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的艰苦实验,实现紫云英北移的宏伟目标
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改良土壤,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农业部门提出了沤改旱(低洼地区,一年一季改为一年两季,冬季种绿肥、小麦或油菜,夏季种水稻)和旱改水(盐碱地通过灌水减盐,改种水稻)的农业耕作制改革。为配合这两项重大改革,樊庆笙教授抓住良机,决心在大田开展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科学实验。他凭着坚实的科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大胆提出用江南水乡的优质绿肥——紫云英,接种根瘤菌的方法,培育壮苗,提高抗寒能力,安全越过苏北寒冬。又结合田间管理,提高鲜草产量,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改善土壤通气保水,实施了利用根瘤菌固氮的科学原理,改良农田土壤,提高了粮食作物产量的宏伟计划。[5]他带领师生培育高效菌种,并多次亲临苏北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和淮阴地区农科所示范指导接种根瘤菌的方法,经过多年艰苦的推广工作,终于取得初步成果,推翻了优质绿肥紫云英不能过长江的定论。
20世纪70年代,一次去淮阴地区考察时,他对现场的农技员说:“你们看,紫云英以前只能在苏南生长,苏南地肥水美。广大苏北地区,尤其是徐淮,土地贫瘠。经过我们努力,紫云英不仅在长江以北落了户,而且在徐淮地区生了根、开了花,过了淮河。我这次跑了洪泽、金湖、淮安、淮阴等几个县,长势很好,真高兴啊!”他的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彩,接着又提高了声音说:“用紫云英根瘤菌固氮改良土壤,意义深远得很啊!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推进,打过陇海线!跨过黄河!”[6]那架势好像是在指挥千军万马,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势,在场的农技员和群众都被这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全身心扑在事业上的精神所感动。

1975年摄于长城
他带着南京农学院的娄无忌、蔡大同等几位老师,栉风沐雨,深入田间,手把手指导广大农业科技人员一起选育菌种、接种、培植,不断总结经验,进行全面推广,逐步把紫云英的种植范围向北推进。经过近二十年的紫云英接种根瘤菌技术推广的艰苦工作,樊教授提出的紫云英北移的目标终于实现了——优质绿肥紫云英的栽种地域跨过了黄河,北至北纬35度,又沿着陇海线,一直挺进到关中地区。接种过根瘤菌的紫云英安全度过零下9摄氏度和连续4天零下7摄氏度的寒冬,平均亩产鲜草4000—6000斤,并获得大面积鲜草亩产6000—8000斤的高产,最高产量超万斤。[7]1976年栽种紫云英的新区总面积超过33万公顷,鲜草产量一般达22.5吨/公顷以上,高产田超过75吨/公顷。[8]
紫云英北移成功,是根瘤菌共生固氮的一项突破性成果,为我国广大地区提供了优质无公害绿肥,使土壤地力提高,有机肥增加,粮食大幅度增产,深受农民欢迎。这项科研成果于1978年荣获全国第一次科学大会奖。

1977年到西安地区考察接种根瘤菌后的紫云英生长情况左起:程丽娟(西北农学院)、樊庆笙、郝余祥(西北农学院)、娄无忌

1977年樊庆笙、娄无忌和西安地区农业科技人员合影

年逾古稀的樊先生在田头考察豆科植物的根瘤

樊教授和周惠民在苏北田头考察

安徽枞阳的紫云英试验田

1991年4月在安徽宣城举行第四届国际紫云英学术讨论会,参会代表现场察看紫云英田

安徽宣城生长茂盛的紫云英田

1994年4月在河南信阳举行第五届国际紫云英学术讨论会。身患重症未愈的樊先生带病参加,并做专题报告

1994年4月樊先生看到河南信阳接种过根瘤菌的紫云英生长非常茂盛,心中的喜难以言表

1994年4月樊先生接受记者采访
【注释】
[1]刘自强.忆樊师,难忘怀.《樊庆笙教授纪念文集》45-48.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农学卷第四分册80-91.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何庆邦.精辟论断科学,无私扶持晚辈.《樊庆笙教授纪念文集》108-109.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钱子春,周永才.学术上的好导师,事业上的好楷模.《樊庆笙教授纪念文集》106-107.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5]娄无忌文.
[6]樊华.父亲的情结.《樊庆笙教授纪念文集》153-156.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7]娄无忌文.
[8]《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农学卷第四分册80-91.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