘学校的交通车上班,下午乘交通车回家。学校按规定可派小车接送,他坚决不要,说坐大巴可以接触群众,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有时下午开会迟了,交通车已开走,他仍不肯要小车送,自己走到卫岗,再乘公交车回家。

院长管的事千头万绪:学校的规划与基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的培训,学科建设,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创新,搭建国际间合作和交流的桥梁……大事小事,不胜操劳。他还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每天的工作日程都排得满满的。中午他把家里带来的一盒饭菜,在电炉上热一下,草草就结束了一日的“正餐”。然后往藤椅上一靠,两腿往凳子上一架,休息片刻,打个盹儿,又开始下午的工作。尽管学校给他安排过午休房间,但他为了节省时间,从未去过。

晚上回到家晚饭后,每天19点的新闻联播雷打不动,他必看。接着又开始晚间工作。在灯光下他带上老花眼镜仔仔细细审阅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论文、翻译稿。在上百篇文稿上都留下他密密麻麻的修改字迹。甚至对外校的学者,他都鼎力帮助。北京农林科学院的张美凤女士,为了开展我国对内生菌根的研究,将英文版的The Endogonaceae(一种内生菌根的拉丁文名)in thePacific Northwest(太平洋西北)译成中文。因翻译难度大,想请樊老校阅又担心他能否答应,不料一提此事,樊老即一口答应,连开几个夜车对翻译稿逐字逐句地仔细修改,还趁去北京开会时找她面谈,对修改之处进行详细说明。百忙之中的樊院长不顾辛劳尽全力支持我国菌根事业的发展,热心扶助青年学者成长,使张女士深受鼓舞,更令众人敬佩。[8]

为了夺回失去的22年,他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年龄,每天像年轻人一样,早出晚归,东奔西走,工作十来个小时,乐此不疲。

他一生清廉。他的院长办公室没有沙发和摆设,只有一张旧办公桌、三张藤椅、其中两张已破。外出开会乘船,他不肯坐二等舱,而要和大家一起坐三等舱。他写稿用的纸常常是旧讲义翻过来用。他说要节约每一分钱,把它们用在教学科研上。他把出国访问的津贴都一起买了仪器、图书送给学校。

尽管南京农学院陆续建了不少教工宿舍,可他从未申请过要调整住房,一直住在20世纪50年代造的年久失修的旧房里。

1982年樊庆笙教授访问英国时,用外汇津贴给学校购买的仪器和书籍的目录

1980年樊庆笙教授获得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注释】

[1]贾新成.为理想奋斗终生的樊庆笙教授.《樊庆笙教授纪念文集》67-68.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徐光德,周邦任.对樊老主持学校工作的追忆.《樊庆笙教授纪念文集》88-89.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黄肇曾.芍药无言年年红,怎知人间永别情.《樊庆笙教授纪念文集》143-144.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樊真美补充:父亲说过,南京农学院曾是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院校.不把教学和科研搞上去,对不起国家和人民.

[4]徐光德,周邦任.对樊老主持学校工作的追忆.《樊庆笙教授纪念文集》88-89.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5]娄无忌.严师慈父.《樊庆笙教授纪念文集》53-55.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6]潘迎捷.樊老是我事业的引路人,是我永远的恩师.《樊庆笙教授纪念文集》69-70.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黄为一.往事如烟思念萦怀.《樊庆笙教授纪念文集》61-64.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7]李宗道.终身的老师,永远的榜样.《樊庆笙教授纪念文集》9-11.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8]张美凤.学习樊老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精神.《樊庆笙教授纪念文集》138.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