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父亲樊庆笙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三年了。回看他的一生,历经沧桑、艰难坎坷,为实现强国梦,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心血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以及他所钟爱的科学事业。即使在处境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念,爱祖国、爱人民,始终不渝、坚韧不屈、砥砺前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父亲出生于辛亥革命成功的1911年。在他的青少年时代,他目睹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积贫积弱的中国受列强欺凌、割地赔款的惨状,从而萌发了发奋读书、科学救国的志向。
抗日战争时期,他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冒着生命危险,经驼峰航线终于回到昆明,投入抗日救国的洪流。他将极其珍贵的三支盘尼西林菌种和研制盘尼西林的仪器、试剂和溶剂带回国,并在昆明试制成功中国首批盘尼西林药剂,后来他将盘尼西林定中国译名“青霉素”;同时他和医学博士易见龙带回了一座血库的全套设备和医用物资,在昆明组建了中国第一座血库,制造血浆、检验血浆,救助在云南腾冲前线与日寇浴血奋战的中国远征军伤员。
新中国成立后,他迎来了知识分子久盼的和平建设时期,也迎来了实现自己抱负的大好时光。他以极大的热忱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开创了中国最早的土壤微生物学专业和土壤微生物学实验室,招收了新中国第一批微生物学研究生,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从事微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人才,成为中国农业微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
正当他率领弟子们向科学高峰进军时,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被迫离开了朝夕为伴的讲台和实验室,去农村劳动。
在漫长的岁月中,父亲身处逆境,不忘报国,矢志不渝。他编写了微生物学的多门教材,填补了微生物学教材的空白,却从未署名。他不遗余力指导青年教师上课,指导论文,为后人铺路,扶植青年教师成长。他是一个意志坚强、目标坚定的人,从未忘记他的科学梦。实验室的科研搞不成,就到大田去搞。20世纪60—70年代,他走遍大江南北、穷乡僻壤,推广并指导农民使用菌肥、生物农药,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疑难问题,深受农民欢迎。他根据共生固氮理论,提出用接种根瘤菌的方法,带领南京农学院部分教师,经过近二十年的艰苦试验和推广,终于实现将紫云英种植区域北移的宏伟目标,为农民提供大量无公害的优质绿肥,使粮食大幅度增产。
1979年,父亲的“右派”问题得到彻底改正。这位在1956年就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的老知识分子,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迎来了他生命中第二个春天,满腔热忱、全力以赴地投入了新的工作。
年届七十的父亲挑起了南京农学院复校后重建的重担,殚精竭虑为学校基建,整顿教学,学科建设,培训教师,提高科研水平,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日夜操劳,开创了南农复校后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新局面。他在担任院长的同时还坚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共为国家培养了硕士33名,博士11名。患病后,他又受金陵大学校友会的推举和委托,抱病挑起了筹建金陵研究院的重任。面对任重事繁,他耗尽心血,一直操劳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父亲为人敦厚诚朴、做事低调、淡泊名利、一生清廉。他去世后,南京农学院单人耘先生撰文“庆有学说播宇内,笙无一管为身谋”。他对子女很少谈及事业上的成就,更不诉说他遭受过的磨难,以致我们对父亲的成就知道很少。2011年,父亲的学术成就被选入“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科学出版社向我们约稿。2018年,中国科协派专人来收集20世纪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的原始资料,永久保存。但因历史久远,材料缺失、档案无存。我和我的家人投入了“大海捞针”般的求索:四处走访父亲生前同事、学生和好友,到南京大学图书馆、江苏省档案馆、新华日报社等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外孙女杨帆检索并下载了当年美国医药助华会月刊上刊登的樊庆笙博士成功研制盘尼西林的文档。她还托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医学分部任教的任凭博士,通过该大学医学图书馆(Moody Medical Library),找到发表在Chinese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上中国抗战时期唯一一篇关于青霉素研制的论文“Experimental Production of Penicillin in China”(《盘尼西林在中国的研制生产》)的扫描件。正是这份扫描件表明樊庆笙以中华血库细菌学家的身份参加并指导了中国第一批青霉素的研制生产。
长达十几年的追索和收集资料,使我们理清了一些历史事实,也更理解了父亲一生追求并全身心投入的事业。为了使这些珍贵史实不再被历史的尘埃淹没,为了传承老一代知识分子为实现强国梦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知难而上的奋斗精神,我也不避浅陋提笔写了这本《飞越驼峰航线——樊庆笙的科学报国之路》,奉献给广大读者。
樊真美
202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