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中国第一座血库的建设,制造血浆,救治在腾冲前线与日寇浴血奋战的远征军战士
1944年7月12日,中国第一座血库在昆明举行开幕典礼。因直接为中国远征军服务,故定名“军医署血库”。这座美国医药助华会捐助的血库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座血库,它的设备——从抽血到提炼血浆,干馏至检验——在当时都处于医学最前沿。这对在极其困难条件下艰苦抗战的中国人民是莫大的支持。
樊庆笙的工作是检验血液、制造血浆。开始因中国人受迷信思想的束缚,来献血的人不多。血库在各大报纸加强宣传、呼吁献血救伤,同时工作人员到昆明附近的部队、学校、工地向群众宣传义务献血的知识。后来主动献血的人逐渐增多,特别是西南联大的学生,许多人捐血不止一次。
在战时困难的条件下,血库的工作也要因地制宜,土洋结合。没有自来水,自建蓄水箱用人力汲水入箱造“土自来水”;没有柴油,用木炭代替作高压蒸馏锅的燃料。经过培训的血库工作人员均能相当熟练地掌握采血技术,到达采血地点后10分钟就布置好场地,开始工作,每小时采血30人。但在自来水都没有的地方,要保持“无菌”,难度极大。血库工作人员没有畏难,设备简陋,但责任心强,他们用最严格的操作,达到“无菌”标准。请看他们消毒工作程序:每天200余个采血瓶,每一只瓶先冲洗5遍,过肥皂水后,再用清水冲洗5遍,硫酸浸洗后,再冲5遍清水,最后过5遍蒸馏水。几百英尺长的胶管要一段段洗过,在蒸馏水里煮沸。面对繁重的工作,他们毫无怨言,乐于承担。樊庆笙和他的同事,辞别美国优越的环境和工作,应聘到血库工作,回到炮火连天的祖国,就是为了抗日救国。
制成的血浆用飞机直接运往滇西腾冲前线,救治伤员。1944年秋天,一名军医从厮杀最苦的腾冲前线报告,在战地急救中,接受过血浆输注的士兵“只有百分之一不治而死,凡得到血浆救治的伤兵无一不颂血浆之伟大”(ABMACBulletin,1944)。史迪威将军[8]在归国前,给助华会会长范斯莱克(DonaldVan Slyke)写信赞扬说:血库给Y部队英勇顽强的中国士兵提供了极好的服务,你们尽可确信,你们机构的优秀工作挽救了许多士兵的生命。“Y部队”即中国远征军第一批30个师的代号。(ABMAC Bulletin,1944)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战时血库完成了历史使命。樊庆笙回到成都金陵大学任教,易见龙回湖南湘雅医学院任教。血库在昆明虽然只运行一年多,采血总量超过300万毫升,捐血者总计1万余人,救治了大批伤员,同时还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掌握现代血库知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
樊庆笙先生在昆明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做了两件“中国第一”的工作:试制成中国第一批盘尼西林药剂;又参加了中国第一座血库的创建,制造血浆、救治伤员。樊先生不顾生命危险,回国投入抗日洪流并利用他在美国所学的前沿科学知识服务于中国抗战工作,所做的贡献值得我们追忆和永远纪念。

血库工作人员前排左起:林如斯 伍葆春 窦路德后排左起:樊庆笙 刘覃志云 陈秀英 易见龙

军医署血库在昆明昆华医院内(季诗雨绘)