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苦求学
1911年8月4日,樊庆笙出生在江苏常熟野猫口一个清贫人家。野猫口现在是苏通长江大桥南岸的起点,高楼林立,一百多年前只是长江边的一个渔港。他父亲是米铺小职员,母亲在家种两亩田、纺纱。家里弟妹多,入不敷出。他自幼生长在农村,深知农家生活的艰辛。孩童时代,他喜欢在江边看潮起潮落,渔船归来,退潮后的江滩上爬满了露出水面的螃蜞,懂事的他常到江滩上捉螃蜞,捉满一篮后回去交给母亲做面拖蟹,让全家享用一顿美餐。他知道父母节衣缩食供他上学的不易,怀着强烈的求知渴望学习文化知识。聪慧过人的他,在常熟西周市小学读初小和苏州盘门东大街第一高小就读时,年年成绩优秀。1923年他进入苏州萃英中学后,常得第一名且品学兼优,学校免收他的学杂费,使家境困难的他顺利读完高中。1929年毕业时,因成绩优秀,他被保送到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森林系。18岁的樊庆笙身材修长、一表人才、敦厚善良。他成了苏州众表兄妹的表率和效仿的榜样。
他的表弟黄肇曾回忆:“在当时的旧中国,选定农学为终身专业,可以说是与众不同的。当时中国的农村,赤地千里,哀鸿遍野,农民苦不堪言。他(指樊庆笙)自青年时代,就立志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决心走学农这条路。他起了带头作用,我受他影响,也立志学农。1933年,我报考了浙江大学农学院,1937年毕业。从此,我们又成为同行,两人都为振兴祖国的农业工作一生”[1]
樊庆笙在金陵大学学习期间,又因成绩优秀,年年获得奖学金,从二年级起被聘兼任实验课助教。他和长女说过,他第一学年学费是向亲友借的,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靠助教补贴和奖学金读完了后面三年,毕业后就要把一半的薪水寄回老家,贴补家用。金陵大学的严格要求,加上他的不懈努力,使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培养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1933年樊庆笙毕业时获毕业生的最高奖——金钥匙奖,并留校任教。

1935年摄于金陵大学校园

1934年摄于杭州

1932年摄于青岛

1935年摄于南京

樊庆笙在金陵大学标本室

樊庆笙在金陵大学实验室

1933年樊庆笙于金陵大学毕业

樊庆笙的金陵大学中文版和英文版的毕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