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情 师生情

同窗情 师生情

樊教授任教60年为祖国培养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高校教师,桃李满天下。

师生三人,左起:魏景超 樊庆笙 殷恭毅(摄于成都)

1998年10月李宗道教授来宁参加金陵大学建校110周年纪念活动,和樊真美、樊真宁(摄于南京大学金陵苑)

当年金大西迁成都时同住一个宿舍的4位年轻学者的宿舍被称为“四知斋”,后来他们都成为全国知名专家,这是他们晚年唯一一张合影左起:汪菊渊 樊庆笙 齐兆生 裘维蕃

樊庆笙 裘维藩 汪菊渊

樊庆笙 方中达

1987年欢迎金陵大学校友林传光(菲律宾马尼拉国际水稻研究所植保系主任)回母校左一殷恭毅 左三樊庆笙 左五林传光 左六方中达

樊庆笙和周伯埙(南京大学教授,金陵研究院筹备委员会副主任)

师生三代 左起:贾新成 樊庆笙 凌魁

学生葛诚席地而坐,促膝谈心

看望老师前排:中间周璧华 后排:左一贾新成、左三潘迎捷

20世纪50年代的研究生黄毓庆看望老师

周学长和“五朵金花”看望病中的老师后排左起:娄无忌 林佩真 周湘泉 殷永娴 李惠君 萧乃华

看望病中的老师后排左起:洪葵 王楠 鲁新成

最后用南京农学院校友、浙江大学生科院闵航教授的诗结束本篇。

一个后人对学海参天大树的追忆

——写在樊庆笙先生九十诞辰之际

2001,2001,

这一新的千年,新的世纪,

先生九十诞辰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

追忆,追忆,

这是一棵小草对一棵参天大树的追忆,

这是一个后人对一个学者大家的追忆。

当迷茫的我来到紫金南麓,

就听说了,

先生的学识,

先生的为人,

先生的际遇,

先生的风骨。

尽管,只是偶尔看到

先生的满头白发,

先生的教材论著,

先生的匆匆步伐,

先生的轻轻细语。

就在那时,

就在那时,

在后人的心里升起,

对参天大树的仰慕。

暴风雨后的晴天下,

听说了,先生在风雨中,

为了紫云英北移呕心沥血。

听说了,先生在风雨后,

为了新南农的振兴奔波呼吁,

听说了,先生在阳光下,

为了创世纪的追赶夜以继日,日以继夜。

我,一个毫不显眼的学海后人,

更有幸获得先生的学海滋润,

有幸获得先生的直接教诲,

有幸获得先生的真心扶引,

有幸获得先生的论著馈赠。

对于我,对于所有的学海后人,

您没有压顶之势的俯视,

您只有推心置腹的亲切。

直接的,间接的,

认识的,不认识的,

大事,小事,

您都会记挂心头安排有序,

您都会极尽绵力操笔作荐。

您都会帮助拨开道路上的荆棘,

您都会帮助铲去道路上的泥泞。

可你对自己,却是

从不看重身外的荣誉,

泰然处之飞来的冠冕,

既不贪图悠闲的安逸,

更不玩弄显赫的权贵。

午间时分,只是小憩于

办公室一隅的陋椅。

七旬高龄,一院之长,

仍与普通教师一同挤在校车里。

您袒露的只是无虚无伪的自然本色,

您追求的只是无边无际的学海真谛。

这就是您,

在阳光和风雨中都挺立的大树,

在平辈和后人中都敬慕的学者大家。

这就是您

学海中永不停息的探索者,

后人可信可赖的扶引人。

您仰不愧天,

您俯不愧地,

您中不愧人。

您为后人留下了学海中丰盈的鱼,

您为后人教会了学海中如何去渔,

您为后人示范了怎样做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