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中国食用菌协会名誉会长,他引领和指导中国食用菌事业的发展
身为中国食用菌协会名誉会长的樊庆笙教授,对中国食用菌事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满腔热忱地对科技人员说:“中国是食用真菌和药用真菌的资源库,在湖北神农架就有可食用的真菌300多种,现在才利用了10种。许多优质野生菌种需要驯化栽培,丰富的资源需要新的技术去开发利用。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中,科研人员将是大有作为的。”[1]
20世纪70年代,他为了帮助各地、县建立食用菌生产基地,走遍大江南北,亲临各实验点,指导农技员工作。樊教授先后在南京、张家港、扬州、南通等地召开食用菌学术交流大会,总结推广食用菌人工栽培经验。他还开展了食用菌生理生态、菌种优化和野生菇驯化等研究。根据食用菌生态研究的成果,在他的直接指导下,进行了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研究,从而改进了栽培技术,提高了食用菌的生物量,应用杂交技术培育了香菇、金针菇等食用菌优良品种,并进行了野生松乳菇的人工栽培,经过生态条件的调控,获得了子实体。[2]
1984年,在他的领导下,江苏省食用菌领导小组制定了全省食用菌技术开发和有关机理研究的中长期规划,他倡导创办了《江苏食用菌》杂志,并任主编,不久又被聘为《中国食用菌》杂志副主编。虽然那时他已70高龄,仍不辞辛苦,不论盛夏和寒冬,定期到各个栽培基地进行现场指导。由于科学栽培方法的普遍推广,措施得力,不仅使江苏省食用菌生产得到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全国食用菌生产和科研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87年11月樊庆笙教授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全国食用菌学术讨论会上作报告

现场考察食用菌生长情况

田间交流
樊庆笙教授在食用菌事业卓有成效的工作和科研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同行很大的兴趣,外国专家纷纷要来中国“取经”。1989年11月,樊庆笙在南京主持了“第一届国际食用菌生物技术学术讨论会”,并做了“中国食用菌生物技术的回顾和发展”的专题报告,阐述了中国栽培和应用食用真菌、药用真菌的悠久历史,以及在食用真菌的驯化、栽培、选种和药用真菌的生产和应用等方面独创的新技术和科研成果,确立了中国在世界食用菌研究和生产水平的先进地位。
为了推动以创新的生物技术来促进食用菌事业的发展,大会组织各国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广泛地交流了经验和技术成就。会后樊庆笙教授根据大会收到的各国食用菌学者提交的论文200多篇编写了《国际食用菌生物技术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供食用菌工作者使用和参考。

1988年1月在南京召开国际食用菌生物技术学术讨论会筹备会议,樊庆笙教授与参加筹备会议的代表合影左起:徐幼广(江苏省科委)、张树庭(香港中文大学)、洛松(澳大利亚)、莫里托尔斯(德国)、樊庆笙、卜华祥(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

1989年11月樊庆笙教授在南京举行的国际食用菌生物技术学术讨论会作专题报告
会议期间,樊庆笙教授还在百忙之中抽空对来自基层的科技人员进行了交谈和指导,对浙江元庆县和常山县的食用菌生产给予了鼓励。樊庆笙教授将深厚的微生物基础理论融合民间食用菌生产技术进行了通俗的讲解,菇农根据他的理论解释,弄清了机理,获得了真知,为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今这两个县的食用菌生产已形成规模,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

樊庆笙主编的《国际食用菌生物技术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樊庆笙题词(韩省华提供)
1992年10月,在重庆召开的“第三届全国食用菌新技术交流大会”上,应组委会邀请,樊庆笙教授又做了“发展食用菌新技术”的报告。他高瞻远瞩,从跨世纪的高度和全局出发,全面分析了中国食用菌生产情况,和国外纵横比较后,明确指出我国食用菌生产和科研应把握的方向,并提出指导性意见:要用高新技术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食用菌资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新兴产业;选育高产优质菌种;改进食用菌栽培技术,提高产量;发展食用菌精加工的新技术,提高食用菌产品质量,以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加强药用真菌开发和药效成分的分析,提取精制成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广大菇农的科学素质等许多方面。这些精辟的见解引领和指导中国食用菌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西南农业大学何庆邦教授回忆道:“经过近10年国内食用菌产业发展历程的检验,回过头来看樊先生当年的这些论断,无疑是非常正确的,迄今仍凸显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使我由衷地佩服先生深邃的洞察力和远见卓识。”[3]

第三届全国食用菌新技术交流大会部分代表合影。(前排左三樊庆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